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建构“做思共生”的学习范式

2017-04-22 20:21章素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数学实验

章素华

摘 要:数学实验是学生身心一体、做思共生的数学活动。数学实验应当是感性观察与理性思考并存、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织的。但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数学实验却是无奈的“被实验”、机械的“做实验”、异化的“讲实验”等。数学实验教学应当彰显实验之序、呈现实验之理、敞露实验之趣,让实验教学有坡度,有深度,有温度。

关键词:数学实验;做思共生;学习范式

数学实验是学生展开“具身认知”的重要学习范式。所谓“数学实验”,是指学生在数学思想指引下,借助一定的操作手段或仪器而进行的数学化活动。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儿童主动展开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探究、推理、尝试等数学活动,手脑并用,做思共生。通过数学实验,儿童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不断开发自己的数学建构、数学创造潜能。因此,数学实验不仅指涉儿童的身动、行动与形动,更指涉儿童的脑动、心动与思动,是儿童“手-脑-心”“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共同参与的活动。

一、观照:“数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实验应当是儿童主动展开的数学学习活动,其间儿童的感性观察与理性思考并存,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织。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数学实验是儿童在教师精心预设下的“被实验”,有些数学实验沦为机械的操作活动,有些数学实验异化为教师的“讲实验”“说实验”,不一而足。数学实验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1. 无奈的“被实验”

在数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展开精细化指导,他们往往告诉学生实验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亦步亦趋,犹如一个木偶,行为受控于教师。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在引导学生猜想多边形的面积与图形内、图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关后,教师让学生分别探究图形内有1颗钉子、2颗钉子……的图形面积,最后统计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学生看似经历了探究过程,但这个过程却是教师掌控下的简单操作与发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探究,更谈不上自主设计实验了。

2. 机械的“做实验”

“数学实验”理应是学生手脑并用、做思共生的数学活动。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将数学实验视作“数学操作”,实验缺乏思维的参与,由此,数学实验沦为“机械操作”,儿童在数学实验中没有实质性的思想提升。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间隔排列》时,在放手让学生进行摆实物、摆图形、画图和符号等操作活动后,匆匆总结了简单的规律: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个。由于没有深入分析,导致儿童对图形的排列没有形成一一对应的认识。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孩子们很是茫然,到底是加1、减1,还是既不加也不减呢?

3. 异化的“讲实验”

数学实验的过程应该赋予儿童充足的实验时空,让儿童充分经历、充分感悟。但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实验的顺畅而提前告知学生,或者将丰富的“做实验”进行简化,甚至异化成“说实验”“讲实验”,将实验过程悬置。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四年级的《可能性》时,将原本丰富而有趣的摸球实验简化,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接着直接出示袋中不同颜色的球,让学生判断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学生学得简单、学得枯燥、学得无趣,对“可能性”的感受、体验浮于表面。没有体会到事件发生的随机性,更没有形成“概率思想”。

二、实践:“数学实验”教学的理性探索

数学实验是学生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数学探究的一种方式,更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丰富学生的实验过程,延伸、拓展学生的实验时空。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践与思想对接,归纳与演绎圆融,思维与创造共生,学、玩、做合一,思、行、创一体,数学教学由此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 彰显数学实验之序,让实验有坡度

数学是抽象、严谨而充满内在逻辑的。基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依托学生的感性直观,设置实验坡度,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向理性思维过渡。

例如:教学《可能性》(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7册)时,笔者分三个层次展开教学。首先,在一个黑色的袋子里放了8个黄球,让学生摸球,摸到黄球算老师赢,摸到红球算学生赢,结果老师每次都赢,最后将黑袋子里的球倒出,全都是黄球,学生大呼上当。其次,笔者调整黑袋中的球,将一些红球放入袋子中(黄球8个,红球4个),让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摸球,男、女生PK,摸到黄球算女生赢,摸到红球算男生赢,学生的兴致很高。在摸球的过程中,一会儿摸到黄球,一会儿摸到红球,学生自觉地展开统计,他们有的用画钩的方法,有的用写正字的方法,有的用画图形的方法,分析利弊,最后学生认为画正字的方法简单明了。经过统计,女生赢了男生。再次将黑袋中的球倒出,学生一片哗然。最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放球,男生和女生赢的可能性相等。由于有了前两次的摸球经验,学生认为放的黄球和红球的个数应当一样,才能让游戏公平,赢的机会才是相等的。于是,笔者将8个黄球、8个红球一起放入黑袋中,还是男、女生PK,第一轮男生赢,第二轮女生赢,第三轮女生赢……经过五轮比赛,最终还是女生赢了。至此,学生深刻体会到“等可能性”的随机性,这就是在规则公平的情况下仍然会有输赢。在这个有序的实验过程中,儿童充分体验到数学摸球实验的魅力。

数学实验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更不是教师的独白,而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数学实验不能追求一步到位、一次成功,而是要循序渐进,引领学生充分经历实验过程。数学实验更不是一做了之,而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过程展开深入的数学思考,引导学生洞察实验背后的数学旨趣。

2. 呈现数学实验之理,让实验有深度

数学实验不同于纯粹机械式的动手操作,而是学生手脑并用、做思共生的过程。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实验的生发、生长、生成过程,理解数学实验之理,引導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多变处理。

例如: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册)时,在学生形成了“多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图形内和图形边上的格点数有关”的数学猜想后,笔者让学生讨论“如何展开数学实验”。有孩子认为,应该从简单的图形开始研究,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因为这些图形的面积可以运用公式进行验证;有孩子认为,应当从格点数少的情形开始研究,如图形内只有1个格点、2个格点等。据此,学生主动确定研究方案,实施数学实验。经过小组交流,他们形成了如下实验步骤:一是围多边形,并且让多边形内只有1个格点;二是数多边形上的格点数;三是寻找多边形的面积与图形内格点和图形上格点之间的关系。在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产生新的数学发现,逐渐逼近数学真理。当内点为1时,学生根据研究提出两个规律:边点÷2=面积,内点×边点÷2=面积;当内点为2时,学生发现:(内点+边点)÷2=面积;当内点为3,4时,学生发现:(内点+边点+1)÷2=面积,(内点+边点+2)÷2=面积,边点÷2+2,边点÷2+3……在不断地调整、反思中,学生形成了普适性的数学结论——“边点÷2+内点-1=面积”。正是在不断地发现、探寻中,学生最终发现了“皮克定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在不断积累,学生的视界不断扩大,学生的精神生命在不断成长。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边思考边实验,边实验边思考,一个个数学公式被发现又被否定。在数学实验的世界中,学生找寻自己的解释,创造自己的答案,审视自己的知识。这种数学实验超越了纯粹的“纸笔数学”,呈现出另一种数学学习的样态。

3. 敞露数学实验之趣,让实验有温度

数学实验不是儿童的“被实验”,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数学实验要激发儿童的“实验之需”,引发儿童的实验兴趣,让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在数学实验中静静地思考、轻轻地触摸,学生有动有静、有做有思。数学实验充溢着温度,带给儿童的,是思维的自由和身心的放松。

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神奇的莫比乌斯圈》时,用一把剪刀和几张长方形的纸,演绎了精彩而有趣的数学实验:一是做莫比乌斯圈。一张长方形的纸条有四条边、两个面,你能把它变成两条边、两个面吗?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将长方形的纸条粘成一个圈。你能将这张长方形纸条变成一个面、一条边吗?学生开始操作,但很少有人做成。教师示范,将长方形纸条的一端旋转180°,与另一端粘在一起,做成一个莫比乌斯圈。二是剪莫比乌斯圈。在长方形纸条正中画一条线,再做成莫比乌斯圈,然后用剪刀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中线剪开,看看有什么发现?三是猜想与验证。在长方形纸条上画两条线,再用剪刀沿线剪开,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将完成的作品予以展示。学生再次提出猜想并展开操作验证。在不断地猜想、实验中,学生获得了知识。在数学实验中,学生的数学想象触角、思维触角不断得到延伸,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数学之美、数学之趣得到丰富展现,学生有根有据地研究,有滋有味地体验,从中深刻地感受、体验到数学的神奇与美妙。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让学生内隐的数学思维与外显的实践操作有机融合。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玩”“做中研”“做中创”,他们“做、学、玩合一”“思、创、行一体”,形成一种“具身認知”的全新学习质态!

猜你喜欢
数学实验
《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基于构建主义的数学实验课程三级教学平台的构建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借实验操作 助学生成长
数学实验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的建设初探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利用数学实验解决“立体图形”教学重难点的实践研究
大学数学类课程在专业转型发展中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