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让情有归处

2017-05-10 23:57赵宏荷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割稻伯伯卡片

赵宏荷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如果说情感是花,那行为就是果。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达成,往往是强加给学生的,他们总在被告之,被要求,被接受,课堂上也总是说得多、做得少,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喊出的情感也多数是“虚情假意”。这“情”如何催生?又能激起多大的浪花呢?基于这个现实,我关注到了品德课堂教学中体验促进情感目标的有效达成这一问题。下面以苏教版四年级《衣食的来源》一课为例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情感目标,因策略的缺失难以达成

《衣食的来源》一课中,教材中安排了了解水稻生长过程的环节,一位老师的设计是,同学们,又是一年播种时,现在农民伯伯们又要开始种小麦了(上这课时,正值播种小麦)。从选种到储藏,这其中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呢,你知道是哪些事吗?(学生四人小组展开讨论,把认为要做的事情写到卡片上,最后派代表上台将卡片贴上黑板。)讨论开始了,课堂上似乎热热闹闹,在学生将卡片有顺序地贴到黑板上后,老师又带着大家轻声地数了一遍。

师:你看眨眼间我们就把这一过程数完了,可是小麦的生长过程却需要整整半年呢!这半年里农民伯伯得付出多少艰辛啊!此时此刻,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

这一环节中,老师的意图是想通过写卡片,让人人都能参加进来,再用贴卡片和数步骤的方法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感受数一数是多么短暂和轻松,而小麦的生长过程却很漫长,从这一短一长的明显对比中,体会农民伯伯所付出的艰辛。

可是,半年的生长过程,半年来农民们所付出的艰辛,能这么轻松地被理解吗?我感到这是一个毫无价值的讨论,一次了无趣味的数数,如此低效的课堂怎能打动学生们呀!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被简单地重复、翻版,他们在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研读教材时,我发现在“粒粒皆辛苦”板块中,教材意图通过麦子的种植辛苦、馒头加工的不容易来激发学生珍惜粮食。但细细揣摩,感觉这些内容虽然和课标紧密相连,但显得过于单薄:虽注重了学生的认知,但缺少了情感的拨动。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己从内心深處触发情感呢?我想选择好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才是根本的保障!

二、情感进发,需要用体验催生和蕴积

人对知识的获取,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让学生在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主动体验中,触发其情感。开始尝试时,从学生熟悉的水稻种植人手,了解生产的不易,设计“大家来割稻——活动体验感艰辛”的活动。这份体验活动,能很好地拉近学生和农民之间的距离,自然感受就很深。

师:让我们一起来割稻吧。弯下腰,屈起腿,左手抓稻秆,右手握镰刀,从稻秆的根部割,一下、两下,也许稻子尖尖的芒刺会刺痛我们的小手,但不能怕疼;也许小手磨出了茧,打出了血泡,也不能放弃;也许我们的身上大汗淋漓,或是酷暑难当,别停下,咬咬牙继续干。茫茫的稻田比我们的教室大多了,也许我们要这样弯腰劳作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个半天、两个半天、甚至花上几天时间才能完成。(此时学生已叫累声一片,陆续直起了腰)今天的体验结束,谁来说说你的感受?有的说:“真是太累了,太不容易了。”有的说:“干农活太辛苦了,稻子从播种到收割,那得多难呀!”还有的说:“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有了感悟,再来导行,水到渠成。

师:实际生活中,我们又是怎样对待粮食的呢?(出示图片:午餐中学生盘子里堆得满满的剩饭剩菜。配上采访录音:一生:“我们是鱼米之乡,有的是米,浪费一点儿不算什么!”一生:“在学校吃不了就倒,反正我交了代伙费。”)是的,原本在学生们的心中“浪费一点真不算什么”,但是通过前面的亲身体验,感受到了农民的那份辛劳,今天再来审视自己的言行,学生们的感受自然不一样了。

三、情感升华,有效撞击心灵,收获成长

一个有生命的品德课堂是追寻“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活动的课堂,是触动心灵的成长之旅。再来回顾我的思考,学生在体验完农民的辛苦后,我就戛然而止,迅速讨论浪费的现象,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和体验,没有达到润物与无声的心灵碰撞,教育的目的和痕迹比较明显。我开始修改教学设计,并对活动进行了修改,力求通过活动细节的优化,让孩子心与心在课堂相遇,真正育人于“无痕”。

于是,在割稻体验完,我又增加了一个情感升华的环节:

师:你们只体验了一小会儿,就感觉到腰酸背疼了,可是农民伯伯呢?这收割稻子仅仅是他们繁重农活中的一小部分啊!难怪在画家的笔下,农民的脸上总是饱经风霜,在诗人的笔下,农民总是那样的含辛茹苦。炎热的夏天,我们也许还在空调房里凉快,农民们却在脸朝黄土、背朝天,头顶烈日施肥、治虫了。是他们实现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此时此刻,我们不由得说: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这节课似乎该结束了,但我觉得“粮食来之不易”在情感上对学生的震撼还不够,我又加入了学校食堂师傅为我们劳作的短片播放给学生,使他们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才是真正的尊重;甚至找来了一组数据、一些非洲难民的照片,并配上凄凉的音乐和深情的讲述:同学们,他们是和我们同龄的非洲儿童,从他们期盼的眼神中、伸来的小手中,能够听到他们在呼喊:我饿啊!我饿啊!他们是多么期盼能有粮食啊!这些都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催生学生心中“节约”种子的萌发。

山泉在流动中清澈,山花在绽放中灿烂,孩子的心智和品性则在有效的活动中滋长。生命的课堂需要解读,有效的活动就是它的密码。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灵动的课堂,孩子们浸润在这种心灵之旅的有效活动中,童心会更畅快,童贞会更纯净,童趣会更激扬。让我们用活动来支撑,用兴趣来驱动,用情感来维系,用心灵来体验,让孩子们在这片“沃土”上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割稻伯伯卡片
请牛伯伯讲“为什么”
时代视窗
割稻日记
帮牛伯伯围栅栏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伯伯”叫错了?
夜婆婆割稻子
和甘伯伯去游河
一张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