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研究

2017-05-10 19:35张黎黎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视阈小学化天性

张黎黎

本文以学前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化视阈下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更为广泛的交流,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与“去小学化”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自洛克的《教育论》发表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采取了多种方法去进行教育,但是与欧洲或其他发达国家的教育不同的是,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存在着“小学化”的实际应用;这种小学化的倾向,使学前儿童在接受教育中,学习小学一、二年级教授的内容,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扼制了学前儿童对于教育的兴趣,多数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原因仅仅在于在学校要学习“知识”。从这种普遍的现象来看,我国的学前教育无疑进入了一大误区。

一、学前教育中的“小学化”问题分析

1.危害及其原因

首先,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使处于初始发育阶段的幼儿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易发生疲劳、智力损伤,包括肌肉收缩力差、骨骼硬度小、弹性大、易变形等生长阶段的特征易受到这种教育模式的负面影响,而且,通过端坐、学习、写字、计算,注意力集中比较困难,容易使幼儿在严格监管下出现各种不良情绪与反感,不利于幼儿生理、心理的良性发展。

其次,幼儿的天性好动,以感性感知接受事物,直观性强,然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增加了意识活动,而且多含有强迫成分,因此,对幼儿的好动天性、游戏天性、愉悦倾向进行了压抑,加上机械化的识记、经常性的测试、强制性的知识重复,使早期儿童受承受了过度的压力,增加了对学习的厌恶,并且导致了心理活动的不健康,重要的是从此在其内心埋下了隐患。

第三,从天性来看,幼儿多以快乐为主,个性化的特征受到本能的驱使,具有某种天真、好动、好奇之心,而且敏感性比较突出,总是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灌输与其天性不符合,损害其利益的知识,往往起到了逆反作用,剥夺了幼儿的自身利益,因而在本能化的反抗之下,必然造成儿童心灵的扭曲,对这个世界认知的负面效果。

2.文化视阈下的认知

首先,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也就是培养人才,使其能够独立、自立、成才;换句话讲就是要达到陈寅恪先生所说的思想独立与自由。另一方面,文化的目标是人的培养,而人的培养注重的是天性的良性生成与发展,进一步讲,文化视阈下的幼儿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幼儿,使其天性得到合理的释放;那么,与小学化的学前教育相比,这种目标与这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结果恰恰相反,因此,需要正确认识到小学化在学前教育中的危害,理解文化视阈下的学前教育的目标。从而正视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提出较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文化视阈下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

首先,明确在文化视阈下的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是让幼儿的天性得到合理的释放与引导,也就是说:尊重儿童,像卢梭所说的那样“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对其生长及个性发展规律加以承认;取消应试教育对学前教育的负面作用及不良影响。这要求从制度上进行一些革新,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制度的革新非常关键,应用到教育方面,就是更加经济地进行教育改革,使学前儿童的教育,真正实现“去小学化”,使幼儿得到正常的发展。

其次,要改变家长、学校、社会的学前教育误区。因为人的发展永远处于一种变动不居之中,每个年龄阶段虽然有其固有的特征,但总有变化存在,所以,无论是社会、幼儿教育市场、家长、学校、政府,都应该遵从“幼儿天性”,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新审视幼儿教育,通过政策、教育制度、社会舆论引导、改善幼儿教育市场不正之风等来提升对幼儿教育的新认识,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第三,改善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对接思路。这种学前教育在九十年代初形成,而且,在初期就是通过入学考试或测试来完成的,让完成不了数数、拼写a/o/e等的孩子进入“学前班”进行后补式的学习,然而,这种在最初所形成的“教育错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地扩张、演化,已经形成了难以改善的“幼儿高层利益之源”,教育机构与幼儿园纷纷打着“上重点小学”的旗号,实现着对新生代的扼杀。所以,需要改善这种不良的思路,错误的背后以利益为先的幼儿教育思路。

第四,建立示范型幼儿园,大力宣传“让儿童健康起来”的思想,通过试点、宣传造成社會舆论,并利用法律手段加以规定,从而在法律上、制度上、思想上、社会舆论上、幼儿教育市场上,形成强大的正面引导,来增加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探讨,利用各种手段与媒体、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平台,增加讨论的频率,改善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固有观念,以此推动全社会关注幼儿教育,扩展幼儿教育的研究,净化幼儿教育市场,提升家长与社会对幼儿的关爱。

三、结语

总之,在新的时代就要与时俱进、因时制宜,真正贯彻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的学前教育有种错误的“小学化”倾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于幼儿的智力、活力的正确引导,尤其是关注知识性的这种传统式教育思维有力地起到了负面作用,对学前儿童实施了某种错误抑制,使其天性未得到合理的引导。因此,应该正视这些问题,真正通过科学的分析、正确的方法,改变这种局面,在实现“去小学化”的同时,给予学前儿童真正的人性化教育。

猜你喜欢
视阈小学化天性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螺丝在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