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及对策

2017-05-10 00:03金敏
速读·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转变互联网

金敏

摘 要:“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将带来教育技术、手段、方法的全面变革,从而带来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理念全方面颠覆。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大学语文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应对好角色的转变,并做好应变之策,才能从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冲击。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语文教师;转变;对策

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要全面实现“互联网+传统行业”。在“互联网+”行动计划执行过程中,用互联网去带动诸如教育传统行业进行创新改革,以互联网作为催化剂,引发教育行业全面革新发展。如今在大学里,不管一名教师学识有多么渊博、讲课有多么风趣幽默,都很难再像过去一样轻而易举地树立权威,打动学生、影响学生了。教师们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与手机争夺学生的注意力,让忙着刷微博、看微信的“低头族”抬起头来。更深层次的挑战则在于:网络上有海量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所需随时查找,比课堂所得可能更新更丰富更完善;同样一门课程,学生可以看名校的网络视频公开课,聆听本学科最知名教授的讲解;而“慕课”的兴起则更进一步搅动大学课堂,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随时随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明星教授给普通教授带来巨大压力。

大学语文教师要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唯有全方位的自我改变:从更新教学观念到能力的重新构建,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到刷新师生交往方式。

一、“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1.知识权威地位的丧失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育者和知识是核心,大学语文教师处于知识垄断者的地位,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学生处在从属的地位,被动的接受知识。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信息资源可以共享,知识资源的占有实现了人人基本平等,大学语文教师知识垄断者的地位基本上已经丧失。

2.从资源提供者转变为资源选择者、组织者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学生的知识主要是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生获取的途径不再是教师讲授的知识,教育资源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生获取知识变得更加的方便和快捷。面对网络资源这把双刃剑,大学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转变为资源选择者、组织者,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了解,帮助学生进行资源的选择和组织,剔除无用无利信息,让网络资源产生利益最大化,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

3.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学语文教师工作重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这一亩三分地,而应借助网络资源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精彩。重视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学会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在课堂之外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沟通和知识的传播,借助课堂之外的影响力更好地吸引、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二、“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语文教师的对策

1.改变观念,转变角色

面对“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发展,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必須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主动适应角色变化,调整心态,变被动为主动。首先应从观念上,调整自己的定位,努力构建师生间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把学生当成朋友、伙伴,与学生同学习,做良师益友,然后才是组织者、引导者、辅导者和监督者。在行为上,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问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信息资料选取、课程设计、教学的组织和监督考核上。当前教改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如果监管不到位,缺乏约束力,则可能导致学生放任自由。为此,教师应善于借助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QQ在课堂外多与学生接触,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所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素养,引导、激励、督促学生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辅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

2.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不可否认,“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一次生态更替,然而,不论“互联网+教育”如何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为特点,以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为特征,其本质还在教育,尤其是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我们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自身优势。

一方面,网络制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社会,许多人热衷并依赖虚拟的社区交往,这样,便使网络时代面对面的交流将成为稀缺资源,而作为熟悉课堂教学并具有多年与同学面对面交流的大学语文教师而言,进行面对面交流辅导教学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网络教育这种人机交流方式,其交流的深度和反馈的及时性与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相比,面对面时的眼神、表情、言语语调交流却是网络所无法做到的,大学语文教师应利用这种优势,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个人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因此,在某些方面,面对面交流辅导教学更显得其无可比拟,从而凸显出教师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特点来看,更注重与学生面对面的互动沟通。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让老师与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这一空间得到激发、碰撞,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将人文性、情感性教育渗透到学生,让其体会到大学语文的人文美、情感美,从而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

另一方面,在当前的互联网大学语文教学中,课程考核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基于技术所限,常常采用客观试题,主观试题较少,这无疑不能全面反映语文这门课程的特点,也不能如实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而对主观试题的评判,教师的工作不可替代。另外在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的考核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在课堂上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抛出相关议题,通过提问、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面对这样的考核,作为教师,无疑处于无法代替的地位,然而这恰恰不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

3.苦练内功,提高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注重以诗的语言传达出文学作品的内涵神韵与审美特性,教师如果自身没有广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则难以传递出该课程的美与精髓。因而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大学语文的理解和掌握,及时追踪学科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不断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注重讲授知识与激发学生思考两相结合,提高个人教学素养。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知识的获得方便快捷,给教师获取知识和帮助、提高自身水平带来很大的便捷,大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借助网络及时更新陈旧知识,贴近学术前沿,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干货”。同时,网络时代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网络开发能力,掌握必要的开发工具,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网络有关软件的使用,尽可能做到自主制作一些网络课件和资料。

4.注重科研,教研相长

作为高校基础课的大学语文,在分工中,主要的任务是教学,科研是相对处于次要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础课的大学语文教师可以不做点科研的工作。实际上,科研工作对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大有裨益。因为,通过科研工作,可以加深对语文这门专业知识及规律的理解,再者,通过科研工作,可以了解科研的规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而科研工作成果的取得,反过来也能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1]邹满丽.互联网与教育——论互联网对教育之利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0):160.

[2]蔡伟.http://www.edu.cn/edu/jiao_yu_ping_lun/te_bie_tui_jian/201504/t20150410_1245989_1.shtml[EB/OL].“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

[3]洪鸿麟.幕课时代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新要求[J].科技经济市场,2014(5):171-172.

[4]王龙耀,王岚.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4):45-46.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转变互联网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