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课程中养成幼儿良好习惯

2017-05-10 07:49冯义芳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良好习惯家园习惯

冯义芳

叶圣陶老人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做最好的教育,就是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文星幼儿园以绿色生命为主题,以养成教育为目的,课程是连接“绿色”与“习惯”的纽带。

一、“绿色”课程研究的内涵

习惯一般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二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一个孩子自幼养成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到他一生的命运。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良好习惯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并长期坚持,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

时代呼唤绿色,习近平在“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提出“坚持绿色发展”,而我园的绿色行动是指从我做起,带动家庭,养成一种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保护绿色生命,充分认识保护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明确其迫切性和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密切关系,让幼儿体会自然生命的可贵,做爱护绿化、保护小动物的小卫士,感知生命的可贵,学会关爱与感恩。

绿色课程核心理念是“感恩生命、快乐成长”。实施课程的目的是幼儿在生活中体验快乐,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在学习中理解快乐,在感恩中分享快乐,凸显“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培育人格健全、习惯良好的快乐幼儿”的育人目标。

我园所倡导的绿色涵盖三层寓意:其一,生活的绿色:生活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生活的绿色是指与幼儿的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紧密联系,让幼儿感受绿化环保、绿色生命重要性的校园物质文化。其二,文明的绿色: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文明的绿色是指促进幼儿个人仪表、社会化行为和意识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其三,成长的绿色:成长是个体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的过程。成长的绿色是指幼儿园将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为幼儿的健康、能力的成长提供呵护、支持、鼓励的教育思想文化,促进幼儿快乐、全面发展。

二、“绿色”课程研究的内容

绿色课程通过三年的研究,学习和运用叶圣陶“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围绕3~6岁幼儿的年龄特征与成长规律设计、整理出一整套具体的“四习目标”健康习惯、做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素质,身心健康;提高孩子学习品质,学会学习;培养孩子做人品质,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会生活。

研究内容有三点:1.确定适合在学龄前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包括做人习惯、健康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2.研发养成良好习惯的“四合”绿色生命课程,包括教育的目标与幼儿生命成长吻合;课程的构建与幼儿生活活动融合;教师的追求与办园教育理想契合;校园的文化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合;3.运用量表检测法、父母访谈法、直观显示法(包括自画像法、涂鸦、书写和绘画案例法、声音或影像资料法)和轶事记录法等4种评价方法建立起一套具体的幼儿良好习惯评价体系。

三、“绿色”课程研究的实施

(一)精心策划,迈出坚实步伐

首先成立课题核心组,多次召开核心组成员会议,进行组内分工,查阅文献资料:叶圣陶著《论“养成良好习惯”》《习惯成自然》,虞永平主编《学前教育学》,李向红著《成就孩子一生的好习惯》,卢梭《爱弥儿》,通过文献和网络对“绿色生命”“良好习惯”进行理论检索,以此论证课题的价值和内涵,完成初稿;其次聘请市教科院专家指导课题申报方案,针对专家提出的建议,反复修改方案。在此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召开座谈会,进行核心组内培训,统一课题研究构想,形成课题研究合力,课题申报方案顺利通过立项。

(二)精细管理,形成科研氛围

我们通过三层研究的平台:基础层:教师团队,采用“自主交流”,第二层:科研核心,采用“专题研讨”,最顶层:专家引领,采用“整合研讨”来开展研究。确定课题研究核心组成员,形成科研管理网络,建立大科研和核心组、课题小组模式展开研讨。

(三)精当操作,实践探索历程

围绕四习目标、四合课程、四种评价,我们从理论研究、环境研究、活动研究、幼儿案例、教师行为、家园同构六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研究。

第一,理论研究。(1)通过“画生命”“话绿色”“绿色家园”“头脑风暴”“教育研究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了对核心概念的认识,明确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2)围绕“绿色生命”分别对家长、老师、幼儿进行访谈、调查,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试图梳理出“家长、幼儿、老师”们共同的、不同的希望。

第二,环境研究。(1)开展班级环境创设调查研究,每学期班级教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班级环境的创设实情,并进行环境与“绿色文化”核心价值观相关性的反思。(2)逐步进行校园物质文化研究,门厅、廊道、活动室、办公区文化元素的形象设计,提炼出“绿色文化”统摄下的环境文化关键要素。

第三,活动研究。(1)“文星里的实习场”,在幼儿园活动室场中,构建幼儿有需要、有兴趣、有发展的实习场主题游戏活动,构建幼儿自发生成的学习活动。(2)“文星里的节日”:以“一年”为一周期,在四个不同的季节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星游戏活动节系列活动,即“春之韵——绿色科技节”“夏之梦——心理关爱节”“秋之旅——文明礼仪节”“冬之恋——感恩亲子节”四大绿色主题系列活动,积极地发掘周围各种有效资源,调动社区、家庭、幼儿园的全方位参与,逐步形成幼儿成为小当家的活动体系。

第四,幼兒案例。(1)选择不同类型幼儿的样本:家庭、性别、基础、性格。采取案例跟踪的方法,以量化和语言描述的形式观察记录绿色课程实施中幼儿的表现。初步制定出案例研究的表格、量表。(2)依托幼儿在园一日活动载体,分别观察记录晨间锻炼、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课间活动中幼儿个性化、普遍化的案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解读幼儿在绿色课程中成长因素。

第五,教师文化。(1)针对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四个主要环节,我们设计了观察实录表,把教师在绿色课程游戏活动中出现的具体的“行为”“语言”分开来观察,详细、具体地记录,后期进行统计分析。(2)梳理前期教师的言行观察记录,策划提炼“绿色课程中教师的智慧语言”,凝聚出“绿色文化”核心价值观在教师行为中的具体表现。

第六,家园同构。(1)进行了家庭与幼儿园绿色教育合作的现状与调查。(2)探索家庭与幼儿园同构的新方式。一是幼儿园主导式家园合作:资讯常交流、家长学校、园所开放日、教师家访制、幼儿成长足迹——家园联系册、节假日活动;二是家庭主动式家园合作:家长委员会、家园共育窗、家教小沙龙、家长助教团;三是成立了一支幼儿园家长志愿者队伍,建立了家园同构管理网络。

猜你喜欢
良好习惯家园习惯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寻找失落的家园
绿家园
小学生学习英语良好习惯培养策略
良好习惯与成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