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构建

2017-04-15 14:51杨斌郑丰银
景德镇陶瓷 2017年1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平台模块

杨斌+郑丰银

摘要:“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构建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环境设计人才,其课程体系由平台课程和模块课程两部分教学课程组成,其构建途径主要有情景化、工作室和校企联合等。

关键词:平台+模块 环境设计专业 构建

引言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不仅是教学方法与内容,课程体系亦是培养核心。环境设计作为上世纪8 0年代末以后才在高校兴起的专业,在人与环境关系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其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而,环境设计专业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培养模式,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因此,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构建“平台+模块”教育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

一、“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构建依据与原则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指的是由平台课程教育和模块课程教育共同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来说,其平台课程包括各种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如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课程等;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装饰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专业理论课程,如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室内设计原理、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中外设计史、环境工程学、材料学等等。这些平台课程如同框架,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在平台课程基础上,针对专业方向的不同而细分出来的课程群,为学生向不同方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以平台课程为基础,以模块课程为辅助,符合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围绕社会经济发展,注重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创新型学生,而“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符合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于时代精神,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解决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现阶段培养模式落后的问题,着眼于当代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际需求,提高课程的整体设计水平,以专业方向为导向,为社会提供实践型、创新型与专业型人才。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构建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其一,个性发展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具有自主选择的能力,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于未来事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其二,全面发展原则。突破传统的与时代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教育模式,树立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思想,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并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其三,深化细化原则。打破原有平台课程和模块课程体系,使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并在模块课程体系方面不断进行细化,使课程更充实,针对性更强,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总之,“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宗旨是以为社会培养更有用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为根本,既要符合于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要针对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目标。

二、“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是“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通过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输入其中,从而达到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的目的。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突出平台课程的层次性,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拓展为三个不断递进、前后相继的层次,即公共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然后再通过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再加上与企业合作的实践课程环节,实现“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其中,平台和模块课程中的必修课体现了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保证了人才培养的统一性,是课程体系的基础。而平台和模块课程中的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以及实践课,满足了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际需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课程。如果将前者比喻为框架,后者则是具体的充满个性装修的不同房间。前者课程保持相对稳定性,而后者课程则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而灵活地变更,从而使课程体系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课程模式。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使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形成了比过去更宽口径的课程群,具体地来说,公共教育平台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其必修课程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综合素质,而选修课程则满足学生跨学科需求,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环境设计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而其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需求而设置,如一些当前社会热门的环境设计学科,如室内装饰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等;专业教育平台课程的必修课是与环境设计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充分体现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性特征,其选修课则是学生选取与未来可能的职业相关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必修课是在平台课程基础上的提高,适应为社会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需要,选修课所占比例较高,紧贴学科和时代前沿,是为走向社会从事不同的环境设计职业的强化训练。

三、“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构建途径

要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实现“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构建,除了依托于学校条件进行构建以外,还必须采取与企业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能够真正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第一,情景化途径。在“平台+模块”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引入成功的环境艺术经典案例,通过实际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或者鼓励学生直接走出课程置身于优秀的环境设计当中,有利于使学生得到更加高效的认知与提高。另外,可以采取一些环境设计竞赛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竞赛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而教师也更能够因材施教。

第二,工作室途径。在高校构建更为完善的环境设计工作室是“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主要构建途径,它可以在不依赖外部条件的情况下,在高校自行构建完成“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目前,高校环境设计工作室的发展并不完善,主要局限于研究生教育当中,在本科、专科阶段则缺乏相应的工作室,因而,在高校中构建更多的适合于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以及专科学生学习的工作室是推行“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关键举措。工作室可以由环境设计专业的骨干教师组建,将学生直接纳入到工作室的项目设计团队当中,工作室导师直接指导学生课程学习并参与到各种设计项目以及竞赛当中。

最后,校企联合途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与相关的环境设计企业相联合,是“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又一重要构建途径,它突破了围墙式教学,使学生走出去,或使企业走进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机会,而学生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双方实现了共赢的局面,使“平台+模块”课程教学同时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直接为企业量身定做专业性人才。特别是一些知名的环境设计企业,包括环境设计公司、机构等,拥有大型环境设计项目,使学生能够迅速提高技能,而为使校企联合模式更好进行,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与企业设计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杨雅丽.基于“双平台”实践教学模式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设计.2015(23)

[2]高宇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探索[J].太原城市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3]梁宸,张睿峰,何兰.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模块化”体系初探[J].大众文艺.2015(14)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专业平台模块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环境设计专业竞赛的辅导模式与运行机制
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