美日学术界关于冷战时期琉球群岛问题研究的演进(上)

2017-04-14 13:38崔修竹
关键词:政策日本

崔 丕 崔修竹

在东亚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史上,琉球群岛的地位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历史变迁。第一次是在1609—1895年期间。中国封建王朝与琉球王国之间的宗藩关系日益遭受日本侵蚀、日本明治政府最终吞并琉球群岛,设置“冲绳县”。琉球群岛成为日本推行“南进战略”的起点。在中日正式签署《马关条约》前夕,日本政府非法将钓鱼岛划入冲绳县。第二次是在1945—1972年期间。美军攻占琉球群岛,美国政府推动缔结《旧金山对日和约》和《美日安保条约》。美日关系从敌对转变成为盟友。美国政府获得了对北纬29 度以南琉球群岛的施政权。1972年5月15日,美国政府向日本政府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并将钓鱼岛区域划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的地域范围,从而形成了日本政府实际控制钓鱼岛和美国政府变相介入钓鱼岛归属争端的局势。因此,关于琉球群岛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的。其一,重点研究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中国与琉球的相互关系、中日关系中的琉球问题、日本政府窃取钓鱼岛的历史过程。①西里喜行:《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清末中琉日関係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出版会,2005年版。中译本(胡连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波平恒男:《近代东亚史中的合并琉球》(近代東アジア史のなかの琉球併合),东京:岩波书店,2014年版。井上清:《关于钓鱼岛的历史和归属问题》,北京:三联书店,1973年版。井上清:《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贾俊琪、于伟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村田忠禧:《中日领土问题的起源:从历史档案看钓鱼岛问题》,韦平和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有关日本学术界对钓鱼岛归属问题的论争情况,参见岡田充著:《尖阁诸岛问题》(尖閣諸島問題),町田:苍苍社,2012年版。其二,重点研究冷战时期琉球群岛地位问题的起源、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的政治外交和安全保障条件的形成、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及其对美日关系、美中关系、日中关系发展的影响,阐明在冷战时期琉球群岛问题演进的趋势及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考察美日学术界关于冷战时期琉球群岛问题研究的演进历程,有助于中国学者拓展有关冷战时期美日关系史和亚洲冷战史研究的新领域。

一、冷战时期琉球群岛地位问题的起源

冷战时期琉球群岛地位问题起源于美国主导下形成的《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规定。美日两国学者是在探讨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对日媾和政策的过程中认识琉球群岛地位问题的。

在20 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学术界的正统学派与修正学派曾经开展关于“冷战起源”问题的讨论。有关美国对日政策问题,主要探讨美国决定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的决策过程及其影响问题、“知日派”在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问题。②高木八尺编:《日美关系研究》(日米関係の研究),东京: 东京大学出版会,1968年版。20 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率先开始公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和战后对德意日占领时期的历史档案。其后,英国政府、日本政府、中国台湾当局也陆续开放有关历史档案,引发国际学术界关于美国对日占领政策问题研究的热潮。在史料利用方面,从主要依靠重要历史当事人的著述资料向将国家解密档案与历史当事人著述资料相互印证的方向转换。在研究视角上,从主要探讨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向同步探索其他盟国的对日政策,特别是占领时期日本政府的外交政策方向转变,在多边关系的互动中探讨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和美日关系的变化。如果说在美英学术界研究的重心和特色是:美英在对日政策领域中的协调与分歧③Roger Buckley, Occupation Diplomacy: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1945—1952,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William S.Borden, Pacific Alliance: United State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and Japanese Trade Recovery, 1947—1955, Madison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4.Peter Lowe, Containing the Cold War in East Asia:British Policies Toward Japan,China and Korea, 1948—1953,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7.、美国对日占领政策与亚洲冷战起源之间的相互关系④Robert M.Blum, Drawing The Line: The Origin of The American Containment Policy in East Asia, N.Y.1982.Michael Schaller,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Japan :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in Asia,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マイケル·シセラ—— 著,五味俊树监译:《亚洲冷战的起源——美国的对日占领》(アジアにおける冷戰の起源——アメリカの对日占領),东京:木铎社,1996年版。、乔治·凯南在美国对日占领政策转变中的作用⑤Wilson D.Miscamble, George Kenan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1947—1950, N.J.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迪安·艾奇逊在美国东亚遏制政策发展中的作用⑥Ronald L.McGlothen, Controlling the Waves: Dean Acheson and U.S.Foreign Policy in Asia, N.Y.Norton,1993.、美日安保体制的起源与演变①John Swenson Wright, Unequal Allies? United States Security and Alliance Policy Toward Japan,1945—1960,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那么,日本学术界研究的重心和特色,既有与美英学者相同之处也有诸多差异。就其相同点而言,日本学术界同样关注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起源②五百旗头真:《美国对日占领政策1942—1945》(米国の日本占領政策1942—1945),东京:中央公论社,1985年版。、乔治·凯南在美国对日占领政策转变中的作用③五十岚武士:《对日媾和与冷战:战后日美关系的形成》(対日講和と冷戦——戦後日米関係の形成),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6年版。佐佐木卓也:《遏制政策的形成与演变——凯南、艾奇逊、尼采与杜鲁门政府的冷战战略》(封じ込めの形成と変容——ケナン、アチソン、ニッツェとトル—マン政権の冷戦戦略),东京:三岭书房,1993年版。、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的形成④秦郁彦:《美国对日占领政策》(アメリカの日本占領政策),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76年版。、美苏冷战与美国亚洲政策调整之间的关联等课题的研究⑤菅英辉:《美苏冷战与美国的亚洲政策》(米ソ冷戦とアメリカのアジア政策),京都:智慧女神书房,1992年版。。就其差异而论,日本学术界更加关注怎样认识和阐释日本被纳入东西方对抗格局、日本政府选择“对美协调”路线的根源问题,在冷战史研究方法论方面率先提出了“双重冷战”说。东京大学教授坂本義和认为,美苏在世界范围内的冷战,造成了其他国家内部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其一,在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方面,必须选择与美国还是与苏联合作;其二,决策者无论是选择与美苏两国中的任何一方合作,都将导致国内政治领域的分化乃至分裂;其三,分裂国家的形成。美苏在世界范围的对抗,可称之为“国际冷战”;由于国际冷战而引起的国内对立,可称之为“国内冷战”。⑥坂本義和编:《日本占领之研究》(日本占领の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7年版。在研究个案的选择方面,日本学术界更加关注美国对日占领体制与盟国对纳粹德国和对意大利占领体制的比较研究⑦豊下楢彦:《日本占领管理体制的形成》(日本占领管理体制の成立),东京:岩波书店,1992年版。、琉球群岛在美国全球军事战略体系中的地位与《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规定的关联⑧我部政明:《何谓返还冲绳》(沖縄返還とは何だつたのか),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2000年版。《战后日美关系与安全保障》(戦後日米関係と安全保障),东京:吉川弘文馆,2007年版。、美国占领日本时期推行的“占领改革”对日本社会发展的近期影响和长期影响问题⑨大藏省财政史室编:《昭和财政史》(昭和財政史),第1 卷—第20 卷,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82—2004年版。荒敬:《日本占领史研究序说》(日本占領史研究序說),东京:柏书房,1994年版。竹前荣治:《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占领日本史》(GHQ日本占領史),东京:学术出版会日本图书中心,2000年版。、日本战争赔偿问题⑩原朗:《昭和财政史》,第1 卷,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82年版;吉川洋子:《日菲赔偿外交交涉研究》(日比賠償外交交涉の研究),京都:劲草书房,1991年版;殷燕军:《中日战争赔偿问题》(中日戦争賠償問題),东京:御茶之水书房,1996年版。、英国在美国对日政策转变中的作用与《旧金山对日和约》的形成问题⑪John Swenson Wright, Unequal Allies? United States Security and Alliance Policy Toward Japan,1945—1960,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吉田茂政府的媾和对策及其对战后日本防卫政策的影响⑫渡边昭夫、宫里政玄主编:《旧金山媾和》(サンフランシスコ講和),东京大学出版会,1986年版。三浦阳一:《吉田茂与旧金山媾和》(吉田茂とサンフランシスコ講和),东京:大月书店,1996年版。中岛信吾:《战后日本的防卫政策——围绕着吉田路线的政治、外交、军事》(戦後日本の防衛政策——吉田路線をめぐる政治·外交·軍事),东京: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6年版。、朝鲜战争对美国对日单独媾和政策、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美国对日重整军备政策的影响⑬和田春树:《朝鲜战争全史》(朝鲜戦争全史),东京:岩波书店,2001年版。、美国对日重整军备政策与驻日美军地位问题⑭植村秀树:《重整军备与五五年体制》(再軍備と五五年体制),东京:木铎社,1995年版。柴山太:《走向日本重整军备之路1945—1954年》(日本再軍備への道1945—1954年),京都:智慧女神书房,2010年版;明田川融:《日美行政协定的政治史》(日米行政協定の政治史),东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99年版。、日本对华媾和政策问题⑮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戦後日本の中国政策),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版;殷燕军:《中日媾和研究》(中日講和の研究),东京:柏书房,2007年版。。

美日两国学者的这些研究,在总体上基本阐明了美国对日占领政策三大原则“非军事化、民主化、发展和平经济”的起源、驻日盟军总司令部推行的“占领改革”对日本社会重组的过程与影响、乔治·凯南和迪安·艾奇逊在推动美国对日政策转变中的作用、朝鲜战争对美国对日单独媾和政策和重整军备政策的影响、美英共同起草《旧金山对日和约》的过程、《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的起源、台湾当局何以与日本缔结和平条约及其影响等重要问题。在上述论著中,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美国国务院、参谋长联席会议、美国总统对日媾和特使杜勒斯、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吉田茂对处理琉球群岛地位问题的认识和政策,但是,还没有全面系统地阐释琉球群岛问题在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和媾和政策中的特殊性,还没有全面系统地阐释日本政府媾和对策的特征以及琉球群岛问题在亚洲冷战进程中的意义。因此,美日两国学者逐渐将琉球群岛问题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展开研究。其中,首推罗伯特·D·艾尔德里奇和原贵美惠。

罗伯特·D·艾尔德里奇的《冲绳问题的起源:战后美日关系中的冲绳1945—1952》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以英文和日文出版发行。①Robert D.Eldridge, The Origins of the Bilateral Okinawa Problem: Okinawa in Postwar U.S.—Japan Relations 1945—1952, Garland Publishing Inc.New York, 2001.日文版:沖縄問題の起源:戦後日米関係における沖縄1945—1952,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3年版。在研究视角上,作者从美日双边的政策构想、美日外交之间的互动来考察《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规定的形成问题。在叙事结构和主题方面,作者将1948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3 号文件关于美国单独控制琉球群岛的重大决策作为分界线,分别论述在此前后美日两国政府各自对琉球群岛地位的政策构想和美国政府在国际外交领域推进单独控制琉球群岛政策、日本政府接受《旧金山对日和约》的过程。在考察论述1948年以前美国政府对琉球群岛地位问题的政策走向时,作者以参谋长联席会议183 号系列文件、570 号系列文件、1619 号系列文件、部际政策协调委员会59 号系列文件为中心,探讨参谋长联席会议、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政策协调委员会对琉球群岛地位问题的政策。在考察论述日本政府的媾和对策问题时,作者详细叙述了外务省和平条约问题研究干事会1946年1月16日第一次研究作业、1946年5月22日第二次研究作业、1947年5月28日和平条约各省联络干事会与审议室的建立、1947年3月12日朝海浩一郎与盟军总司令部政治顾问乔治·艾奇逊的会谈、1947年4月14日朝海浩一郎与对日理事会英国代表巴尔的会谈、1947年6月5日芦田外相关于领土问题的发言、1947年7月7日岡崎胜男外务次官关于领土问题和琉球军事基地使用问题的研究报告、第一次芦田书简、芦田与慧特尼的会谈。修改第一次芦田书简问题、铃木九万与艾克尔博格的四次会谈、寺崎英内与西保尔德的三次会谈、《天皇信件》。在考察1948年10月以后美国政府推进单独控制琉球群岛政策的进程和日本政府的对策问题时,作者依次叙述了对日媾和特使杜勒斯在美国国务院内的协商活动、1950年12月第一次访问日本、国务院与国防部关于对日媾和原则的谅解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0/1 号文件、琉球群岛地位问题在美国《对日和约草案》中的处理方式、日本政府关于在《对日和约》中用“南西诸岛”称谓代替“琉球群岛”的要求、杜勒斯第二次访日、美国与主要盟国之间的协商、杜勒斯第三次访日、杜勒斯提出“潜在主权”概念、日本政府承认“潜在主权”、吉田茂《关于对南方诸岛实际措施的信件》、《旧金山对日和约》生效前国务院与参谋长联席会议、国防部关于琉球群岛政策的争论。在上述缜密分析的基础上,作者的主要结论是:尽管罗斯福总统在开罗会议上提议在战后将琉球群岛划归中国版图或由中国国民政府对琉球群岛进行托管统治,但是,在战后美国国务院提出的对琉球群岛政策构想中,始终拒绝中国国民政府参加对琉球群岛的托管统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北纬29 度以南地区”的概念是在1946年10月10日的文件。从美国国务院与参谋长联席会议各自提出的对琉球群岛政策来看,《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规定是这一历史时期能够实现的最现实的解决方式。《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是杜勒斯特使在承受各种压力下妥协的产物。战后美日关系中的琉球群岛问题起源于《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关于琉球群岛地位的规定,不仅给予美国在该地域保持军事基地的权利,而且还给予美国在该地域的行政、立法、司法权。日本利用各种机会提出保留日本在琉球群岛的主权,其中包括以天皇为首的宫内势力。尽管在芦田均外相时期和吉田茂首相时期日本政府在究竟是依靠联合国集体安全保障机制还是依靠美国提供安全保障,是接受全面媾和还是多数媾和或单独媾和等政策领域明显有别,但是,在积极争取避免琉球群岛从日本疆域中分离出去这一点上,存在着连续性和一致性。对日本政府来说,美国政府关于《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规定保留了日本的“潜在主权”的解释,避免了琉球群岛从日本疆域中永远分离出去,没有给美日关系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旧金山对日和约》正式生效前夕美国政府内部参谋长联席会议与国务院、远东军司令部关于对琉球群岛政策——究竟应当长期保持美国在琉球群岛的特殊地位还是应当在确保缔结基地特别租借协定的基础上返还施政权——的争论,昭示了《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规定内在的矛盾性和限度。①罗伯特·D·艾尔德里奇:《冲绳问题的起源:战后日美关系中的冲绳》(ロパ—ト·D·エルドリッチ:沖縄問題の起源:戦後日米関係における沖縄1945—1952),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3年版,第46页、第77页、第105页、第240页—第247页。

原贵美慧被称为“海外日本学者”。2005年,发表日文版《旧金山对日和约的盲点——亚洲太平洋地域的冷战与战后未解决的诸问题》。2007年,发表英文版《亚洲太平洋的冷战前沿:旧金山对日和约中被分割的领土》。②原贵美惠:サンフランシスコ平和条約の盲点——アジア太平洋地域の冷戦と戦後未解決の諸問題,广岛市:溪水社,2005年(平成17年)版。Kimie Hara, Cold War Frontiers in the Asia-Pacific: Divided Territories in the San Francisco System,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Tyalor & Francis Group,2007.作者从《旧金山对日和约》关于日本帝国疆域处理政策的整体来考察包括琉球群岛问题和钓鱼岛在内的各类领土争端的起源以及在东西方冷战时期的变化。依次分析论述北纬38 度线与朝鲜半岛问题、独岛/竹岛问题、台湾问题、千岛群岛问题、密克罗尼西亚问题、南极问题、南沙群岛与西沙群岛问题、琉球群岛与钓鱼岛问题。作者认为,在东西方冷战时期,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领土争端可以分成为三种类型:其一,在东西方冷战以前就存在的领土争端,由于杜勒斯炮制出来的“归属未定”论,在《旧金山对日和约》后转化成为东西方冷战中的领土争端,如日俄、日苏之间的千岛群岛和库页岛问题;日韩关系中的“独岛/竹岛”问题;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问题。其二,由于东西方冷战而被人为分裂的民族国家,如朝鲜半岛南北的并存与对立、台湾海峡两岸的对峙。中美关系的缓和与改善,拉开了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紧张局势走向缓和的序幕,但并没有改变相互关系的基本格局。在这两个区域,紧张与缓和这两种趋势仍然交替出现,具有极大地不稳定性。其三,由于美国单独控制琉球群岛政策而形成的“琉球群岛地位”问题。《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规定以及美日两国的解释,蕴涵着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的可能性。1971年6月17日,美日两国签署的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协定将钓鱼岛区域划入返还区域。美日关系中的“琉球群岛地位”问题获得解决,而中日关系中的“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日益突出。亚洲冷战时期形成的这些领土争端,并没有伴随着亚洲缓和局势的出现而缓解。这种结构性的矛盾,甚至一直影响到今天。因此,后冷战时期的东亚地区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依然残存着相当浓厚的冷战时期的结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东亚冷战的结构、特质及其发展方向不完全与欧洲相同,具有更加复杂的性质。③原贵美惠:サンフランシスコ平和条約の盲点——アジア太平洋地域の冷戦と戦後未解決の諸問題,广岛市:溪水社,2005年(平成17年)版。Kimie Hara, Cold War Frontiers in the Asia-Pacific: Divided Territories in the San Francisco System,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Tyalor & Francis Group,2007,序章。

二、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的政治、外交、安全保障条件

怎样认识在《旧金山对日和约》后至1969年11月21日美日首脑确定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的基本原则以及这一时期美日对琉球群岛政策的走向和美日关系整体状态发展的问题,可以说,乃是理解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何以在尼克松总统和佐藤荣作首相时期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就美日两国政府对琉球群岛政策走向这一领域的研究来说,河野康子、宫里政玄、尼古拉斯·伊万·萨兰塔克斯、罗伯特·D·艾尔德里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河野康子是运用政治外交史研究方法考察美日关系中的琉球群岛问题的,除利用当时已经解密的部分琉球群岛美国民政府档案以外,还广泛征用日本有关文献。她认为:琉球群岛地位问题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美国遏制苏联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美日关系领域的政治外交问题。因此,在观察美国政府对琉球群岛政策时,不仅应当考察五角大楼是怎样从对苏军事战略上处理对琉球群岛政策的,还应当考察美国国务院是怎样从美日关系的视角来权衡对琉球群岛政策各种构想的利弊得失的。美国政府单独控制琉球群岛的政策建立在对琉球群岛军事战略价值判断的基础之上,琉球群岛地位问题确实反映了美国的对苏遏制战略。但是,在美国政府内部并非全面支持这种政策。美国陆军部与美国国务院之间之所以常常出现分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务院认为琉球群岛地位问题是阻碍美日关系发展的障碍。伴随着美日关系在美国外交中比重的增长,国务院越来越多地在政策层面参与军方主导的对琉球群岛统治,极力主张调整对琉球群岛政策。其结果,就是在20 世纪50年代的美日返还奄美群岛施政权、修改琉球群岛美国民政府指令、琉球群岛军用土地问题、货币兑换问题、20 世纪60年代初期肯尼迪总统对日政策声明、接受日本政府对琉球群岛社会经济援助问题、60年代中期约翰逊政府要求日本扩大对东南亚非共产党国家发展援助、分担美国防务责任等方面,国务院在政策制定方面的影响力明显扩大。在观察日本政府对琉球群岛的政策时,不仅应当考察日本国内以冲绳复归运动为中心的各种势力及其影响,还应当从日本对美政策的关联上进行思考,日本政府始终设想在构筑美日协调关系的框架内实现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这是一个渐进和发展的过程。日本外交一度摇摆于“对美协调”还是“对美自主”路线之间。岸信介政府试图通过修改《美日安保条约》、将《美日安保条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琉球群岛的途径,创造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的条件。池田勇人政府则在搁置讨论琉球群岛施政权的前提下,竭力争取参与美国对琉球群岛的统治,增加对琉球群岛产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领域的援助,促进琉球群岛与日本本土经济的联系和琉球群岛居民对日本本土的政治认同。在佐藤荣作政府时期,日本全面强化与美国的战略协调,增加对亚洲非共产党国家的开发援助,扩大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影响力,从而使日本政府能够在1967年正式向美国政府提出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问题,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的政治外交条件逐渐成熟。①河野康子:《返还冲绳的政治与外交》(沖縄返還をめぐる政治と外交),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4年版。

宫里政玄、尼古拉斯·伊万·萨兰塔克斯主要利用美国政府已经解密的历史档案文献考察美日关系与琉球群岛问题。宫里政玄出生于琉球群岛,毕生致力于美国对琉球群岛政策研究。代表作是2000年由岩波书店出版的《日美关系与冲绳1945—1972》。在研究方法方面,将美国、日本、琉球三方各自对琉球群岛的政策以及相互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按照美国在琉球群岛统治政策演进的阶段性,将美日关系中的琉球群岛问题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时期是1945—1957年:美国军方在琉球群岛排他性统治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58年—1964年:尝试统治正常化时期。之所以要如此处理,是因为杜鲁门政府与第一任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对琉球群岛政策、第二任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对日政策、对琉球群岛政策与肯尼迪政府时期的对日政策、对琉球群岛政策之间存在着延续性。第三个时期是1964—1968年:走向返还交涉时期。第四个时期是1969—1972年:返还交涉时期。作者提出了诸多新史料和新观点。例如:(1)关于战后初期美国在琉球群岛的军政统治问题(卡尔德威尔计划)和设立有限的自治政府(制定宪法会议)问题,作者认为:“在美国军政府时期,琉球群岛战前的政治体制得以复活。”为了缓和美国国务院和琉球群岛当地民众的批评,军政府试图以日本国新宪法为蓝本,制定《冲绳基本法》。美国远东军司令部认为军政府应发挥中央政府的功能,仅同意设立咨询性的“有限的自治政府”。①宫里政玄:《日美关系与冲绳1945—1972》(日米関係と沖縄1945—1972),东京:岩波书店,2000年版,第17页—21页、第32页—37页、第359页。(2)有关《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的形成及其影响问题。作者首次提出1950年8月18日杜勒斯提出的《和平条约草案》第四章第六项(琉球问题)乃是《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的雏形:“关于旧日本托管统治的太平洋岛屿,日本政府同意接受1947年4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关于扩大以美国为施政当局的托管体系的决议。美国将根据美国政府的决定,向联合国提议:北纬29 度以南的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火山列岛、冲之鸟岛以及南鸟岛的全部或一部,置于以美国为施政当局的托管之下。在该提议获得批准以前,日本政府同意美国拥有在上述诸岛领土的施政权、立法权、司法权”,“承认潜在主权乃是美国战略控制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了说服美国军方接受第三条,需要承认“潜在主权”。《旧金山对日和约》以后,美国政府以“事实上的主权”作为前提、继续在琉球群岛的军政府统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基本法制定会议”计划被迫终止。②宫里政玄:《日美关系与冲绳1945—1972》(日米関係と沖縄1945—1972),东京:岩波书店,2000年版,第48页—49页、第56页—57页、第360页。(3)作者首次披露1953年12月24日美国驻日大使艾利逊与日本外相岡崎胜男签署的关于保留美国在奄美群岛军事权利的《秘密谅解议事录》,首次披露美国政府1954年《民事指令》。该指令是以长期对琉球群岛进行排他性统治为目的,同时通过调整琉球群岛美国民政府的组织结构,缓和琉球群岛民众的反美反基地情绪。③宫里政玄:《日美关系与冲绳1945—1972》(日米関係と沖縄1945—1972),东京:岩波书店,2000年版,第92页—103页。(4)作者以《防共法》、军用土地问题、琉球政府主席公选问题、“二·四罢工事件”为中心,分析琉球群岛美国民政府、华盛顿美国政府、琉球群岛主要政党的反应与动向。指出: 民主党积极参与制定《防共法》、社大党和人民党虽然共同组建“共斗委”,最终却屈服于琉球群岛美国民政府的压力。在军用土地问题上,民主党拒绝与日本政府合作。④宫里政玄:《日美关系与冲绳1945—1972》(日米関係と沖縄1945—1972),东京:岩波书店,2000年版,第361页—362页。在琉球政府主席公选的过程中,美日两国政府表面上宣布中立,实际上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其中。日本政府通过“参加国政提案”、自民党选举资金、高级专员资金援助,竭力为西铭顺治造势。琉球群岛美国民政府高级专员支持屋良朝苗,双方达成秘密谅解:如果屋良朝苗当选,应避免录用来自人民党的人士。为避免“二·四罢工”,美日双方竞相争取屋良朝苗主席的支持,屋良主席趁势向日本政府提出对美交涉撤除B—52 战略轰炸机问题。⑤宫里政玄:《日美关系与冲绳1945—1972》(日米関係と沖縄1945—1972),东京:岩波书店,2000年版,第365页。尼古拉斯·伊万·萨兰塔克斯探讨了1945年—1972年期间美国国务院、参谋长联席会议、国防部关于琉球群岛问题的政策构想与实践,认为副国务卿约翰逊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在美国政府关于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的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⑥Nicholas Evan Sarantakes, Keystone: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Okinawa and U.S.—Japanese Relations 1945—1972, College Station, TX: Texas A & M University, 2000.。

显然,河野康子、宫里政玄、尼古拉斯·伊万·萨兰塔克斯都是在1945—1972年这一时段中考察琉球群岛问题在美日关系发展中的特点与意义。罗伯特·D·艾尔德里奇则是着眼于《美日返还奄美群岛协定》和《美日返还小笠原群岛协定》的形成过程,揭示美日关系中琉球群岛问题的渐进性变化。作者认为:在1953年12月24日美日两国政府签署的《秘密谅解议事录》表明,对于美国来说,美国政府是在保留军事权利的前提下返还奄美群岛施政权的;对于日本来说,《美日返还奄美群岛协定》是改变《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规定的琉球群岛地位的第一步。⑦罗伯特·D·艾尔德里奇:《返还奄美与日美关系:战后美国占领奄美、冲绳与亚洲战略》(奄美返還と日米関係:戦後アメリカの奄美·沖縄占領とアジア戦略),鹿儿岛市:南方新社,2003年版。该书的英文版名称为《返还奄美群岛》(Robert D.Eldridge, The Return of The Amami Islands,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2004)。在1968年4月5日美日两国谈判返还小笠原群岛协定过程中签署的秘密谅解中,美国政府要求在“紧急事态下重新在小笠原群岛部署核武器的权利”,日本政府同意在该种事态下与美国政府进行协商。美国政府寻求在保留军事权利、保留在紧急事态下重新部署核武器权利的前提下返还施政权,成为美国政府处理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进程中处理军事基地和核武器问题的“先例”。①罗伯特·D·艾尔德里奇:《围绕着硫磺岛和小笠原群岛的日美关系》(硫黄島と小笠原をめぐる日米関係),鹿儿岛市:南方新社,2008年版。

就美日关系整体发展态势研究来说,1960年1月美日签署的《美日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标志着美日关系从不对等向对等方向调整和发展。石井修、樋渡由美、原彬久、迈克尔·沙勒、约翰·斯文森—赖特关于美日修订《美日安保条约》的研究,其学术价值在于提出了美国对日心理战政策②石井修:《冷战与日美关系——伙伴关系的形成》(冷戦と日米関係——パ-トナ——シップの形成),东京:日本时报社,1989年版。、“福龙丸号事件”处理在美国改变要求日本重整军备问题政策中的意义③John Swenson—Wright, Unequal Alliance? United States and Alliance Policy Toward Japan 1945—1960,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日本国内政治对修改美日安保条约的影响④樋渡由美:《战后政治与日美关系》(戦後政治と日米関係),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0年版。原彬久:《日美关系的构图:考订安保改定》(日米関係の構図——安保改定を検証する),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91年版。、美国中央情报局向日本政界领袖和保守派政治家提供秘密基金、日本民众反对新美日安保条约斗争等课题,提出了美日关系从“不对等向对等关系”转变和发展的趋势问题⑤Michael Schaller, Alter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since the Occup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日译本,市川洋一译:日米関係とは何だつたのか——占領期から冷戰終結まで,东京:草思社,2004年版。。但是,没有能够触及美日两国政府在修改安保条约过程中达成的各种秘密谅解问题。坂元一哉、不破哲三、波多野澄雄对新美日安保条约、事前协商制度及其“例外”事项问题的研究,揭示了新美日安保条约和“美日伙伴关系”的限度。对于我们理解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进程中的核武器问题和朝鲜半岛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坂元一哉认为,“福龙丸事件”出现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订的NSC5516/1 号文件,标志着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日政策的重要变化。美国政府从要求日本政府重整军备转向接受日本政府的“渐增军备”路线。主张“对美自主”路线的重光葵外相率先提出修改美日安保条约的政策构想。岸信介内阁关于缔结《美日共同防卫援助条约》的构想,乃是重光葵外相构想的继续。美日安保条约事前协商制确实是美日关系调整和发展的重要产物,但是,还必须考察“事前协商制的例外问题”。其中包括:驻日美军从日本本土基地撤兵问题、美军在日本部署常规武器问题、朝鲜半岛出现紧急事态时美军从日本向朝鲜半岛调动并发动攻击问题、搭载核武器的美军舰艇/飞机停靠或经过日本领海领空问题、琉球群岛不适用于新美日安保条约问题⑥坂元一哉:《日美同盟的纽带:安保条约与相互性的摸索》(日米同盟の絆——安保条約と相互性の模索),有斐閣,2000年版,第233页—265页。。当然,由于作者还无法直接利用美日两国有关上述秘密谅解的《讨论记录》、《关于吉田茂·艾奇逊换文的换文》、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NSC6008/1 文件的完整解密文本等核心史料论证上述问题,也没有能够利用1960年6月6日美国国务院远东司为赫特国务卿出席国会听证会议准备的文件、1966年9月21日美国远东地域委员会关于《美国在日本本土与琉球群岛基地权利的比较》研究报告、1969年4月28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记录等史料佐证上述观点。因此,美日两国政府关于核武器问题的秘密谅解、关于美日安保条约与朝鲜半岛关系的秘密谅解这两个重大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破哲三是日本国会众议院中的共产党籍议员。20 世纪90年代末,他获得了美国政府解密的1960年1月“讨论记录”文件(关于搭载核武器的美军舰艇和飞机停靠或通过日本领海领空不属于事前协商制范围问题)。2000年4月,在日本国会公开该文件并提出质疑。森喜郎首相否认存在该“讨论记录”。此后,日本共产党继续进行关于核密约问题的调查研究。2010年6月,不破哲三署名发表《日美核密约:历史与真实》一书,将日本共产党多年搜集的10 件有关核密约问题的美国政府档案公布于众。这些解密档案文件的名称依次是:(1)美国国务院文件:《岸首相访问华盛顿(1960年1月17日—21日)》。(2)《麦克阿瑟大使致美国国务卿赫特电》,1960年1月6日。(3)《麦克阿瑟大使致美国国务卿赫特电》,1960年1月7日。(4)《麦克阿瑟大使致美国国务卿赫特电》,1960年1月9日。(5)《美国国务院为池田首相访美准备的内部文件》,1961年6月14日。(6)《肯尼迪总统主持召开的有关日本政府在日本国会答辩问题的对策会议记录》,1963年3月26日。(7)《美国驻日大使赖肖尔致美国国务卿腊斯克电》,1963年4月4日。(8)《美国国务卿腊斯克致美国驻日大使赖肖尔电》,1963年4月6日。(9)《美国国防部部长莱阿德致美国国务卿罗杰斯的备忘录》,1972年6月17日。(10-1)《1960年1月签署的有关核密约问题的讨论记录》。(10-2)《美国在日本和琉球群岛基地权的比较》,1966年。不破哲三坚信:在美日两国政府之间确实存在着关于搭载核武器的美军舰艇/飞机停靠日本领海码头或经过日本领空问题的秘密谅解。①不破哲三:《日美核密约:历史与真实》(日米核密約 歷史と真実),东京:新日本出版社,2010年版,第159页—205页。

波多野澄雄直接参与了对日本外务省关于美日密约问题调查报告的审查。他主要利用日本外务省解密的谈判记录,全面考察1960年美日修改安全保障条约的谈判过程、事前协商制适用范围问题、有关秘密谅解问题,进一步确认了美日之间确实存在着若干秘密谅解。第一,关于朝鲜半岛的《秘密谅解议事录》。第二,关于搭载核武器的美军舰艇或飞机停靠日本领海码头或通过日本领空,不属于事前协商制范畴的秘密谅解。自1960年“讨论记录”以来,中间经过1963年4月大平外相/赖肖尔会谈、1968年1月约翰逊大使/牛场信彦外务次官、东乡文彦美国局长会谈,直到冷战终结,始终具有效力②波多野澄雄:《作为历史的日美安保条约》(歴史としての日米安保条約),岩波书店,2000年版。关于《讨论记录》问题及大平与赖肖尔会谈、约翰逊大使与牛场信彦次官的会谈,见第六章《事前协商与密约》,第163页—192页;关于返还冲绳谈判中的《朝鲜议事录》问题,见终章,第272页—274页。。第三,1960年1月19日岸信介首相与赫特国务卿关于琉球群岛问题的秘密谅解。该秘密谅解文件的全称是《关于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的谅解议事录》。核心内容是:“岸信介首相:关于和平条约第三条所说的琉球群岛及小笠原群岛以及其他离岛(奄美诸岛除外)的地位问题,本全权代表希望强调:日本国对这些岛屿拥有潜在主权,由于这些岛屿的居民都是日本人,因此,日本国政府以及日本国国民非常关心这些岛屿居民的安全。如果发生对这些岛屿武力攻击或武力攻击威胁时,美日两国将根据本条约第四条规定进行密切协商。发生武力威胁时,为了这些岛屿居民的福祉,日本国政府将与美国政府共同商讨能够采取的措施。赫特国务卿:发生对这些岛屿的武力攻击时,美国政府立即与日本国政府协商,并为防卫这些岛屿采取必要措施,尽全力确保这些岛屿居民的福祉。”③波多野澄雄:《作为历史的日美安保条约》(歴史としての日米安保条約),岩波书店,2010年版,第144—147页。

20 世纪60年代,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依旧维持南北对峙的格局、中苏同盟关系破裂、中国政府加速研制核武器以打破美苏核垄断的格局。在东南亚,东南亚局势日益向“热战”方向转换,冷战与非殖民化的矛盾格外突出,成为东西方冷战的前沿。怎样应对东北亚区域和东南亚区域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成为美日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课题。尽管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学者的主观意图并非是要探讨与琉球群岛地位问题的内在关联,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认识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的政治外交条件是怎样成熟起来的这一问题、对于认识美日关系与琉球群岛地位问题是怎样从相对分离向直接联系起来转化的这一趋势,具有重要的价值。吉次公介的《池田政府时期日本外交与冷战》主要探讨1960年—1964年池田内阁时期日本怎样参与冷战、怎样认识日本在东西方冷战中的作用问题。作者依次从池田内阁时期日本的对美政策、对西欧政策、对亚洲政策以及三者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池田政府时期日本外交的特点及其在冷战中的作用。作者认为,池田内阁提出了“日美欧三大支柱”、“日本要成为自由世界有力的一员”的外交路线,在国际外交领域,不仅继续坚持“对美协调”的基本政策和发展“美日平等的伙伴关系”,而且积极发展与西欧国家(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在亚洲积极推进遏制中国的政策。一方面,将日中贸易作为分化离间中苏关系的利器;另一方面,将缅甸作为东南亚反共政策的重点地域,强化日本与缅甸的“特殊关系”。池田政府时期成为战后日本外交的重要转折时期。当然,尽管在这一时期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但是,日本毕竟还没有能够与美国和西欧相匹敌的国力和左右冷战发展趋势的影响力,因此,日本外交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其原因,首先是池田政府仍然在“自由主义对共产主义”的框架内处理东南亚问题,没有认识到东南亚问题的核心是摆脱殖民主义。其次,池田政府既然依旧将美日关系作为日本外交的基石,当美国政府越来越强化对越南问题的干预力度时,池田政府发展“日缅特殊关系”的外交政策不能不降至次要地位。再次,在日本与西欧国家关系方面,尽管池田政府在争取西欧国家给予日本以关税贸易总协定最惠国待遇问题上取得成果,但是,在东南亚问题上,日本与西欧国家之间没有能够如愿建立共同的政策。在缅甸问题、印度尼西亚问题、越南问题上,日本与英国、法国之间的分歧依旧。①吉次公介:《池田政府时期日本外交与冷战:战后日本外交的坐标轴1960—1964》(池田政権期の日本外交と冷戦:戦後日本外交の座标軸1960—1964),东京:岩波书店,2009年版,第1页—第9页;第251页—260页。宫城大藏和郑敬娥从关于日本对印度尼西亚政策的变迁和东南亚开发部长级会议的视角,具体而微地论证了日本在对东南亚非共产党国家开发援助的政策实施问题。②宫城大藏:《战后亚洲秩序的摸索与日本——海洋的亚洲战后史1957—1966》(戦後アジア秩序の模索と日本——海のアジアの戦後史1957—1966),东京创文社,2004年版。郑敬娥:《开发问题的国际性展开与日本对亚洲多国间框架的摸索》(開発問題の国際的展開と日本のアジア多国間枠組の模索——1950—1960年代を中心に),菅英輝编著:《冷战与同盟》(冷戦と同盟),京都:松籁社,2014年版,第81页—112页。波多野澄雄、佐藤晋全面探讨了战后日本对东南亚政策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吉田茂政府提出的“东南亚开发构想”、鸠山一郎内阁提出的“地区主义”构想、岸信介内阁提出的“作为亚洲一员”的对外政策基本方针与日本对印度尼西亚政策、池田勇人内阁时期日本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争端中的政策、佐藤荣作内阁强化对印度尼西亚苏哈托军事独裁政府的援助政策、越南战争时期日本的外交政策等重要课题③波多野澄雄、佐藤晋:《现代日本的东南亚政策1950—2005》(現代日本の東南アジア政策),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部,2007年版。该书还探讨了“福田主义”、柬埔寨问题与日本外交、日本政府在“亚洲太平洋合作”的立场、日本政府对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政策等课题。。渡边昭一、秋田茂探讨了美国政府推动日本加入英国主导的《科伦坡计划》及其影响问题。④渡边昭一编著:《科伦坡计划:战后亚洲国际秩序的形成》(コロンボ·プラン:戦後アジア国際秩序の形成),东京:法政大学出版局,2014年版。Akita Shigeru,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of Asia: Decolonization,The Cold War and The Colombo Plan ,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15.池田直隆和井上正也探讨了20 世纪60年代美日关系中所谓的“两个”中国问题⑤池田直隆:《日美关系与“两个中国”——池田、佐藤、田中内阁时期》(日米関係と二つの中国——池田、佐藤、田中内閣期),东京:木铎社,2005年版。井上正也:《日中国交正常化的政治史》(日中国交正常化の政治史),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0年版。。神田豊隆探讨了20 世纪60年代亚洲冷战格局的渐变与日本对华政策问题。⑥神田豊隆:《冷战结构的变化与日本对华外交:两种秩序观1960—1972》(冷戦構造の变容と日本の対中外交——二つの秩序観1960—1972),东京:岩波书店,2012年版。李钟元探讨了美国政府推动日韩邦交正常化问题⑦李锺元:《日韩国交正常化史1 东亚冷战编》(歴史としての日韓国交正常化I東アジア冷戦编),东京:法政大学出版局,2011年版。。崔庆原探讨了1969年韩国政府要求介入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与美日抵制韩国政府的基本政策。⑧崔庆原:《冷战时期日韩安全保障关系的形成》(冷戦期日韓安全保障関係の形成),东京: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14年版。黑崎辉探讨了1965年1月、1967年11月佐藤荣作首相与约翰逊总统两次会谈中日本政府请求美国政府提供核保护和美国政府的承诺、美日空间技术合作、日本批准核不扩散条约等问题。①黑崎辉:《核武器与日美关系: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与日本》(核兵器と日米関係——アメリカの核不拡散政策と日本),东京:有志舍,2006年版。吉田真吾以美日安全保障协商委员会等机构为中心,探讨了1960年以来美日安保体制得以发展的重要运行机制问题。②中岛真吾:《日美同盟的制度化:发展与深化的历史过程》(日米同盟の制度化:発展と深化の歴史過程),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2年版。

在美日安保体制下,“日美安保中心主义”成为日本防卫政策的基本方针。战后日本防务政策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自卫队这种军事机构在日本防卫政策中居于何种位置? 佐道明广认为,要阐明这一课题,就应当研究战后日本的政治家、防卫厅文职官僚、自卫队职业军官这三者在日本防卫政策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作用问题,即“政、官、军”三者的相互关系问题。就具体历史过程而言,首先应当考察在20 世纪50年代—70年代“自主防卫论”和“日美安保中心论”各自怎样影响着战后日本的防卫政策。为什么中曾根康弘能够化解“自主防卫论”与“日美安保中心论”的对立,确立“日美安保中心主义”的地位? 其次,应当探讨战后日本特有的“文官优先制度”问题。日本的政治家、外务省、大藏省、防卫厅文职官僚、职业军官怎样影响着战后日本的防卫政策? 作者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日本防卫制度和组织的形成时期,伴随着日本政界的重组和反美反基地运动的高涨,出现“自主防卫论”和“日美安保中心论”的争论。在这一过程中,确立了“文官优先制度”,日美安保中心主义成为日本防卫政策的基本方针。政治家和防卫厅文官在制定第二次防卫力量长期发展规划和第三次防卫力量长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职业军官丧失发言权。大藏省和自民党有关国防事务的议员的影响明显扩大。20 世纪60年代,美国扩大越南战争政策使驻日军事基地问题再度突出,美国政府越来越要求日本分担美国在亚洲的责任,从而导致日本国内出现“外交自主论”和设定防卫力量界限问题的争论。在中曾根康弘时期,确立了日美安保中心主义的防卫政策。③佐道明広:《战后日本的防卫与政治》(戦後日本の防衛と政治),吉川弘文馆,2004年版。

这些研究,在相当程度上阐明了美日在东亚国际政治与国家关系领域战略合作的形态及其深度,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

猜你喜欢
政策日本
政策
政策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有些政策为何沦为“万分正确、十分无用”
《黄金时代》日本版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