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摸”着什么入蜀的?

2017-05-09 23:57何文宏
关键词:分野蜀道难模糊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39-02

多次执教新课标人教版李白的《蜀道难》,发现关于“扪参历井”之注解,总以为有所不妥。为方便我的商榷之谈,兹摘录原文注解于后,以便说明。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P36页注释为:

【扪参历井】意思是,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他们中间穿过。参,井,星宿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扪,摸。

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李白当时身处长安,由秦入蜀,合时合地,合理吗?

再来看看甘肃教育出版社《新课标语文必修三教师用书》P54页注释为:

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仰着头,屏住呼吸,用手抚摸胸口,空有一声长长的叹息。

按照以上两个注解来理解,“扪参历井”,应该解释为“摸着参星,经过井星”,或者可以解释为“由蜀入秦”,因为蜀国是参星的分野,秦国是井宿的分野,井对秦,参对蜀,“扪参历井”,不就是“由蜀入秦”吗?

这样解释,也不大合理吧!

有人曾言,李白是从长安出发,前去入蜀的。关于这个问题就很有必要联系此诗写作的有关背景去理解了。

大唐帝国,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以致入蜀之人常乐不思返,而未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人们常会有这样一种习惯,对于极其渴望、羡慕的事物,常常会毫不顾忌它的危险程度而执意追求。蜀中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也许就是这样的一种“事物”。蜀中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都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棨《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也有人称此作是大约作于玄宗天宝二年即742年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还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

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人创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赋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古词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歌送别友人。在诗中,极力描写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着这样的地理条件容易被野心家所利用,以唤起朝廷的注意。

因此,关于李白是否有入蜀经历,何时入蜀,由何处入蜀,在今天看来,基本可以说是一个无解之谜,因为毕竟缺乏有力的史料对这些问题加以佐证。诗中之“君”,究竟确指何人,也都成了千古之谜。其实,这些问题解决与否,对我们商榷这个注解似乎意义不大。

关系这个注解意义重大的应该是关于“分野”的正确理解。

何谓分野?我国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占星术认为,地上各周郡邦国和天上一定的区域相对应,在该区域发生的天象预兆着各对应地方的吉凶。古人依据星纪、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等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并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汉书·地理志》记载,“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

由此看来,课本注解将“井宿”注为“井是秦的分野”,无疑是正确的。“扪参历井”就是“由蜀入秦”啊!那么,课本编者为什么要将本该解释为“由蜀入秦”的“扪参历井”反而解释为“由秦入蜀”呢?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这个注解,可真够“模糊”的了?于是我联想到了“模糊”。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必然属性,这种模糊性缘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及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但正是自然语言的這种模糊性,使语言在表达方面就显得更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发挥了其独特的功能。语言是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双重特性的,尤其是表意为主的汉字。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是不可缺少的。康德说:“人类生活中不能没有模糊语言,不可能处处用精确的语言代替模糊的语言,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有表现力。”事物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往往很难划出一个明显的界限。因此,要准确地将事物状态表现出来,就需要运用模糊语言。由于模糊语言来源并植根于日常生活中的通俗语言,它们中有大量包含概括性的词汇和短语,在文学欣赏中能体会到恰当贴切地运用模糊语言要比精确语言表达得更生动更准确。如《林黛玉进贾府》对林黛玉的描写,别有一种风流和神韵:“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有了这样的“模糊理论”支撑,我们就找到了关于这个注解解释为“由秦入蜀”的理由和根据了。原来,课本的编者是为了避免繁琐的考证带来的学术争议,故意采用模糊语言来表达本已经很模糊的、有争议的问题。如此做来,既不违背有关历史事实,也符合汉语表达的规律。此乃聪明之举。但我想,最好还是补充说明一下,或者更改为以下注解:

【扪参历井】意思是,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他们中间穿过。参,井,星宿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扪参历井,摸着参星,经历井星,可以模糊地理解为“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扪,摸。

以上愚见,愿与众方家商榷。

参考文献:

[1]前苏联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苏联波.模糊语言不模糊[J].西华大学学报,2005(6).

[3]康响英,刘宝岩.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探索,2006(7).

作者简介:

何文宏(1970.06.10),男,汉族,甘肃渭源人。教育硕士学位,省市级骨干教师,省级青年教学能手。江西桑海中学高中语文学科教研主任,中学高级教师。致力于语文课程教学研究和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主持并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均已结题。主编或参与多部教辅读物及专著编撰。个人先进事迹曾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猜你喜欢
分野蜀道难模糊性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的分野与整合研究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山川定界:傳統天文分野説地理系統之革新*
狞厉之美——《蜀道难》的别样设计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
先秦语言哲学的流派分野与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