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一枝梅

2017-04-24 23:33朱永新
新教师 2017年3期
关键词:苏州大学鼹鼠儿童文学

朱永新

前不久,新蕾出版社来函,邀请我参加王一梅《鼹鼠的月亮河》发行100万册的纪念活动。我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不仅因为王一梅曾经是我苏州大学的同事,更因为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100万,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意味着,这本书走进了100万个孩子的心灵,影响着100万个孩子的成长。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王一梅版的中国丑小鸭的故事。鼹鼠米加一家住在美丽的月亮河畔。生下来就与众不同的鼹鼠米加,又瘦又黑,没有八个哥哥那样棕色发亮的毛,不愿意像其他鼹鼠兄弟姐妹那样生活,不喜欢打洞,不喜欢成为挖掘专家,不喜欢白天干活,不喜欢父母为他选择的人生道路。米加向往外面的世界,怀揣着尼里送的月亮石离开了家乡。经历了许多困难,米加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学到了许多新的本领,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信。最后,米加回到家乡,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我曾经说过,书的生命是读者与作者共同赋予的。一本能够被人们喜爱,不断被阅读、被传播的书,就是有生命力的书。就如同书中说的那样,“月亮河早就是一个有名的地方了”。对于读过这本书的孩子来说,月亮河,与米加、尼里、魔法师等一样,早已经是一个密码,一个符号。读过这本书的孩子一定会明白,无论是做乌鸦还是做鼹鼠,无论是做老鹰还是当小鸡,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因为有了友情而温暖,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都能从不起眼的丑小鸭蜕变为在蓝天飞翔的白天鹅。

王一梅是从苏州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她的童年时代在苏州太仓的小镇上度过。小时候她就喜欢观察大自然,喜欢写作。在苏州幼儿师范学校读书时,她担任了学校的文学社社长和童话剧团团长。一个酷爱写作的人,一定有着一颗敏感的心和发现的眼。这是她日后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基因。

认识她的时候,她还是苏州大学幼儿园的老师,我的儿子朱墨曾经在这里上幼儿园,所以,她既是我在苏州大学的同事,也是我孩子“母园”的老师。我一直以为,我们对幼儿园的重视是不够的,比如我们都把自己在中小学和大学读书的学校称为母校,但几乎没人会提及自己就读的幼儿园,也从来没有人把自己就读的幼儿园称为“母园”。后来,王一梅从幼儿园老师成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一名老师,又成为苏州职业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的所长。

王一梅拔节成长最快的时间,恰好是我在苏州大学担任教务处长和在苏州市担任副市长的十五年期间。她的一些代表作品都是在这段时间发表的。从长篇童话《鼹鼠的月亮河》《住在雨街的猫》《恐龙的宝藏》《木偶的森林》到系列童话《糊涂猪》、短篇童话集《第十二只枯叶蝶》《书本里的蚂蚁》《兔子的胡萝卜》等。同时,她也先后获得了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和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奖项,成为苏州儿童文学的领军人物。

近年来,她又把目光投向身边的儿童生活,创作了《城市的眼睛》《一片小树林》等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表现了一位作家不断努力、不断超越的积极探索精神。

回望王一梅的成长道路,与孩子打交道的十余年,让她无缝对接儿童。而离开孩子的岁月,又让她反思研究儿童。相信这是每个优秀的作家都需要经历的道路。如今我虽然离开苏州已经近十年,与王一梅联系不多,但一直关注着她,也一直讀她的作品。在为她的成长而骄傲的同时,也期待着她能够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责任编辑:黄常棋)

猜你喜欢
苏州大学鼹鼠儿童文学
国家艺术基金“基础美术教育百年文献展”首站在苏州大学开幕
鼹鼠的家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小鼹鼠的家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满意度调查——基于苏州大学的实证研究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