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自觉性现状和实证分析

2017-05-11 07:51刘瑞瑜
价值工程 2017年14期
关键词:自觉性职业能力辅导员

刘瑞瑜

摘要: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自觉性的建构使其工作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意志更加坚定,行为更加持久,为其主动提升职业能力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认同。辅导员职业能力自觉性的建构受到其自身对职业认同的内部动力和来自学校、政府、社会等方面外部动力的影响,需要辅导员自身的反思,增强其提升职业能力的内在动力,提升职业的认同度;同时也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的反思,增强其职业能力提升的外部条件。本文从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的现状出发,通过实证调查研究,提出高校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自觉性的建议。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college counselors makes their purpose of the work more clear, their will firmer, their behavior more lasting, and provide spiritual power and value recognition for their initiative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abi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s influenced by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their own occupation and the external motive force from the school, government and society. It needs the counselor's own reflection to strengthen the inner power of the vocational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vocational recognition. It also needs schools, government and social reflection to enhance external conditions for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counselo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ability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關键词: 辅导员;职业能力;自觉性

Key words: counselor;professional competence;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168-03

0 引言

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自觉性使其工作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意志更加坚定,行为更加持久,为其主动提升职业能力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认同。辅导员职业能力自觉性的提高受到其自身对职业认同的内部动力和来自学校、政府、社会等方面外部动力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结合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实际状况,了解主要的因素,从而提出对策和建议。

1 调查方法与样本数据

就有关研究[1,2,3]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的因素而言,现有的研究大多基于主观判断,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归纳总结了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的诸多因素,但到底哪些是影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的主要因素,还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持。此外,现有的研究都是从外部环境的改变如增加激励机制、制度化建设等来提高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外部条件,没有从辅导员自身的角度来研究。本文从辅导员的视角出发,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座谈法等展开调查,对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自觉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调查研究。

1.1 样本与数据 本研究以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云南、陕西两省的53名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参与调查的辅导员基本情况如表1。

1.2 调查及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在对现有的基础上,整理并形成了一套影响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自觉性的主要因素指标体系,设计有关影响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自觉性的主要因素调查问卷,在辅导员中进行发放,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结合当前辅导员的思想现状,对辅导员进行个别访谈,直接了解他们对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看法,听取对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自觉性的意见和建议,进而从内驱力和外驱力两方面探索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自觉性的途径。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内容,为职业指明方向,能起到自我激励的作用,是工作中的决策标准和考核依据。辅导员职业目标的设定与当前的职业是否具有一致性或承接性决定了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的积极性。调查主要从辅导员对今后的工作打算、未来职业发展的期待,辅导员的工作愿望等方面进行考察。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大都认为从事辅导员工作最有成就感的事是被学生认可,想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不到30%,有45%的受访者希望工作几年后转到校内研究、教学、管理行政岗位,或能进一步考博深造,另寻发展。也有一大半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成为职业型、专家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这与想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比例较少并不矛盾,受访者不愿意仅仅从事日常的学生工作,而是希望能更进一步提高工作的专业性、职业性,提高自身的素质。

2.2 职业认同 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是辅导员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自己的职业角色是重要的有吸引力的,与其他角色是融洽的。职业认同的程度决定了辅导员是否自觉提升职业能力的长久性,如果辅导员自身不认同这个职业,在职业中也体验不到愉悦的感觉,就很难长期从事这个职业。主要从从自我成就感、工作要求、政策支持、个人提升、社会地位、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考察。在本次调查中,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从事辅导员工作很有成就感,有6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工作时间越久越感到得心应手,70%的受访者认为学生工作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很大,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可度很高。只有不到20%的受访者认为国家的政策给了辅导员很大的发展空间,8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很低,特别是在学校里接近90%的受访者认为辅导员的地位很低,95%的受访者认为辅导员存在职业倦怠。

2.3 职业培训 辅导员的职业培训是辅导员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辅导员自我提升、提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水平的方式,为辅导员自觉提升职业能力提供基本条件,同时辅导员对培训内容、形式上的需求,也体现出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的态度。主要从辅导员对职业技能竞赛的看法、承担相关课程的意愿、希望培训的内容、形式等,来了解辅导员对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态度。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數受访者愿意从事就业指导、职业生涯、大学生心理适应、党课、团课等辅导员课程教学,有75%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外出访问、交流、参观、考察等培训方式提高职业能力,而对专家讲座、培训会议、职业技能大赛等不是很感兴趣,在对培训的内容上,60%主要偏向操作实务的学习,如专业技能培训、科研能力培训等,对理论学习、相关制度的培训显得不是很关注。

2.4 职业支持 职业支持是社会、学校对辅导员工作在制度、态度、物质条件、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支持情况,职业支持为辅导员自觉提升职业能力提供外部条件。主要从对辅导员对工资待遇、地位、发展前景等情况的满意度来间接反映、从辅导员面临的压力、问题、困惑、期待等方面来考察。从本次调查看,受访者认为当前辅导员队伍中的突出问题是无形工作太多,职责不清出,工作量大,40%的认为自身发展前途渺茫,也有少部分认为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和待遇。最希望得到的支持是学校行政人员、专业教师的支持,有良好的工作制度体系(如职务、职称的评定政策上给予倾斜、辅导员队伍人员适当分流、培训、学习或考察机会形成常态等),合理的福利待遇。

2.5 职业能力 辅导员对各块职业能力的态度和看法决定了辅导员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重点,这个重点是否与《能力标准》的要求一致,是否与实际的工作一致决定了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的结果。主要从辅导员希望提升哪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品质,了解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的方向。的心目中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品质中,认为最符合的有工作能力强、思想觉悟高、沟通交流能力强,而对学术科研水平、深入学生、能够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这几点上却要求一般;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自己在入职以来自身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主要集中在教育疏导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解决问题能力这几方面,提升较少的是创新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几方面。

3 讨论与建议

3.1 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比例不高 参与调查的辅导员中,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受访者仅有30%,大多数受访者希望工作几年后转到其他研究、教学、管理或行政岗位,获继续深造,另谋发展。还有少部分受访者比较迷茫,没有长远打算。但是就未来的职业发展而言,还是有近一半的受访者希望成为职业型、专业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并非不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而是迫于其他原因,如工作过于繁杂耗时,社会地位不高,待遇有待提高等原因。

3.2 辅导员的自我认同度较高,但社会认同度却较低 半数受访者认为辅导员工作很有成就感,辅导员工作对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明显提升, 但受访者均认为社会、学校对辅导员的认同度较低。笔者认为这个矛盾是由于二者的评价标准存在差异引起的,辅导员认为学生满意是工作好坏的标准,而社会、学校则认为辅导员只是孩子王,不需要专业理论素养,而辅导员工作评判标准就是学生“不出事”。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可以说都是对辅导员岗位的定位不清楚造成的。教育部早在24号令中提出,辅导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辅导员只把“与学生打成一片”就当做工作的目标,学校的其他职能部门和专任教师把“与学生相关的所有工作”与辅导员工作划为等号,所有导致了辅导员的职责不清晰,辅导员的工作目标模糊。

3.3 辅导员倾向于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对理论学习不够重视 有75%的受访者希望提高科研能力,但是希望提高理论水平的不到半数,更多的人希望提高专业技能,这说明职称评定、岗位定级等已经对辅导员有了思想上的冲击,开始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但侧重点还是局限在实务操作,即解决事务性的工作为目标导向。对讲座交流、专题讨论、专家讲座兴趣不大,更多倾向于外出交流、参观,增长见闻,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及知识、思想之政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只是、基本方法,以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没有足够重视。

3.4 辅导员期待有良好的工作制度体系 辅导员依然对自身的发展前景表现得迷茫、不满意,一方面是辅导员工作目前还被定位为“与学生相关的所有工作”,辅导员工作量大,职责不清,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逐渐对繁杂的工作产生倦怠感觉到自身的精力有限,辅导员队伍也没有相应晋升制度、职称评定出现瓶颈、辅导员队伍缺乏适当的分流制度,导致辅导员对发展前景感到迷茫。

4 结论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自觉性”的提高,实际是辅导员主体专业化、职业化的内驱力和外驱力的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目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观念都会影响其提升职业能力的自觉性,而外部的激励机制如学术研究、课题支持,行业的准入、培训的要求,考核的量化等,学科体系的建立,学科带头人的带领等都会对辅导员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自觉性有影响。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自觉性”需要辅导员自身的反思,增强其提升职业能力的内在动力,提升职业的认同度;同时也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的反思,提供制度保障来增强其职业能力提升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于晓霞.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108-109.

[2]陶应军.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认同调适协同机制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9):58-60.

[3]神彦飞,赵健.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心里特质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135-139.

猜你喜欢
自觉性职业能力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如何加强档案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