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区材料“活”起来

2017-05-10 23:37孙骎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涵涵回形针大树

孙骎

大班阶段许多教师会提供用于测量的区域材料让幼儿进行测量。新材料的投放能吸引大部分幼儿的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材料常会遇上幼儿不再感兴趣的尴尬。这时,教师该如何根据幼儿的反应调整区域活动中的投放材料,重新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呢?教师可以通过活动中对幼儿行为的观察来实现数学区材料的适宜调整,实现活动指导的有效支撑。

一、耐心观察,认真分析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给出适时、适宜的调整策略

镜头:俊文拿起直尺在大树上比量了几下又想离开,于是我走过去问他:“你怎么不玩了,不好玩吗?”俊文皱着眉头说:“我已经玩过了,这个游戏不太好玩,就是条尺子和几根吸管,我不想玩了。”

分析:原本教师想通过设置树的具体情景来激发幼儿对于测量的持久兴趣,并通过反复探究和练习来提升幼儿的测量技能,帮助幼儿掌握不同测量工具的测量方法。但幼儿对该材料的反应与教师的预设大相径庭。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投放的材料功能单一、结构单一、层次单一、玩法单一,没有留给幼儿足够的自主探索、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像这样相对枯燥和封闭的游戏,无法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教師可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捕捉幼儿新出现的游戏行为,准确把握幼儿的需求和兴趣,抓住时机,通过撤除、修改或增加其他辅助材料等方式及时调整,重新焕发幼儿对活动材料的兴趣,并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实现材料应有的教育意义,帮助幼儿锻炼测量技能,构建测量的概念。

行动:对原有区域环境进行改造,对原来围合式的环境进行开放式处理,将原先处于游戏区域中心的“大树”移放到靠墙处变成该区域的背景环境。扩展幼儿的测量经验。与幼儿进行讨论生活中还有那些时候需要进行测量,都是用的什么样的测量工具?鼓励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让幼儿自己收集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丰富测量活动的内容。

二、及时捕捉和解读儿童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追随式”互动用起来

镜头:妮妮一把拉起一诺来到测量游戏区,从口袋里拿出家里带来的皮尺给一诺量腰围,“一诺,我给你量量你的腰有多粗。我妈妈就是这样给我量的。”看着她把皮尺在一诺身上反复比量,一诺也十分配合地原地不动,并举起了双手,说:“好像我妈妈也给我量过,后来还在网上给我买了一件衣服。”两个人玩得很尽兴。这时我在一旁对他们说:“咦,一诺这样站着好像一棵大树啊。妮妮你可不可以来量量一诺这棵大树有多粗啊?”妮妮一听,马上说:“好呀!一诺,你把手再举高一点就更像大树啦!”“一诺你别动,我开始量了啊。”

分析:测量概念和技能的获得需要幼儿的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但是,如果操作材料过于单调、枯燥,就难以直接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教师通过观察,发现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更容易合作、模仿的特点。因此,教师鼓励幼儿自己收集测量使用的工具,并寻找形象的操作物体,创造幼儿间合作游戏的机会,以增加活动的乐趣。

在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测量后,游戏出现了新的转机,教师能够敏锐地进行捕捉,及时介入引导,让幼儿用自己的身体模仿大树,另一名幼儿来测量,从而引发幼儿的探索活动。这样既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又创造了幼儿合作活动的机会。

行动:继续鼓励孩子自己准备测量工具参与活动。在区域中提供纸、笔及记录表,暗示幼儿可以尝试记录自己的测量方式和测量记录。

三、借助材料和同伴的“间接指导”

镜头:晨晨和涵涵在用回形针测量。先是涵涵做“大树”,晨晨来量。只见晨晨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回形针首位相接进行测量,一边量一边数直到量完一圈,她告诉涵涵:“你是67个哦,快点把它写下来。”于是涵涵马上趴在地垫上,在白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数字“67”。涵涵写完,对着晨晨说:“好了,现在换我来给你量了,你快把手举起来站好。”“好的,我是大树不动。你来量吧。”……几分钟过去了,涵涵兴奋地叫道:“晨晨,64,你是64个回形针,我比你多3个,我这棵大树比你粗。”“要不我们再来比比,我这棵大树也粗的。”晨晨提议道。于是,两个孩子又开始第二轮的测量。

玩了两轮后涵涵热得脱掉了卫衣外套。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后,晨晨抓抓脑袋说:“怎么这次回形针变少了?”涵涵说:“你数错了吧?我来数。”再次清点,结果还是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两人不约而同看着旁观的我。“对呀,同一颗大树,怎么会变细了呢?”我问道。沉思了片刻后,涵涵的眼睛一亮:“我把衣服脱了呀,我刚才脱了衣服,就细了呀。晨晨你也把衣服脱了试试,也会细的。”于是,两个好朋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分析:教师提供隐性材料纸、笔,意图是想给孩子们一个暗示作用,将材料的作用凸显出来,间接告诉孩子在玩测量的时候还可以干什么。今天的观察中两名幼儿能够选择纸、笔进行简单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很好地帮助幼儿有意识地去统计与比较。

个别幼儿在不经意间有了新发现:人有胖瘦之分,而衣服也有厚薄之别。穿上或者脱下衣服都能让测量结果发生变化。所以,同一棵“大树”的测量结果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同伴合作、展示记录结果引发新的关注等方式,帮助幼儿相互协作、集体建构。

行动:环境创设上,对最早老师做的大树进行改造、利用,让它变成展示幼儿测量记录的展示区。继续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结语: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指南》中对科学领域中“数学认知”这一块的目标1就提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而《指南解读》中更是阐述和强调了这一目标的三个要点,即“发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性经验和兴趣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数学区活动中我们可以紧扣《指南》目标,以观察为基础,解读幼儿,分析幼儿,引导幼儿从中感知,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经验去解决生活问题。

猜你喜欢
涵涵回形针大树
软梯攀爬记
大树的日常
小小管理员
汉族
可汗
漂浮的回形针
大树的梦
双别回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