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传统文化价值观引入中学德育课堂的思考

2017-05-10 11:07吴维兵
未来英才 2017年4期
关键词:仁爱传统文化德育

吴维兵

摘要:当下社会,金钱物质充斥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社会空气空前浮躁;东、西方各种意识形态杂陈于前,西风洋俗后来居上,社会伦理面临极大挑战。而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能否收获有灵魂的教育,屏蔽社会的不利因素,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希望。大力开展德育课堂,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德操乃至树立其强大的民族自信精神,意义不可谓不重大也。

关键词:德育;传统文化;仁爱;终身学习观

古语曰:“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1]作为教育工作者,既应切实分析当下的难题,致力于践行当下的教育使命;更应修炼出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头脑,把握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1989年世界诺贝尔奖金得主齐集巴黎时,曾得出惊人的结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要回到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里的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一、借助传统文化的推力,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如果把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参天大树,那么,其中的爱国主义文化则可譬之为根脉。通过开展传统文化学习课,尤其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进他们对国家的认识,促成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的生长。

当苹果的产品肆虐中国,肾5、肾6的自嘲不绝于耳的时候;当中国游客把欧美奶粉买空的时候;当中国人乐此不疲地把日本市场的马桶盖一扫而光的时候;当一簇簇人群不知万圣节、圣诞节为何物却仍旧乐不可支的时候,我们的心脏是否还能平静地跳动?在世界文明碰撞交流的今天,这些行为本也无可厚非,但疯狂的背后总让我们有股莫名的忧伤——炎黄的后人开始瞧不起这片土地上的人和物??

2016年10月21日央视三套播出的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上,歌手尚雯婕用法语来演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道情”,引起著名歌唱艺术家李谷一的强烈批评:对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你竟用法语来演唱?无独有偶,2016年初,在北京卫视《传承者》节目上,几十个来自稷山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古老的汉族民间舞蹈——高台花鼓。

为什么总有人觉得我们应该去迎合世界潮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2]。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民族心理的自卑,文化自信的缺失。

季羡林先生说,中国优秀传统的人文精神,集中起来就是两点:一是爱国主义,二是有骨气。中国古代有许多“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志士,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正是这种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于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增进民族认同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开展以“仁爱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的客观形势下,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势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存在,而媒体技术的发达,大数据传播的迅捷,更是让意识形态领域显得纷繁芜杂。这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当“小悦悦事件”扯下遮盖冷漠人性的面纱,当“扶不扶”逐渐吞噬掉人性的温度,当三名初中生用棍棒夺走一名年过半百的女教师的性命,当一名高三学生仅因班主任叫来了他的母亲就将其班主任割喉,当“成功”越来越肤浅地被定义为笑傲职场、击败自己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粗野”行为在文明的社会蔓延,我们的脊背难免泛起嗖嗖的凉意。活在当下的人们,绝少看到鲁迅那种“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慈悲情怀,大多把自己关进了现代社会的孤独的笼子里。

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遥望千年,在中国传统文明的宝库中,从来就不缺少对“爱与宽容”的吟诵。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享着他人创造的社会文明,同时,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为这个社会添砖加瓦。人类真正到了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阶段。

我们的教育,应该大力提倡“仁爱精神”“感恩精神”“宽容精神”的教育。设若如此,我们有理由憧憬,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能看到这样的美丽图景:孝亲敬长,尊敬老师,携老扶幼,团结同事,广交朋友??每个人都能感受着来自别人的尊重,都又友善地接纳着对方。

三、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逐渐改变唯分数论的功利教育模式

在我国不少地方,部分高三学子高考结束后,喜欢通过撕书的方式发泄一番,把它们挥洒成漫天飞舞的雪花。为何会存在这样的怪现状?这样的现象绝非偶然,滥觞于目前我国迫于升学压力的功利教育模式。很显然,他们没有真正地爱上学习!如何解决?

子曰:“学然后知不足。”[3]又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4]教育者,必须引导学生,务使学生知晓人类生存的意义正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孔子为了求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5]并说,“学而不已,阖棺而止。”[6]孔子的门生子贡倦于学,向夫子请求说:愿有所息。子曰:生无所息。后来,儒家的另一个圣贤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正是源于这种执著的精神,才缔造了灿若星辰的中国文化;正是因为这些古圣先贤,用心治学、终身治学,才流淌成了一道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河。

终身学习,是一种进取的态度。它意味着一个人总能以积极的心态不断地提升自我。任何一个人,一旦接受了终身学习的概念,就能放下骄傲、赶走挫败、破除固执,永葆进取之精神。

四、结语

言有尽而意无穷,往者可谏,來者更需追。为图中国之远大未来,教育者,必身先士卒,用心涵咏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洞幽烛远,推进教育事业向更深层次、更远战略发展。微光闪烁,火光不灭,那是教育者心中的一盏不灭的心灯。

参考文献

[1] 清?陈谵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2] 鲁迅.《且介亭杂文》.

[3][4] 出自《礼记?学记》.

[5] 出自《论语?述而》.

[6] 汉?韩婴《韩诗外传》.

猜你喜欢
仁爱传统文化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智勇仁爱无所私的梁将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