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教育观下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2017-04-15 08:10刘晓燕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3期
关键词:个体心理健康生态

刘晓燕

生态教育观认为,关心自然是关心社会、关心自我的基础,人对自然的漠视必然导致人对人、对社会的漠视,继而导致人精神的扭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能是人类精神家园的根基。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旋律中表达情感,则是其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渠道。结合这两点认识,笔者在音乐教育中实践了一条“以生态教育为发端,关注教育生态为终端”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一、生态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发展观

目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多局限在对“问题”学生的个别、封闭的辅导上,较少上升到预防的层次。生态发展理论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到与其有直接、间接关系的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无非是遗传、环境和个体实践,遗传因素是很难改变的,但抓住环境和个体实践这两个因素,就好比抓住了生理健康的锻炼和保健,心理健康教育也就进入了预防的层次。生态教育具有丰富的实践活动资源,能够将个体实践和客观环境很好地统一起来。就人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具有生态特征的过程,心理的生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一是主动性。自然界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主动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以获取营养和能量,因此人的生理成长毫无疑问是人体与外界交换的结果,人的心理成长也是如此。心理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的,实践就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互动过程。人从外部学到了知识经验,内化成个人的心理内容,又将这些心理内容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调整,如此循环往复。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与外界的交换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才使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如今的地位。从人的个体成长看,也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差异导致人的发展差异。主观能动性的核心就是人的主动性,所以说人的主动性是人的生态性的第一特征。

二是反思性。生物具有根据外界变化而适应的本能,而人的最高能力恰恰就是这种适应能力。人是靠什么来适应外界变化的呢?是反思。反思的过程,也是个体学会将成功和失败进行正确归因的过程,有正确的反思,才有正确的归因,不正确的归因倾向更容易导致不健全的人格。

三是均衡性。均衡发展是一切生物发展的趋势,人也是如此,局部发展的过度或不足都会导致整体发现的受限。而且片面的发展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某个角度上讲,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实质上是人的心理生态系统的紊乱。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专业知识的教授不应该是最重要的,而培养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格、快乐的情绪,应是音乐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音乐教学辅助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中国青年报》曾转发一篇题为《二成中小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文章,其中列举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调查显示: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到了20.6%。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对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缺乏兴趣、情绪不稳定、孤独冷漠、不善交往等。宏观思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难发现,正是因为过早地接触有竞争性的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秩序,才导致了小学生诸多的适应性问题。在人际环境中,小学生是被动者,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他们是主宰者,他们的主动性、领悟力、好奇心都会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和展现。

心理是在个体的实践中形成的。具体考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源之一是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的不匹配。因此,教师应该用生态的观念反观自己的教育,尊重人的生态性特征,并以此为突破口实现生态课堂。即采用“自然—自身—社会—学习”的路径,这是一条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发展之路,也是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由此,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各个环节陶冶学生的心性。例如在教授《春晓》一课时,课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让学生收集关于春天的文字、照片、实物,等等;在学唱过程中,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源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生活的幸福感。

三、生态艺术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生态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而生态艺术实践活动也为学生的主动、自主、互动和均衡发展提供了机会。

1.渗透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是中小学生生命观、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使学生学会从客观的角度理解生老病死,从而学会珍惜现在。生命教育的最佳切入口就是观察自然、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让学生付出细心和耐心后,体验自己努力带来的成果喜悦。为此,笔者非常重视音乐实践活动,给学生设计了诸如“植物成长与音乐的关系”“花卉植物怎样用音乐表现”等一系列探索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经历植物发芽、成长的过程。然后通过艺术说唱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很好地引导学生将生态经验提升到人生感悟。

2.观察植物,在艺术互动中认知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都集中在对他人和自己的认知上。需要指出的是,人际关系的认知必须在人际互动实践中才能得以进行,而生态教育为人际互动提供了大量平等、合作的机会,为学生与他人建立互助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笔者在教授《嘀哩嘀哩》一课时,将曲谱的音符换成花朵的形象,让学生演一演音乐中描述的溪水、青山形象。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专注投入,有些在课堂学习中有压力的学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3.在音乐课堂中体验成功感,培养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获得成功体验越多的学生自信心就越强,因为自信心是过去成功经验的结晶,也是一个人心理品质发展的脊梁。生态实践很容易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在艺术体验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了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带来的收获,从而提高了自我效能感。例如在授课中,让学生当“小老师”,进行音乐的分析解析,以及进行种植成果展示等,可以使学生倍感自豪,自信心大增。

从生態教育观的角度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音乐课堂中是笔者的一次尝试,目的在于使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更大的平台。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个体心理健康生态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