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观
——以文化的起源、作用和布局为线索

2017-04-26 08:16李亚南
文化与传播 2017年6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马氏巫术

李亚南

学术界定义的“文化”有数百种之多。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1]在此基础上,马氏将文化归纳为四方面进行论述:物质设备、精神方面之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其中后两者实包含在精神方面。马氏之前的英国社会人类学学者泰勒(Tylor)认为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对比发现,马氏是基本接受了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但又增加了物质方面的内容。

马氏自称文化功能学派的缔造者,他即是以此立场来理解文化:“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3]应当指出,黑格尔、斯班格拉等人类学者都认为文化是一种神秘的实体,它独立存在,从而把人与文化完全隔离开来。马氏认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手段,他从人类的“需要”(need)和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功能(function)的视野来研究文化。

一、文化的起源:“需要”

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的人工体系,所以要理解文化的起源,必须从人类的“需要”说起。马氏提到:“人和其他动物一般,一定要有养料,为了个人和种族的绵续,他也一定要传种。他亦定要时常防御着自然、动物或他人所给他的危险。他若要得到舒服的生活,不能不有住处、温度、湿度的调节及清洁的设备。”[4]以上基本需要可以概括为:养料、传种、防御和居住,它们不能直接被满足,需要建立相关的体系。马氏认为以上基本需求产生了“文化迫力”,强制一切社区产生种种基本的结构:“营养方面的‘军需处’、两性交接及传种的制度、防御的组织及日常生活的设备。”[5]例如“养料”方面,如果想满足人类的此需要,就要建立一套营养体系即“军需处”说明日常吃何物、吃多少和各种食物的搭配,达到这套体系的需要后,“养料”这一需要就会被满足。上述提到的体系创建后,它会再次形成迫力促使“经济、法律、教育”系统的创建,即衍生的需要。例如人类要达到营养方面的需要,得设立取得某种物品的经济机构,行使法律来规范经济机构的举动,并且运用教育活动所传授的知识、技巧和技艺进行日常生产事业。“经济、法律、教育”系统的创建又将产生迫力,“产生了知识、巫术、宗教和艺术——广义而言,也包括闲暇时的游戏与游艺,”[6]即整合的需要。我们可以用下图直观的表示出马氏的观点,左侧对右侧产生“文化迫力”促使其建立,右侧对左侧是一种满足作用。

养料 营养方面的“军需处”传种 两性交接及传种的制度防御 防御的组织居住 日常生活的设备经济法律教育体系知识、巫术、宗教、艺术、游戏、游艺

另外,马氏多次强调的人类极其关心的传种、营养与中国传统的“食、色,性也”[7]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8]意义类似。食物作为人类基本需要之一,它是满足人类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人类刚开始仅仅渴求能够“吃饱”,主要依赖于种植和狩猎两种方式。例如,中国在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了玉米、马铃薯、花生和西红柿等作物。由于它们可以在沙土地甚至山坡生长,这就满足了大量的时人(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人民)的“吃饱”的需要,并且也大大丰富了中国人民食物种类,满足了很多时人“吃好”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吃好”的需要,后来产生了满汉全席、八大菜系等饮食文化。

一般我们认为原始人类最初接触衣物之类的东西是为了御寒或者遮羞,但这些看法并不准确。达尔文曾将一块红布送予翡及安的土著人,尽管此土著人四肢早已冻僵,但他并不是用红布作为衣着取暖或者遮羞,而是和他的同伴一起将红布撕成细细的条状作为装饰品使用。德国学者格罗塞认为此种现象也可见于卡拉哈里沙漠和澳大利亚森林等地带的土著人中。他认为“除那些没有周备的穿着不能生存的北极部落外,一切狩猎民族的装饰总比穿着更受注意,更丰富些。”[9]装饰的目的很大程度在于炫耀以吸引异性的注意,这就是为了满足“色”的需要,然后繁衍后代,毕竟原始社会天灾、大型动物和疾病都大大威胁人类的生存,多生子女方可使氏族壮大。

马氏认为文化是对人类需要的反应,此观点影响广泛,费孝通先生就一直强调:“社会所规定的一切成规和制度都是人造出来,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手段,如果不能满足就得改造,手段自应服从人的主观要求。”[10]

二、文化的作用:“功能”

文化的功能“是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这个结论的重要性是在于人类活动的体系,包括对于物质文化的应用,并不是偶然堆集而成,而是有组织的,完善配置的,及永久的;这就是说,同样的体系可以见于全球各地不同的文化中。”[11]马氏所理解的需要指的是人类个体和群体生存的必要的条件。从根本上说,文化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为达到人类生存的需要而存在。在人类文化不断累积中,人类可借用文化所提供的功能来提升各种生活的条件和效率。

马氏以木杖为例进行论述,从形式上的特点来说,木杖的材质、轻重、长短、颜色和产地可能不同,但是从功能的立场来说,它有一共同之处——满足人类生活需要。在不同的文化布局中,木杖有各种相异的功能,它可以用来掘土、撑船、助行或者作为武器等等。这些所有相异的用处“都包围着不同的思想,都得到不同的文化价值,……它都实践着不同的功能,”因此“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活动中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12]总之,功能重于形式,器物的文化同一性在于功能而非它的形式。

“在每一种类型的文明中,每一种风格、实际的对象、观念和信仰都在履行着某种重要的功能,都有某种任务要去完成,都代表着一个运动中的整体之内的必不可少的部分。”[13]马氏认为,在我们看来初民社会中的许多风俗、习惯、仪式似乎是不知所谓的,但在他们自己的社会中确实是起着功能和作用的。马氏主要以巫术为例进行分析。以往观点多认为初民生活在一个混沌不分的愚昧的社区中,那里真假、虚实缠绕在一起无法为初民所辨别,所以巫术才盛行。马氏对此给予反对,他认为巫术在初民社会生活中是“有一种功能的和经验的真实性,因为它老是产生于个体解组及将要发生生理上错误态度的时候,巫术正满足着一种生理上的需要。”[14]所以相比不需要异常的意志、勇气的时候,初民处在“无能为力”的处境时更需要巫术。因为,对于个体而言,巫术能够促进人格的完整;对社会而言,巫术同样是一种调控手段。

三、文化的布局:“社会制度”

“以功能方法来分析,我们一定要把一切文化事实放入它们所处的布局,”[15]以此来分析这“一切文化事实”如何产生文化的功能。由于“文化的真正要素有它相当的永久性,普遍性,及独立性的,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就是我们所谓‘社会制度’,”[16]因此分析器物的文化同一性,需要将其放置于社会制度的文化布局中,说明它所处的地位,解释它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以打猎用的标枪为例,马氏认为必须把它放入部落所属文化打猎制度体系中,必须“考究到这文化中所有打猎的型式,更须说明这打猎上合法的权利,猎队的组织,所用的技术,所有巫术的仪式,野味的分配,这种打猎型式和其他打猎型式的关系,以及打猎在这部落经济上的重要性,”[17]这样标枪才能得到它的文化意义。

社会制度和人类需要的关系密切。人类的需要是通过创建各种体系(社会制度)来达到的,比如营养体系、传种体系、防御体系和居住体系等,所以,社会制度是用来间接满足人类需要的。通过对人类需要的论述,我们发现人类的需要总是通过实物的形式来满足的。通过食物来达到新陈代谢的需要,通过异性来达到传种的需要,通过武器来达到安全的需要,通过房屋来达到居住的需要。在社会制度引导下建立的组织经过与物质的结合来满足人类的需要。

社会制度和功能的关系也很密切。社会制度的变动“是出于因功能的增加而引起形式上的逐渐分化作用”。一种特定需要会促使相应的社会制度的建立,然而一旦这种社会制度成功建立起来,它也许具备多种功能。一种社会制度具备多种功能并不是一种巧合,因为人类的大多基本的需要经常是相连在一起的。例如,马氏提到家庭制度的建立,刚开始也许在于满足一种性的需要。但是,由于传种的需要是要求人类生育公民而非动物,所以出生后的子女需要母亲哺乳,需要父母协作共同抚育和教育。父母的共同教育使子女懂得应用器物、遵守传统的习惯、行使社会权利等知识,之后父母又将属于他们的财产、地位和职务给予子女们。可见当家庭变成一种制度后,它就同时也“包含着财产、血统及地位的继承的法律关系。”[18]

总之,人类为了生存必然产生基本的需要,这种需要产生“迫力”导出衍生的需要和整合的需要。人类的这些需要是通过能满足需要的物质而得到满足的,这些物质具有功能。社会制度的文化布局的建立是物质产生功能的前提,而且社会制度的建立需要发挥人类的作用,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建立社会制度以促进满足基本的需要、衍生的需要和整合的需要。

通过分析马氏的文化论观点,我们可以发现他对进化学派与历史学派的批判与发展。进化学派“把文化的发展视作一串依着一定法则自动蜕化,有一定次序的阶段。”[19]历史学派“想专靠追寻文化传播的路线而重构人类文化的历史,”他们“否认自动进化的重要,而认为在文化的发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在模仿,或借用传入的器物及风俗。”[20]针对前者,马氏认为社会中的基本制度的变化只是形式上的变更,这是因功能的增加而导致的。针对后者,马氏认为他们用相同的标准来决定文化要素的方法论是非常不合适的。马氏的这些批判思想对我们如何认识人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但马氏的文化论思想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一、如上所述,马氏认为文化的产生跟人类的需要非常密切。我们知道没有文化的人跟其他动物区别甚微,那为什么其他动物没有产生马氏所论述的各种需要?从而产生文化?二、马氏认为文化是人类更好生活的工具,这只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我们清楚文化是不断变动的,从动态的立场进行分析,未尝不可视文化为人类生活的目的。

[1][3][4][5][6][10][11][12][14][15][16][17][18][19][20][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 版 社 出 版,1987:2;14;17;16;70;59;19;29;11;12.

[2][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7]孟子.孟子·告子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7:241.

[8]戴圣.礼记·礼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78.

[9][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2.

[10]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J].北京大学学报,1994(1):14.

[13]周农建.功能主义——人文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论[J].湖北社会科学,1987(6).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马氏巫术
Polish空间上的折扣马氏过程量子化策略的渐近优化
一类时间变换的强马氏过程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封神演义》中马氏形象的另类解读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基于社会平等的社会制度建构理论辨析
不受羁绊的女性
神秘的地索拉诺“巫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