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不“留守”

2017-04-22 20:22朱林莉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留守留守儿童数学教学

朱林莉

摘 要: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直面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培植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通过情感疏导帮助留守儿童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为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助力,能够让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不“留守”。

关键词:数学教学;留守儿童;不留守

留守儿童也叫空巢儿童,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外打工,得不到父母照看的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历来是学校教育管理的老大难。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监管,使得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状态不佳。直面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现状令人担忧。如何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让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不再“留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情感疏导:克服留守儿童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心理对学习的影响十分重大。由于留守儿童平时缺乏父母的关爱、指导,所以许多留守儿童容易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感”;另一方面,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心理补偿,往往给孩子大量金钱,如此,让某些留守儿童形成了骄纵的心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高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水平,首先要做一个“心理诊断师”“心理治疗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进行诊断、把脉、疏导,让留守儿童能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学习畏惧,主动、自觉地展开学习。

1. 聊天,给留守儿童以温暖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教师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深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融入留守儿童之中,和留守儿童展开“亲子式”的对话、交往。有时,教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热情的关心、一个赞许的点头等都能够温暖留守儿童的心。要让留守儿童敢问数学问题、想问数学问题、能问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平行线和垂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其他学生都用直尺画平行线和垂线,班上的小刘(化名)却在徒手画线。笔者轻轻地走过去,和他耳语:“你怎么徒手画平行线和垂线呢?”老师的介入让他面红耳赤、不知所措。课后,笔者将他带到办公室,和他“私聊”,打开了他的心扉。原来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笔者让学生买尺子,他的爷爷因为没有带钱,所以给耽误了,最后就忘了。于是,笔者将自己的直尺送给他,并嘱咐他今后要注意老师布置的作业、学具等。孩子得到了亲情般地温暖,学习的内驱力大大增强。

2. 沟通,给留守儿童以勇气

由于缺少和父母的交流,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般都较为封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和他们沟通,给留守儿童以交往的勇气。交流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对话、交往,促使留守儿童深刻感受、体验教师对自己的关心,让留守儿童将情感投入数学学习中。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单元后,笔者将班上的几个留守儿童召集起来,让他们在放学后将本单元知识(如平移的方向、距离,旋转的中心、方向以及角度,找对应点等)的数学本质,用电话、短信、微信、博客或QQ向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讲解。孩子们高兴极了,因为这给了他们和父母贴心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同时也获得了父母的学习激励,锻炼了儿童用数学语言与人交流的能力和勇气。

二、依托教材,培植留守儿童学习能力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和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得不到任何的学习指点。因此,培养留守儿童的数学自学能力十分必要。教师要创设机会,开展适当的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知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培养留守儿童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用数学的大脑思考问题,能够自己探究数学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

1. 素材:贴合留守儿童生活

教材是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托。教学中,教师要搭建平台,多给留守儿童数学探究提供机会。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留守儿童的主体地位,克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习惯,让留守儿童展开主动的数学探究;要联系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创设与留守儿童生活相贴合的学习情境。例如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笔者在教学中联系留守儿童的亲身经历,改装教材习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明骑自行车从自己家去外婆家,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分钟200米,行了15分钟。返回时用了20分钟,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在教学中让留守儿童展开角色扮演,探究这一类行程问题的特点,形成解题思路。这样,既培养了留守儿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又让留守儿童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和巩固了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

2. 方法:助力留守儿童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留守儿童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留守儿童课堂学习的参与度;要注意捕捉留守儿童身上的学习亮点,捕捉留守儿童的数学思维火花,点燃留守儿童的情感之火,让留守儿童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在教材习题中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数字谜”,一些父母在家的学生得到了家长的指点,已经掌握了解数字谜的一般思考方法。但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细心辅导、关照,学习上暂时显得弱势一些。基于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留守儿童进行点拨、诱导,从数字谜的特征引导留守儿童展开数学思考,引领他们拾级而上。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兒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又让儿童获得了问题解决的成功体验。

三、活动评价,培养留守儿童学习习惯

由于没有父母监督学习,所以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比什么都重要。在数学教学中,一是可以用数学活动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二是可以用评价点燃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培养,促成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活动: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

活动是留守儿童数学知识建构和数学思维经验积淀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实践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留守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针对留守儿童制定活动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活动中,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指导。例如教学《时、分、秒》(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前,笔者提前让孩子和钟表亲密接触,因此大部分孩子在学习前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班上有部分留守儿童因为是爷爷奶奶照看,所以在生活中没有有意识地观察钟面。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多次指导他们展开拨钟表的活动,在活动中让留守儿童动手动脑、做思共生。

2. 评价:点燃留守儿童学习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留守儿童更是如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呵护留守儿童稚嫩的心灵,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学习自信。对于留守儿童学习的点滴进步,教师要给予积极评价。通过评价,点燃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认识公顷》(苏教版五年级),在填写习题中的面积单位时,一位留守儿童问道:“老师,可不可以填亩啊?”其他同学面面相觑,不知道“亩”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有亩这个单位的?”“听我爷爷说过。”多么善于倾听的孩子,笔者表扬了他,并在教学中补充了“亩”的相关知识以及“亩”与“公顷”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用些类似于“你说得真好”“有进步”的话语,点燃留守儿童心中的希望之火。

四、搭建平台,构筑留守儿童成长驿站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留守儿童搭建学习的驿站,多给留守儿童提供个别辅导、解题辅导的机会,甚至开通“VIP”通道,让留守儿童的学业在教师的精心辅导下得到提升。留守儿童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

1. 温情园地:给留守儿童成长支持

“温情园地”是班级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提供的温情驿站。在“温情园地”,我们举办了针对留守儿童的数学“计算能手”比赛,如“巧算”“速算”“简便运算”等,将留守儿童中的计算能手公布于温情园地。针对留守儿童,我们在温情园地编辑了“数学学习小窍门”“数学学习小贴士”“数学学习心理小调适”等知识,助推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建立了针对留守儿童的“一对一帮扶对子”,逐渐从帮、扶走向放,助推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在“温情园地”,引导留守儿童展开主动的数学交流,将数学的疑难问题展示出来交流、讨论,共同研究。

2. 希望来吧:给留守儿童成长梦想

“希望来吧”是学校成立的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业辅导、读书成长的驿站,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家园。立足于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希望来吧”向留守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书籍、学具,让学校的语数英老师轮流对学习弱势的留守儿童展开学业辅导。这里有留守儿童展开数学探究、数学实验的各种材料,还有现代化的视听教学与学习设备,让儿童既动脑又动手。例如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后,笔者在“希望来吧”中将平移、旋轉和轴对称的相关习题用视频展台、数影仪放出来,助推留守儿童的数学理解。孩子们在这样的平台下,能够有效突破数学理解的障碍,自主解决许多疑难的数学问题。

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问题既要综合治理,又要根据每个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教学中,教师要从留守儿童生命成长的视野出发,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消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构筑留守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驿站,让留守儿童的学业不再“留守”。

猜你喜欢
留守留守儿童数学教学
农民工法律问题的研究
情暖“留守” 追梦同行
在城市“留守”的孩子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