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2017-04-22 01:45
中国德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智行学校德育人格

培训要引导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并善于适应和利用周围环境

美国高校中的教师培训计划一直饱受争议,各类利益相关者(包括研究学者、媒体、学校管理者、家长等)都对教师的培养有不同的看法。本文研究者试图从如何更好地培养未来的教育者这个角度,提出自己对于教师培训计划的观点。研究者认为,无论教师培训计划如何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必须把握住三个原则:第一,教师必须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这个观念的养成不仅仅源于教师培训,还与教师作为学生时多年积累的学习经历有关。很多在職教师并不重视学生在入学时已经拥有的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使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并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第二,教师必须认识到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通过职前教育引导教师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教师用更开阔的思路设计教学活动,有效地借助周围的环境进行教学。第三,教师的职前教育应该引导教师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有助于教师将来面对来自复杂环境中的各种压力时能更好地适应和处理。

(Gail Richmond:《论教师职前培训中社会环境的力量》,[美国]《教师教育》2016年)

当前学校教育应从“知晓的德育”转向“智行的德育”

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高度叠加的时代,学校教育长期形成的“知晓的德育”教化模式尽管存在着某种合理性,但遭遇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应朝着“智行的德育”目标转向,当前学校德育变革的目标导向需要聚焦学生道德人格发展,要回答“接受—认同—执行”的道德人格如何转向“澄清—担当—智行”的道德人格,什么样的道德人格才是优秀的道德人格,什么样的人才是在道德上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等问题,以智慧型道德人格修正知识型道德人格;以“当事人”道德人格修正“局外人”道德人格;以责任公民道德人格修正单体道德人格。从“知晓的德育”转向“智行的德育”,是一项关涉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路径、评价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有三个主要的路径选择。第一,培育道德的理性智慧:自律、自觉与自决;第二,提升道德的价值智慧:参与、共振与升华;第三,彰显道德的行动智慧:担当、履责与善行。

(靖国平,涂雨轩:《从“知晓的德育”转向“智行的德育”——当前学校德育变革的目标导向及其路径选择》,《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智行学校德育人格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长城汽车毫末智行完成 Pre-A 轮融资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智行2.0版威马EX5
SUV操控不行?绅宝智行Say No!
开启智行未来 日产智行科技体验营盛大启幕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