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说理 贴到材料来写

2017-04-15 12:26赵传海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交际作文材料

赵传海

(厦门第一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3)

即事说理 贴到材料来写

赵传海

(厦门第一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3)

高考作文命题,从材料作文变为话题作文,再变为“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在命制时,凸显材料的生活化、时代感,材料本身即包含着矛盾。命题需要材料本身的解读,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贴到材料来写”,即事说理,就事论事。这样才能保证说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才不至于过度延伸,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任务驱动;交际语境;表情

“话题作文”,即围绕某个关键词作为话题来写作,关键词只揭示谈话的中心内容,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其初衷是为摆脱“命题作文”单向度、狭窄的立意束缚,给考生更大的写作空间和发挥余地,更好地拓展思路。在实践过程中,“话题作文”的弊端也不断暴露出来:“话题作文”因为立意宽泛,容易宿构、套作;“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难度,因而也弱化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物极必反,作为对“话题作文”的反动,“材料作文”又“重出江湖”。

说“材料作文”重出江湖,是因为全国高考在很多年前就尝试过此类命题方式,比如1990年高考作文题即是材料型:

一对双胞胎女孩进入玫瑰园,其中一个小姑娘出来对母亲说:“妈妈,这个地方不好!”“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

今天,不少人把“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以示与之前材料作文的区别,其实我们看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与2010年前后各省市所谓的“新材料作文”并无本质区别。命题者喜欢用的材料可分为叙事类、格言论述类、生活情境细节类、漫画类等,除格言论述类材料命意是显在的,其他材料类型,考生需先提炼、抽象出核心立意,然后组织成文。

2015年高考,全国一卷给出了一种全新的材料作文:大学生小陈因父亲高速路上接电话,劝而不改,为其安全考虑,向警方举报父亲;警方查实后处理了老陈,并将此事公之于众。事情引发争议,要求考生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面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看法。

有论者将其命名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此类作文“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1]按照荣维东先生的说法,这是一种“交际语境写作”:“写作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运用背景知识,基于交际目的,针对具体语境而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基于交际写作观,‘读者’不再仅仅是文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与作者一起进行交流的积极对话者、意义建构者、文章合作者;作者不再仅仅是信息的发出者,而是一场对话交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作品’不再仅仅是‘写的结果’,而是持续具有交流和传播价值的文本。”[2]

不论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还是“交际语境写作”,都不再需要像之前的 “材料作文”,先概括出核心观点,然后脱离材料作文——材料一旦被提炼出“观点”后,就弃之不用了。此时,材料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更接近新闻事件或生活中有争议、有矛盾的细节、情境,材料本身即写作对象,或者说,材料的核心事件才是考生分析评论的对象。如果是新闻事件,比如2015年高考作文题,更像媒体的时评写作。

再如2017年全国一卷作文题:选择两到三个“中国关键词”写作,以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高铁、长城、京剧、中华美食、大熊猫、广场舞、美丽乡村、食品安全、空气污染、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此题看起来似乎又变成了“话题作文”,其实不然。“中国关键词”本身即写作分析的对象,写“一带一路”就要把“一带一路”的内涵外延搞清楚,写作涉及的内容可能有“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对当今中国及世界的意义等;写“长城”,首先要将其当成历史文物古迹来对待,可能涉及的内容包括长城的历史作用,长城的象征意义的变化等,不能只从“长城”的象征意义出发作文;写“高铁”,要了解清楚中国高铁发展的现状,中外高铁对比,高铁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高铁对当今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影响……这些“中国关键词”本身就与外国青年(来华留学生)有隔膜,为达到此次写作的“交际目的”“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考生必须对“关键词”有相当的了解。当然,具体写作过程中,考生还要注意所选关键词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不是就单个关键词孤立进行分析。

笔者以下面作文题为例,谈谈如何就事论事,根据写作任务指令或交际语境要求展开分析:

材料一:早晨公交车里,没有对话和微笑,只有一张张没有表情的脸,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

材料二:澳大利亚一位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转了一圈,说清晨空气清新,街道干净,太阳升起,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休息,该精神饱满才对,可是,这样的清晨,人们的表情却严肃得像地球末日即将来临一般。

请综合两则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有观点态度,有思考。

乍看此题,容易滑入以“乐观”“笑对生活”“增强幸福感”等为话题作文,深入思考,其实并非如此简单。

作文所要探讨的对象,“当今社会笑容缺失的现象”,再具体一点,结合材料一二,则应是“清晨,中国人笑容缺失”。要进行问题研究,须得先明确:材料一描述的内容,材料二澳洲记者的报道,在多大程度上,是客观真实的?也即,对于作文题目材料透视的社会现象,我们要“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很可惜,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通过科学的调查、翔实的数据来核定材料的真实性,只能用自己的生活印象、个体生活经历来印证材料的真伪,得出一个有倾向性的、但又不确定的结论。既然结论不确定,那么问“是不是”又有何意义?在没有根据的前提下,给问题定性,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好比,我们质问一个人“你为何不好好学习”之前,必须落实“这个人哪些地方表现出没有好好学习”。

材料一中“只有一张张没有表情的脸”,材料二“人们的表情严肃得像地球末日即将来临一般”,“一张张”“人们”用的都是全称判断,这种定性结论是否严密?如果材料是基于某项调查、某城市、某条公交线路、某时段,“面无表情”“表情严肃”的百分比,“面有表情”“表情生动”的百分比,如果是前一项比例明显超过后一项,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城市的中国人早晨笑容缺失”,但仍然不可以推导出“当今社会中国人普遍笑容缺失”,因为中国如此巨大,没有足够的样本数,是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

基于此,命题者给定的材料是不科学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确认,我们不能将其当做“真实的问题”加以探究。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当我们提问时,决不能不假思索,信口开河。但作文还要继续,本次写作,最理想的状态,是从材料真实性上来入手写作,但这又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为了完成考试,我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姑且认为题目材料的定性在某种程度上是靠谱的。

面对“中国人早晨笑容缺失”这个结论,如果有合理性的话,我们首要做的,是对其中的概念“中国人”做界定。这是一个庞大的集合概念,内涵极其丰富,在这里必须要缩小其内涵,才能使结论的可靠性提高。“早晨”“公交车”,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中国人,不外两大群体:上班族和中小学生。

上班族会开开心心上班去吗?我们知道,影响一个人情绪状态的因素很多,比如生理状况,精神心理状态,等等。昨晚休息好了吗?早饭吃了吗?今天要完成的任务有哪些?老板有什么新的要求?要面临哪些考核检验?……上班族夹在家庭与工作之间,也时刻面对个人生活与工作的矛盾冲突。“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诱惑是如此之多,需要你分身的地方比比皆是。昨晚的一次应酬,一场醉酒,刷朋友圈,偶然的放纵……都可能让人休息不好,而新一天的工作却等你去处理。挣扎着起床,此时的公交车上,他们可能还带着昨夜的疲惫,“一夜的酣睡”,对现代人来说,是如此奢侈,笑容在哪里,可想而知;如果此时再遇到堵车,上班族的心情只会更糟糕。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挤公交的上班族都必须面对生存的挑战,在每个太阳升起的早晨,拖着沉重的肉身,踏上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旅程。没有对话和微笑是这群人生活的常态。更因为心情还会传染,压抑的氛围可以传遍整个车厢。面无表情背后,可能是一颗焦灼的心,他们需要这沉默来积蓄新一天搏斗需要的能量。一句话,中国今天乘公交的上班族活得都不轻松,外国记者笔下清晨的美好,与他们无缘。因为,审美需要能力,也需要心境。

中国的中小学生会高高兴兴上学去吗?“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有人如此描绘中国孩子的生活状态。竞争压力、家庭作业、网络诱惑……使得中小学生睡眠质量极低,睡眠时间不能保证。关于我国中小学生的睡眠状况,《中国教育报》曾引用《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一书内容进行了报道,说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近八成睡眠不足。[3]

从我们的观察和中学生自身经验来判断,“八成睡眠不足”多半属实。现状如此,睡意朦胧,被迫起床,开始新一天的校园生活,怎可能“高高兴兴上学去”?儿歌中唱到“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是写实,还是写意?

人们都希望每天有个好心情,但好心情不是说有就有的,它需要主客观的多种条件才能促成。不是每个人都能笑对生活,总以乐观的心态看待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或如圣贤一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凡夫俗子芸芸众生,七情六欲所在,因环境变化而触及心情,喜怒哀乐,诸般滋味,轮番品尝。一天的好心情,在自己,也在世界。

因此,本文的写作,包含对分析评论对象真实性的考量,材料涉及概念的界定与阐释,更重要的是对问题原因的探究。如果考试一边倒“呼吁”大伙要乐观积极、笑对生活,而不分析国人笑容缺失的原因,不过是给人“灌鸡汤”,看不到思考的痕迹。

汪曾祺先生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回忆自己的老师沈从文教学生写小说:“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我们不妨借用沈先生这句话,面对这样的材料作文,考生“要贴到材料来写”,即事说理,就事论事,这样才能保证说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才不至于过度延伸,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1]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J].语文学习,2015(7/8).

[2]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我国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3(4).

[3]苏婷.我国中小学生每天平均睡眠不足8小时[N].中国教育报,2011-5-17(1).

G633.3

A

1673-9884(2017)11-0008-03

2017-06-23

赵传海,男,厦门第一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交际作文材料
情景交际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交际羊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材料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