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7-04-18 14:49温婷
新课程·上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语感课堂教学

温婷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常见的教学方式,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运用虽广,但在技巧与效率上却并却未得到过多的关注。在技巧方面,朗读有领读、跟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在课堂效率上,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培养相应的语感,能否对课文内容有所熟悉,能否通过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这些都反映着学生朗读的效率,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希望通过朗读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语感;课堂教学;朗读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朗读教学做出过明确的肯定,指出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感培养的作用,对語文课程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事实上,语文朗读教学一直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朗读的作用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但在对朗读技巧的探索上却不够。这也是朗读教学长期处于附属地位的原因。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主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朗读教学进行探索,用实践经验补充和完善理论,对于教学工作的推进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进行基本介绍的基础上,对如何推进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的发展进行策略性思考,以期为日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做出有益的启示。

一、什么是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所传递的感情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具有多种形式:集体朗读、个人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根据语文朗读教学现状,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在当前语文朗读教学中,最为突出的是教师将朗读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或者一个环节,往往一笔带过,对于朗读的质量、朗读自身的作用探索方面都没有加以重视,甚至不进行任何点评。也正因此,语文朗读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没有实践上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课堂朗读中往往只是按要求完成朗读任务,教师没有为其布置实践目标,学生通常口到心未到,未进行思考,也未能得到进步,朗读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没有真正发挥教学作用。

二、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性思考

(一)在朗读之前进行听读的欣赏

在运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录音使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渐走入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进入文章的感情世界。在自己朗读之前先进行作品的欣赏,是在朗读之前的预热,将学生的情感状态渲染到最佳,尽最大可能避免学生直接进行朗读过程中产生的“口到心未到”的情况。教师在选择录音时要选择标准的富有情感的录音,以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带着问题朗读

当前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就是教师让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一次结束后就直接进入到课文的讲解与分析过程中,这样的安排形式,转折较为生硬,有些学生还未从朗读的感动中走出来。或者还未走进朗读状态,就被强行带出其中,那样,朗读的意义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为学生设定一些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朗读,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的“脑”与“口”相结合,当然,朗读不能只进行一次,在不同的朗读过程中,学生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初次阅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思考问题,例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分为哪些部分等,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自觉地关注到文章的内容,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将朗读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在深入阅读阶段(通常为第二、三次阅读),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深入一些的问题,例如,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等,此时经过前面几轮朗读的渲染,学生已经对文章有所了解,并且通过自身感受逐渐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感情,此时回答问题能够做到“火候刚刚好”。在结束学习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以提高课堂气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建构情境

朗读本身就是学生与作者最直接的接触方式。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提供视觉、听觉方面的背景。例如,运用多媒体设备摆放课文中的场景图片,或者通过动态的风景,使学生在无意间也仿佛置身于文章设定的情境中;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一些背景音乐,以丰富课堂效果。

事实上,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能彰显新课改变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真正地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如何推动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朗读教学仍需探索的问题。朗读教学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运用大量的阅读教学是值得肯定的。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语感课堂教学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