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中双向选择性对于大学生人格特质培养的积极作用

2017-05-02 11:34李宁萍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积极作用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人格特质培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之一,在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在应用中善于发挥电影文本的双向选择性,将会对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双向选择性;人格特质;积极作用

一、人格特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话题。这不仅是因为大学生仍然处于青年期的发展阶段,需要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科学的心理保健方法,减少成长的烦恼,发掘自身的潜力,以此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因为大学生也处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准备阶段,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心理健康活动,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完善自我心理素质,以此保证他们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从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看,心理健康素质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需要教育的发掘和培养。

心理健康素质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内在资源,其内涵包括很多,但其中的核心内容是“人格特质”。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代表一个人的一贯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是一个人惯常的行为模式。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以某种心理特征固定下来,并带有经常、稳定的性质的时候,人格就形成了。人格总是影响着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对具体事物的反应,决定一个人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包括对其自身的认识和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人格主要是研究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态度及行为表现特征,通常多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价值观)。有句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概括了性格与人的发展关系:“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决定命运,即,人格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与成就。所以,培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特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人格特质是指人格具体表现出来的态度及行为特征,如,自信心、责任感、同情心、自制力、感恩、理解、关怀、尊重等。健康人格之“健康”是指人格特质中的那些积极的态度及行为特征,是相对于一些消极的态度及行为特征而言,如认真与粗心、负责与推诿、守时与拖延、热情与冷漠、自信与自卑、坚持与放弃、自制与散漫等都是积极与消极的人格特质的对立表现。因此,所谓健康人格是指由乐群性、稳定性、自律性、上进心和创造力等人格特质所组成的集合体。

教育的出发点是“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中心”。众所周知,“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首倡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变式,其要点在于针对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并把学生仅仅看作被动受教育者。罗杰斯主张学生是一个完整的、有情感的、有大量积极潜能的人,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帮助学习者实现内在潜能的过程。业内学者認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操作上的意思应该是“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中心”。针对大学生来说,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是指“有利于其个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而理论研究及社会实践表明,大学生要实现个人的持续发展是离不开以下核心人格特质的,那就是:理想、爱心、上进、自信、诚信、教养、共情、负责、自律、合作、创造力、健康成长的意识与能力等。因此,作为人格特质培养主要途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开发和创新一些更为灵活而深刻的教育和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具备上述核心人格特质,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教育阶段,拥有个人持续发展的潜力、获得幸福的能力、健康成长的动力。

二、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其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他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他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被大量复制放映。电影文本是电影符号用语,是对当代一般哲学解释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基本概念——“狭义文本”作广义使用的一种方式。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也叫话语。广义文本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诗歌文本、小说文本、戏剧文本、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绘画文本、电影文本等。

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电影展示和观看,从电影文本中(电影的主题和内容)发掘出和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创造一种从心理学角度观察、思考、讨论人生与自我的视角与情境,使学生得以完成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我的任务,并最终实现完善自我、自我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电影文本之所以能产生这样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在于其具有一些独特优势。

1.趣味性

与听讲座、上课、看书这些形式相比较,电影的趣味性更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电影更容易引起人的兴趣,是因为在所有与人密切相关的学科中,心理学是最直接的研究人、分析人的学科。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荣格认为:“在我看来,自我是一种情结。当然,我们所珍爱的最亲近的情结就是我们的自我。”这样看来,人们对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有一种特殊的兴趣,本质上还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因为电影可以让我们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

2.形象性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所以电影能充分调动人的现场视觉、听觉的注意力并高度集中于电影画面,产生“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观看效果,同时,又因为电影可以运用“蒙太奇”的组接技巧,使电影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拍摄制作出一部部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调动观众的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使其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产生“同喜同悲、沉醉其中”的观看效果。

3.教育性

电影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和完善自己的最安全、最直观、最生动、也最吸引人的方式。所以,电影文本作为一种媒介,它的教育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电影展示,提供一种观察与思考的背景。电影的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的是人们熟悉的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和故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塑造是否鲜明生动既是电影编剧和导演追求的目标,也是打动和影响观众最主要的因素。一部成功的电影带给观众不能忘怀的感动,常常是来自对主人公性格和命运的观察和思考,如,主人公的勤奋、上进、坚持、责任感促成了学习和事业的成功;主人公的爱心、诚信、宽容、无私成就了一段美好的爱情;主人公的热情、幽默、开朗、乐于助人赢得了众多的朋友。所以,电影的选择性很重要,电影文本的主题和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对观众的影响截然不同。

(2)充分运用团体动力建构一种共同学习与成长的氛围。“团体动力”是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中的名词,是指借助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电影是一种需要群体观赏的艺术,在同一空间内观赏电影的过程中观众的情绪会相互感染,每一个观众的情绪都会受到群体气氛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的电影文本教育活动中,就会转化为班级的团体动力对学生个人的影响作用。当班级团体共同观赏一部电影时,学生之间的情绪感染已经形成了一种气氛,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影后,必须完成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分享,这就为学生建构了一种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氛围。在班级团体中,学生民主参与讨论,碰撞交流思想、分享体会感受的过程,就是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的团体动力的充分体现。

(3)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对他人和自己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大学时期是人的认知需要最为强烈的时期,因此,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当前的求知需要,有效引导学生的深度思考,激发学生认识他人和自己的动机,明确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个人成长目标;另一方面,心理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持续发挥的,因为理论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能力,因而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做出持续的贡献。所以,在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非常有必要,这些理论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设计的电影问题讨论进行渗透性讲解。

(4)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心理资源,在欣赏他人的故事中为个人的成长奠定基础。心理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人的需要,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是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发展自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找自己、做自己”的这一内在心理需要,努力激发学生“寻找自己、定位自己”的动机。电影文本的趣味性和形象性使它成为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传媒形式之一,所以,善于充分利用电影文本这一教育资源,并通过电影文本的“示范性”(电影中的人物对观众的影响作用),就可以激发学生在欣赏他人的故事中“寻找自己、定位自己”的动机,进一步调动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分析和评价电影中人物的人格特质和命运发展,学习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摒弃消極不良的人格特质,从而为个人的成长奠定基础。

三、电影文本双向选择性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之前能够接受基础价值观、伦理观、世界观教育的最后阶段,过了这个阶段,一个人的可塑性就不是太大。复杂社会环境中的种种诱惑会以五花八门的形式对年轻人产生影响,能否具有面对各种诱惑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取决于大学阶段的教育,尤其是取决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特质培养。

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之一,其具有的趣味性、形象性、教育性等优势,成为大学生人格特质培养的必选教育活动形式,但能否充分发挥电影文本的影响作用,取决于教师对电影文本应用中的双向选择性的理解。双向选择性的“双向”是指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协作完成对电影文本的选择。即,教师可以提出或指定一些学生应该观看的电影文本,并单方面拟定一些相关的人格特质讨论话题;同时,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或推荐自己喜欢的电影文本,而且也单方面提出一些有困惑的人格特质讨论话题。这种双向选择性的存在和应用是必然的,有两方面的理论依据:一是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主导作用;二是教育要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中心。

1.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主导作用

所谓“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就是人格特质。而这种能力或人格特质不会自发的形成,必须通过教育而且是学校教育来进行培养,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环境影响,可以帮助受教育者选择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抵制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从而形成和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能力和人格素质。大学生处于思想和行为尚未真正独立和成熟的阶段,对社会角色、职业要求、人际关系等复杂社会问题既缺乏生活体验,又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更谈不上选择正确的、合理的学习榜样。所以,大学教育是给学生提供学习与体验各种社会角色的最后机会,是一个充满了“试错与排错”过程的阶段,怎样才能少走弯路、多走捷径,学生的内心迫切需要教育的指导和关怀。因此,教育必须也能够给予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教育。

2.教育要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中心

成长既然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人格特质,那么,为什么会成为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呢?人格特质通俗地说就是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社会对于做人和做事是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的,这些标准和要求就是道德准则,所以,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受人欢迎,就必须按社会要求学习掌握基本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并形成一种习惯,进而形成稳定的人格。由此可知,一个人适应社会环境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格特质塑造的过程,这就是人格特质培养成为学生内在心理需要的原因。因此,教育必须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努力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人格特质。

四、电影文本双向选择性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无论采取哪一种教育模式,都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宗旨,以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为标准,以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为目标。因此,教师在采用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教育要求,必须善于应用电影文本的双向选择性,才能在健康人格特质培养方面发挥电影文本心理教育的积极作用。

1.教师方面选择性的积极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教师,其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使教师在选择电影文本时体现出以下优势作用: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逻辑分析、辨析判断的认知特质。教师在设计电影文本的问题讨论时,只需要大致确定讨论问题所涉及的心理健康理念方向和人格特质要素,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主旨问题的讨论、汇报、总结。在这样的学习方式影响下,学生通过对电影文本中的人物性格及其命運的思考和分析,找出值得学习的积极健康人格特质,如“你认为剧中人物成功或幸福的原因是什么?”摒弃消极的不良人格特质,如“你认为剧中人物失败或不幸的原因是什么?”经过这样的头脑认知训练,就能有效地达成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逻辑分析和对于复杂问题辨析判断的人格认知特质。

(2)培养学生的自我觉察、自我体验的情感特质。教师在设计电影文本的问题讨论时,可以设计一些结合电影文本场景的自我体验训练活动,如“假如你是剧中的人物,你会怎样做?”“你这样做了以后有什么感受?”,经过这样的行为体验训练,就能有效地达成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觉察、自我体验的人格情感特质。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上进、自制、坚持的意志特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电影文本的问题讨论时,一是要给学生强调基本的要求和规则:分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必须发言,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二是要对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及时鼓励,提倡一题多解和大胆质疑,如“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说说理由是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经过这样的训练,就能有效地达成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合作、互助、上进、自制、坚持的人格意志特质。

2.学生方面选择性的积极作用

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确定好的教育内容,他们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生活的视角,因此,学生喜欢和推荐的电影文本,教师一定要重视、采纳并发掘其中的积极教育因素推广给学生,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选择电影文本时的优势作用:

(1)培养学生理解、认同、交流、沟通、质疑、创新的认知特质。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人的认知兴趣最为广泛的时期,他们不仅热切地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强烈地关心自己的发展,尤其是喜欢把媒体宣传中的英雄人物、成功人士、劳动模范或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作为学习的楷模或比较的对象,对自己现有的人格特质进行分析判断。因此,电影文本中正面及反面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命运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和影响作用非常大。大学生自己选择并推荐给教师的电影文本,其中首先包含了他们自己理解、认同的一些人物性格特征,但其中的优劣选择则需要教师和学生协商一起筛选,只有师生共同筛选符合教育目标的电影文本,并发掘有价值的人格讨论问题,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和强化学生理解、认同、交流、沟通、质疑、创新等积极的人格认知特质。

(2)培养学生的自信、开朗、乐观、尊重、欣赏、接纳、包容、关怀、共情的情感特质。学生选择电影文本的积极作用还表现在,通过推荐、筛选、推广电影文本的活动参与过程,大学生找到了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取向,再通过电影的观赏和问题讨论,使大学生感受到了交流和沟通带来的自信、喜悦、自豪等积极情绪,也学会了对他人的尊重、欣赏、接纳、包容,从而有效形成关怀、共情等积极的人格情感特质。

(3)培养学生的自觉、主动、参与、表达、责任、约束的意志特质。学生选择电影文本的积极作用还表现在,教师采取的信任、支持、鼓励、引导的态度和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关注电影文本的自觉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电影文本的热情,训练了学生参与问题讨论时思维与语言的表达性责任与约束习惯(是指言论不违背道德伦理的底线)。因此,安排学生参与选择电影文本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体验和活动训练中学到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表达、责任、约束等积极人格意志特质的形成。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更加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素质是大学生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而人格特质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核心要素,所以,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必须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进一步明确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人格特质培养中的优势作用,充分学习掌握电影文本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模式的操作要求,并且要善于在应用中灵活发挥电影文本双向选择性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眉.与未来中国的形象大使探讨生活——系列心理教育课程实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GY2013172)。

作者简介:李宁萍(1966— ),女,山西离石人,心理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积极作用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浅谈雾霾与经济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分析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