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交流展示模块的策略研究

2017-05-10 19:38尹菊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会交流老师

尹菊

“交流”在词典中的解释为相互沟通。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课堂交流既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也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有效的课堂交流是优秀课堂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

一、加强研究学习,认识交流作用

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课堂交流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它可以使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因为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地交流,并得到及时反馈,从而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广泛性。

同时,通过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协作攻关,使片面的、支离破碎的结论,渐渐地互相配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使认识趋于完整,使结果趋于完美。

课堂交流还是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反馈,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个体,对知识点的理解可能有所差别,例如,有的学生容易掌握难度较大的,但对简单的问题由于不能激发他的挑战性,因此掌握得并不好。通过课堂交流,老师可以掌握一个学生、一个群体的反馈,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课堂交流,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接受别人的批评,从而在处事上变得更加宽容和谦虚;同时学会组织协调、学会情感交流、学会团结交往、学会取长补短、学会谅解接纳、学会奋力拼搏,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另外,小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互助”“合作”“合群”“民主”以及“求实”“求是”“求真”等道德观念和时代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并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对集体负责的精神。

二、寻找薄弱环节,确立交流重心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和交流,学生常常是在没有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前提下,被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学生的情感和内在的思维没有真正提炼。

教学中,针对不同个性、不同性别、不同经历的学生,老师一定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个性差异,因学生个性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全面发展,以体现素质教育精神。这就要求老师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平等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学生的差异而厚此薄彼,不能只顾优生,对差生歧视或放任自流,要记住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很好地研究教育规律,既要注重学生的共同点,又要照顾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运用教育机制,讲究教育艺术。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公正。要用爱换其心,用真动其情,用理激其志,用严导其行。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得人有千面,法有千种,针对个性,恰如其分地开展教学,使不同差异的学生获取相同的爱心、相同的关怀、相同的呵护。只要我们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就一定能使每个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个性也会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增强交流趣味,提升交流成效

通过本文前面部分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交流很重要,老师改变方式方法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类型选择合适的交流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课堂交流中,“趣味”必不可少。

如,在教学“体积”时,可以先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精彩的画面,动态的过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看得很入神,全神贯注地观看乌鸦把石子投到瓶子中,瓶子里的水面逐漸升高的过程,然后让学生交流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瓶子中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从而让学生们的交流成为有源之水,并且能增加交流的趣味性。

通常的课堂交流主要有两种形式:老师点名和小组交流,能否从交流的组织形式方面探索增加交流的趣味性?实践证明,无论是老师点名还是小组交流,都可能让一部分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老师不会点到我的名字,小组交流中派个“学霸”代表一下。课堂交流的组织形式可以考虑“丢手绢”的形式,即由老师或学生随机抽取一人回答问题,无论这个学生回答正确或者不正确,都由这个学生决定由谁进行补充回答或回答下一个问题。这样既能让更多的学生时刻准备着,也能够提高课堂交流的趣味性。因为有的学生可能提问自己的朋友,而有的学生可能提问自己的“仇人”;有的学生可能提问能够回答正确的人,而有的学生可能提问不能回答正确的人,并且,取得下一个回答人的决定权,可以激发一部分学生的回答主动性,能够打破老师提问的默认范围,让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处于随时可能被提问交流的状态,而积极主动投人问题的思考中,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成效。

猜你喜欢
学会交流老师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六·一放假么
学会尊重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