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益教学在外来工子女教育中的运用

2017-05-02 19:48杨帆刘思琪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社区教育

杨帆+刘思琪

摘 要:现阶段,接受教育、城市适应性、心理接纳度等都是外来工子女群体面对的问题。本文着眼于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探索社区公益性教学如何使外来工子女更好地适应城市,完成从家乡到城市的过渡,同时,进一步思考社区公益性教学实施与构建。

关键词:外来工子女;教育;社区;公益性教学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了新的社会问题。社区公益教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教育对象并不像传统教学那样人数众多且较为固定,而是随意性强且人数较少。本文在外来工子女的社区公益教学课堂进行观察,辅之家庭访问,了解家长想法及其子女适应性,同时进行个案追踪研究。

一、外来工子女的现状

1.“户籍制”影响下被边缘化。外来工子女随亲人离开家乡,受户籍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并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逐渐被边缘化。同时,又因为教育水平的差距,外来工子女在学校无法适应。

2.家庭教育无法满足需求。一方面,外来工因为自身学业水平限制,很难给子女提供课业辅导,让子女参加补习班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另一方面,因父母忙于工作,受限于时间,大部分外來工子女在非在校时间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受家长教育水平、时间、经济条件的限制,外来工子女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受到阻碍,难以融入陌生的城市。

二、社区公益教学在外来子女教育中的介入

社区公益教学相比传统教学,知识传授更加灵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M街道的社区公益教学介入模式如下:

1.服务进程。前期:通过问卷调查、家庭访问了解服务对象成长环境,建立信任关系。中期:针对服务对象需求为对象开展具体服务,包括课业辅导、课外能力拓展活动。后期:评估服务对象服务的效果,评估是否需要继续跟进服务。

2.服务内容。(1)个人增能。包括学业支持、课外知识拓展等活动提升成绩培养特长。心理维护:通过心理量表,及时调整方案改善心理状态。(2)家庭增能。针对服务对象家庭存在的亲子问题,通过社工方法改善家庭功能,提升幸福度。(3)社区增能。通过社区教育以及社区活动,帮助他们融入社区,降低与社区的摩擦,从而加强社区融合,提高社区管理能力,优化社区运行环境。

三、社区公益教学运用于外来工子女教育的意义

社区公益教学以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为外来工子女教育提供了助力。

1.课业辅导助力学业。外来工子女无法从家长那得到有效的课业辅导,同时,因为资金有限又很难参加有偿辅导班。社区公益教学是一个免费性质的教学模式,对孩子的加入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社工或志愿者在孩子放学后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课业辅导的需求。

2.解决家长看管真空期问题。在孩子放学与家长下班的时间段内,孩子的安全无法保障。社区公益教学为孩子放学后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学习空间,使他们不再处于“放养状态”,解决了孩子在家长看管真空期内的安全问题。同时,有社工老师的看管,孩子的作业辅导问题也得以解决。

四、社区公益教学的建构探索

从社区公益教学中外来工子女的表现出发,结合个案与国内典型社区公益教学机构及其实施模式,从三个方面进行社区公益教学建构探索。

1.关注外来工子女需求,把握外来工子女心理。大多数外来工子女长期客居他乡,这使得他们不仅文化教育程度上存在不小的问题而且在自我接纳、身份认同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外来工子女的空余时间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社区公益教学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来工子女的知识水平,也使他们清晰地感受到了外界对他们的关注。在小组学习和活动中不断结识新的朋友,也有效地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其健康快乐成长。

2.跟进个案,优化服务质量。外来工子女社区公益教学因服务对象人数相对较少而更具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表现和志愿者的观察分析,重点跟进和关注特殊的个例,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以“早发现早解决”为重心,为外来工子女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3.青年志愿者服务,缩短距离。社区公益教学因其公益特性使得参与的人群身份多样。这样不仅为教学工作注入了活力,也因为有在校学生等青年的积极参与更好地拉近志愿者与外来工子女距离。更小的年龄代沟和更多的共同话题不仅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也极大地提高了外来工子女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青年志愿者的存在也为教学工作后期的家庭跟进和与家长的沟通带来了便利。

参考文献:

贾鑫鑫.外来工子女的社区公益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学理论,2016(5):233-235.

猜你喜欢
社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什么是“好的教育”?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