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有效提问 打造高效课堂

2017-05-10 21:46陈银利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探究思维数学

陈银利

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深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广大老师的认可,并广泛用于教学实践中。但要使这种理念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深化,确实提高课堂效率,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探究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生的探究始于问题,并围绕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相关活动,因此,“问题”的创设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尽管一节课提问次数没有限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在恰当的时机提问,就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通常,课堂提问的时机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这些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会大大提高。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位老师先出示一幅钟面图片,随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看到一个钟表。”有的说:“我看到一个圆。”老师说:“啊,你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事物。”接着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1:汽车轮胎。学生2:足球。老师:足球是圆的。同意的请举手。(全体学生都举手)足球的这个“球”是我们数学中所说的“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数学中的“圆”到底是什么。这样,教师从生活中的“圆”导人课题,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始于数学现实和已有经验。然而学生的已有认识并非都是正确的,有些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当学生回答“足球是圆的”时,教师因势利导,对此答案做出引申并进而设疑。从“足球到底是不是圆”这个问题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悬念,激疑入课。这样的设疑,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接下来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有的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应。实际上,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渐进性和有效性

课堂问题的提问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思维的空间,如回忆知识、理解知识、探究知识的提问,那种问题嚼得很烂很细的提问,学生会因问题没有嚼劲而失去学习的热情。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应尽量控制好问题设计的数量,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课时,有的老师在学生自己试画圆的基础上提问:如果要把你画的圆向别人介绍一下,如何介绍呢?学生会一脸茫然,此刻老师会让学生自学课本获得新知。老师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③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④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⑤你还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这问题的设计,抓住了圆的特点,紧扣教学目标,在交流展示时,要重点让学生说出是如何发现、验证结论的过程:可以是折、画、量等等,老师给予恰当的总结、点评。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效率就非常高,效果非常好。

三、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学生的合作性与老师的指导性

问题设计要尽量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拉近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和交流的状态。指导性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忽略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否则课堂教学将成为一盘散沙。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常见两种现象,一是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怕学生讨论占用时间过多,完不成教学任务,常出现学生还没来得及充分思考,教师就忙于提问,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没有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作为基础,合作探究学习将是无效的或效率不高的。让学生自主探究虽然在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解花费得多,也许练习的数量会减少,但实践证明,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识就如同“过眼云烟”,很难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这很好地说明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学透,“费时”“费力”些也值得。二是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干预的越少越好,这样才能体现自主性学习,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这样课堂流于表面热闹,不注重落实和提高,不可能达到高效,毕竟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面有限,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可以扩展学生思维广度,延伸学生思维深度。因此,只有坚持合作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使探究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当今知识增长与淘汰很迅速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无疑是数学教学的主题之一。而探究就要從问题开始,并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的教学才是我们教育者所应追求的目标。

猜你喜欢
探究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