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程概念重构理论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2017-05-10 07:33兰霞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兰霞

摘 要:通过概述课程概念重构理论的内涵,引出其与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关联,深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通过个案实践探索总结,证实校本课程开发借鉴课程概念重构理论的合理性、重要性。

关键词:课程概念重构;校本课程开发;个案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0-0069-03

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澄清,众多实践者需要课程与教学理论及方法的指导。同时,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也为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研究动力。本文阐述的观点旨在针对女子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探索其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原则、过程等理论问题。

一、女子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开发校本课程是因为国家课程开发周期长,稳定性有余,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科技快速发展以及整合不同技术需要的灵活性不足,与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和发展要求产生了一些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上过分强调技能性,在课程结构上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在课程内容上过分强调系统性,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学术性,在课程评价方式上形式过于单一。而且目前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又多是参照基础教育研究,或将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化而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无非就是编几本校本教材,或将校本课程开发神秘化而无从下手。基于对国家课程弹性不足的反思及办学的实际需求,本项研究着力解决在中等职业教学平台上针对女性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旨在形成基于实践需要的课程及课程体系。

二、当代课程概念重构理论的内涵

研究发现,概念重构主义课程论主要代表派纳提出的“概念重构主义课程研究范式”正切合当今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它揭示了校本课程的本质内涵,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概念重构理论主义”课程观主张课程应由“工具课程”转向“理解课程”、由“文本课程”转向“经验课程”、由“静态课程”转向“动态课程”。

传统课程领域被“工具理性”控制。而以派纳为代表的课程观则主张从“工具课程”转向“理解课程”,即把课程开发从具体操作程序转变为对课程与课程事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意义的理解。这是“课程理解范式”的核心理念[1]120—121,“经验课程”、“动态课程”只是这一理念的延伸或解读。其从“文本课程”转向“经验课程”的观点,是指设置课程要关注“具体的存在的个体”的“活生生的经验”。将儿童的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1]131—133。从“静态课程”转向“动态课程”则体现的是“过程”和“发展”的含义[1]131—134。其针对的问题是将教师排除在课程之外等的情况。总之,派纳的课程观强调人的解放,自我意识的提升,主体性的张扬,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理解课程”的理念、“经验课程”的理念、“动态课程”的理念为引领,借鉴“课程理解范式”,深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女子中等职业学校实践课程概念重构理论个案

笔者在J市女子学校实践校本课程开发时,就是在深入学习课程概念重构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其“课程理解范式”,同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既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质。

1成立课题组,经行业企业调查获得第一手材料

为实践概念重构理论,学校首先成立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的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立项。接着,课题组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等学校四个品牌专业的课程需求进行调研。从立项开始,用一个月的时间,对J市十多家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调查发现,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有些脱节,有些技术过时,不符合当前岗位需要。如: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调研中发现,市区开办双语教学、奥尔夫音乐、亲子、蒙氏等特色教育的幼儿园就有几十家,这就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法知识需要更新。同时,当下的幼儿园也需要幼儿教师具备幼儿护理、保健等知识。之后,课题组调适课程、编写校本教材。

2在坚持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调适

首先,为了提升女性素养,提高课程的适应性,课题组拟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

课题组同时提出了“教学素材生活化”“教学内容经验化”“教育对象个性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资源动态化”的“五化”课程调适理念,引导教师树立“理解课程”的课程意识;要求教师以自身的经验、经历、体验、智慧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鼓励学生将个人经历、个人经验、个人情感融入课程,以实现课程的再创造,使教学变成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共生过程,实现教材与学生零距离;课题组还提出了“三优化”“三为主”的课程调适原则。“三优化”即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手段、优化教学内容。“三为主”即以课程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还在学校推广了项目教学、课岗互融仿真实训的模拟教学、场景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并建立学科联动合作机制,以自然、社会等综合向度理解课程,目的是使师生体验知识、体验情感、体验生活、体验成功,在知识更新、手段创新、方法唯新中动态地创造课程、享受课程、优化课程。

3以特色校本教程为依托,实施女性特色教育

该校提出了“秀外慧中,智德婵媛”的办学理念,树立了全力打造智慧女性、高雅女性、诚信女性、通才女性、魅力女性、幸福女性的办学目标。为实现这一办学目标,课题组倡导师生开发了女性成才指南、女性礼仪与形象设计、女性形体训练、女性家政指南等系列校本教程。在教程开发中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给予教师教程处置权。教师们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社会对女性素质期盼的基础上,将师生个体的课程信仰、教育理想融于教程中,使之成为图文并茂、充满色彩的具有“活的灵魂”的“工具”;在教程实施中,尊重學生的选择权、理解权,关注学生的“存在体验”,将其置于教程的核心。教程仅是一个可供参考的文本,通过师生的共同体验,共同创造和发展教学内容,随时调整教与学的方式,使之成为一种从内容到手段的“活生生”的课程事件。正如吴刚平所表述的:“人们终于发现,如果要更好地满足广大课程使用者的需要,只有基层创新才能成功,即只有教师积极参与他们自己课程的开发,才能使所开发的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2]

4推出系列特色活动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智能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培养特长的平台,每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快乐,课题组选择了体验艺术和社会的基本向度,为学生提供了系列特色活动课菜单,如礼仪活动课、茶艺活动课、民乐活动课、舞蹈活动课、朗诵活动课、模特活动课等。并确定了师生参与特色活动课的原则:教师提供课程菜单,学生自愿参加;教师依据学生的需求和自身体验的提升,定期调整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体现发展学生个性;学校搭建技能展示平台,定期组织展示发展成果。经过四年的研究,逐步形成了系列活动课程。如:舞蹈课的儿童舞创编、幼儿体操的创编等,既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合唱课弥补了音乐课时不足的情况。礼仪课加大了学生的训练强度,使学生用良好的文明习惯时时约束自己,胜过枯燥的说教。美容化妆、茶艺、调酒等活动课程,也让学生领会到职业的乐趣,培养了学习兴趣,学会了职业定位。总之,通过开设特色活动课,使学生找到了自我,体验了成功,增强了自信,强化了发展。

5设置专业技能选修课,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为实现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学校开设了电脑美术设计这一选修课,使学生掌握常用平面设计软件的操作技巧,能够在电脑上完成形象设计;美体课教授学生全身按摩、香熏等美体方面的基础知识及技巧。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选修课日语、韩语、粤语的教学重在旅游情景对话的训练,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着重矫正语音、语调,使其可以简单地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学前教育专业的感觉统合训练、亲子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蒙台梭利教学等选修课的开设,使学生既学到了前沿最新的学前教育方法,又深切体会到职业学校的学习只是技能学习的开始,未来社会的发展会有更新的知识等待她们去开发和学习,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经过对国家课程的调适,系列校本教程的推出,特色活动课菜单的提供,专业技能选修课的设置,突出了办学特色,彰显了学生个性,形成了办学优势;生成动态的课程体系,即“注入女性特色的文化课+调适后的专业理论课+调适后的专业技能课+女性特色校本课程+校企合作实训课程”的“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四、女子中等职业学校实践课程概念重构理论的理论意义 近年来,国外若干职教教学思想、课程模式不断被引进,如德国双元制,加拿大CBE课程模式,国际劳工组织推行的MES教学思想、课程模式等,在推广试点学校已取得部分成效。但实践证明,由于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上述模式都不完全适合我国中职的实际,只能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借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是目前我国职教课程建设的迫切需要,课程概念重构理论为女子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五、女子中等职业学校实践课程概念重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课程概念重构理论强调,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重视学校办学的专业特点,把学生视为独立的人、发展中的人、有潜能的人,充分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和发展方向,这是校本课程开发需首先重视的问题。而且课程要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前提,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不同的学校拥有不同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这是校本课程资源的定位。面对生动活泼的学生群体和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如何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开展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这是校本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关键点。因此,本项实践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基于女子学校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女子学校校本课程的目标、校本课程的资源、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突显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这样就可以为其他女子中等职业学校提供更为直观和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范例。

六、实践课程概念重构理论的创新点

1使校本课程研究上升到一个新领域

实践课程概念重构理论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女性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体系,填补了国内中职女性特色教育的空白,使校本课程研究上升到一个新领域。

2为该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将派纳为代表的“课程概念重构理论”用于女性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生成了符合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创新性的课程理想——“理解课程”“经验课程”“动态课程”,为该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3达到职业教育的新境界

实践课程概念重构理论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国家指定课程的校本化调适,系列校本教材的开发,形成了学校“注入女性特色的文化课+调适后的专业理论课+调适后的专业技能课+女性特色校本课程+校企合作实训课程”的“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学校课题组以年为周期,要求四大品牌专业的教师依据专业发展实际,在深化理解国家课程精神、国家课程内容取舍、专业新知识新技能吸纳、女性素养内容添加、实践内容增设等方面进行课程调适,形成方案并依此设计教学文本,进行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达到了“办企业手中的教育”“办企业眼中的教育”的新境界。

4为课程校本化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

在实践课程概念重构理论研究过程中,将校本教材纳入学校特色课程。结合学校课程开设活动课,一方面将校本教材作为校内课程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结合学校活动的开展,多种形式地运用教材,发挥校本教材的作用,为课程校本化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

总之,课程校本化是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的基本前提,“适应社会和自我创新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动因。”[3]因此,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即是创造适合学生课程的过程。通过实践课程概念重构理论,提升了对校本课程开发内涵的理解,强化了对校本课程开发功能的认识,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吴刚平.新课程运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此消彼长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148.

Abstract:Summarizing the content of re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conception elicits the connection of reconstructing the conception of curriculum with SBC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hich deepens the valuation of SBCD. By summarizing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dividual cases presented, it is supported that learning from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conception for SBCD is reasonable and essential.

Key words: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conception; SBCD;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dividual cases

(責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开发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校本课程开发
论校本课程开发的被动性和功利性
简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
探讨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
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