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

2017-05-17 07:42夏伟华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9期

夏伟华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2009-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非径向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方法测度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效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商贸流通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商贸流通业效率水平的提升,可显著提升本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同时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层面的影响更深。另外,本文还发现金融发展、政府投资对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样存在一定的影响效应。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区域差异 空间计量

引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者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及产生相关的促进、抑制或非线性效应进行了大量分析,但鲜有学者关注商贸流通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效应。2013年第三产业的经济贡献率(生产总值占比)达到46.1%,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表明我国产业间在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开始出现新的转变与分工。

商贸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层面的中间产业,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随着第三产业的扩大而增大,在服务业层面上表现特别明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革新、推广与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展开,个人消费倾向的提升,均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但这种转变是否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如果存在,上述效应是否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这些问题即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和目的。

文献综述

就商贸流通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吴沉等(2000)研究认为流通业对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宋则等(2009)基于2001-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商贸流通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流通业产值的扩大不利于第一、二产业产值的增加,但可以促进金融业、房地产行业产值的提升。段然(2015)研究认为商贸流通业是城市间经济往来的纽带,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对产业结构优化及空间布局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李迎旭(2015)基于量的层面和质的层面考察了商贸流通业对经济转型的二维驱动作用,结果发现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要素配置,从质的层面驱动经济层次不断攀升。李罗(2015)通过对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市场资源配置前提下商贸流通产业与产业结构升级发挥耦合效应的障碍,并从减少政府管控和实现市场配置作用、建立完善商贸流通业体系、创新产业结构布局三个层面提出建设性建议。范秋霞(2015)通过搜集20个省市6年的相关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商贸流通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率和各个产业产值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生产型流通业和住宿餐饮业的产值与新增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批发零售业的产值与新增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有负面影响。周艳(2015)基于聚类分析的视角探究制约我国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和障碍,并提出了促进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方法和措施。

综上所述,既有研究对分析商贸流通业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关关系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借鉴意义,但还有如下改进空间:

一是就商贸流通业的测度而言,多数学者采用单一指标法(批发零售业销售额)、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法进行测度,这仅属于一种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无法体现在特定投入水平之下各产出的效率水平,本文将采用非径向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来测度商贸流通效率。

二是既有研究多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传统面板模型,忽略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异质性、相互依赖性,引致传统参数估计结果有偏,无法得到准确的参数估计结果,本文将通过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和空间计量模型,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杜宾模型(SDM)进行参数估计。最后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政策建议。

研究设计

(一)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Paelinck在1974年首先提出空间计量的经济学概念,Anselin在1988年通过归纳拓展,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可行的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体系。基本来讲,空间计量模型可以區分为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三种,SEM将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冲击效应纳入到误差变量中,SLM考虑到被解释变量在不同地区间的冲击效应,SDM同时纳入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效应及空间相互作用。考虑到不同地区间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可能存在空间外溢效应,本文以SLM和SDM为基础,创建了实证基本模型,具体如下:

式中,就变量而言,STR代表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状水平,W表示空间权重矩阵,SML表示各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RGDP表示各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FIN表示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INV表示各地区政府投资规模。其中,金融发展水平调节金融机构通过对资本生产要素的调控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投资规模传递了政府的政策倾向和行政手段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手段。就参数而言,ρ表示地区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系数;β1、β2、β3、β4表示商贸流通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金融发展和政府投资对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的影响;β5、β6、β7、β8表示本地区商贸流通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金融发展和政府投资对其它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的影响,即自变量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STR)主要是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前者采用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重表示,后者采用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进行测度,具体指标选取如表1所示。据表1可知,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率和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两个层面,前者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各自的贡献率,后者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占比,共计6个测度基本指标。

解释变量。商贸流通业效率水平(SML)主要是指在给定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下,各自产业产出水平的边际水平的效率加权值,本文采用非径向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进行测度。其中,测度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如表2所示,投入指标主要包括资本要素投入和劳动要素投入。

就其它控制变量而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GDP)数据可以直接取自《中国统计年鉴》,金融发展水平(FIN)采用金融机构年末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和表示,政府投资规模(INV)数据可以直接取自《中国统计年鉴》,且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对于上述三个变量分别采用相应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考虑到样本区域内所需变量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数据研究样本时间段设定为2009-201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实证分析

(一)空间相关性分析

空间相关性分析是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测度估计参数的必要步骤,学者多采用Morans I来测度变量在地区间的空间依赖效应。其中,Morans I定义如下:

式中,W表示空间权重矩阵,Yi表示变量的观察值,N表示样本观察值数量。当Morans I数值为0时,表示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关系,当0

表3给出了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商贸流通业发展效率的Morans I数值。据表3可知,在样本时间内,Morans I数值均为正,且通过至少10%显著性水平下的假设检验,表明上述变量在样本区间内的确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Morans I数值有逐步增大的趋势,表明其空间相关效应在逐步增强。

(二)实证结果分析

表4给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为被解释变量下空间计量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基于空间计量方法(SLM、SDM)和空间权重矩阵(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选择和组合的不同,本文构造了SLM-地理距离、SDM-地理距离、SLM-经济距离、SDM-经济距离四种模型。

据表4可知,解释变量的宏观系数总体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行为上呈现高度一致性,只是在统计检验层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有模型的空间相关性系数依次为0.441、0.508、0.398、0.335,均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假设检验,表明变量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另外,SDM模型修正的拟合优度均高于SLM模型,表明在忽略了解释变量潜在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参数估计是有偏的,本文选择模型2和模型4进行解释说明,模型1和模型3的参数估计结果作为对照分析。

就商贸流通效率(SML)而言,其回归参数为0.147、0.224、0.104、0.118,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表明商贸流通业效率水平的提升可以促进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主要是因为商贸流通业涵盖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邮政、仓储等行业,本身属于第三产业,随着其商贸流通业行业体系的完善、流通业的结构优化、管理制度的革新,该行业的边际产出便随之提升。

进一步分析发现,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回归系数大于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的系数,主要是因为商贸流通业大部分属于刚性需求,缺乏供给弹性或者需求弹性,对地域层面之间的依赖程度高于对经济强度的依赖。

就其它控制变量而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GDP)的回归系数为正,但SLM模型下的参数并未通过一定显著性水平下的假设检验,表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可以適度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和消费产品的种类,间接引致了产业间产品数量和差异化的变化,致使产业结构发生调整。

金融发展(FIN)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分别为0.229、0.205、0.197、0.135,表明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每提升1%,第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的比值将会提升1%。金融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本生产要素对于第二、三产业的大额资本要素去向和配置具有关键调节和分配效用。所以我国应继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将资本要素的调节权利和效力交还予市场,同时继续推进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政府投资(INV)的回归系数为正,分别为0.073、0.117、0.066、0.104,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表示政府投资对于生产要素具有优化配置作用,对于民间私人投资具有一定的引导效应,直接对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生一定的政策指引效果。

就空间溢出效应而言,商贸流通业的空间相关系数(W* SML)为0.028和0.037,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统计检验,表明本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相邻地区产业高级化水平。主要是因为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地区间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两个层面,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效率水平的提升,加大了地区间商贸流通业的竞争力,同时在服务、产品供给、运营等方面产生优质的正向示范作用,间接地提升了本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空间相关系数(W* RGDP)为正,分别为0.004和0.005,数值相对偏小且并未通过一定显著性水平的统计检验,可能是因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只能间接地改变个人购买能力和购买倾向,对相邻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果甚微。

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系数(W* FIN)为负,分别为-0.045、-0.025,表明本地区金融发展规模每扩大1%,将致使相邻地区或相关区域的产业结构高级化随之降低0.045%或0.025%。主要是因为我国金融机构分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等行业,但以银行为主体。其中银行又具体分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各地区的银行主要服务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其资金同样主要来源于本地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存款,其金融业务多集中在本地区,具有显著的区域垄断性和限制性。

政府投资的空间相关系数(W* INV)同样为负,分别为-0.011、-0.008,数值较小但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表明本地区政府投资不利于相邻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主要是竞争效应大于示范效应。

表5给出了被解释变量为产业结构合理化下的空间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与表4一样,表5给出了SLM-地理距离、SDM-地理距离、SLM-经济距离、SDM-经济距离四种模型。据表5可知,所有模型的空间相关性系数均为正,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表明变量的空间依赖性较为明显。就回归结果来看,各模型的回归数值在统计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在变量影响行为上的差异较小。根据修正的拟合优度,本文选择SDM模型(模型6和模型8)进行解释说明。

商贸流通业效率(SML)系数为正,分别为0.007、0.015、0.020、0.019,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表明商贸流通业效率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不同产业边际产出和劳动力边际效率的合理化分工,但影响程度偏小。主要是因为商贸流通业仅仅作为生产和销售的中间环节,但并未直接参与生产与销售,其边际产出和劳动力边际效率的提升在短期内对技术的依赖性相对较低,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就控制变量而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GDP)的回归系数为正,分别为0.004、0.001、0.006、0.002,系数相对偏小,表示个人收入水平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金融发展(FIN)的回归系数为正,分别为0.207、0.229、0.182、0.407,表示地区年末存贷款金额每提升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便会分别提升0.207%、0.229%、0.182%、0.407%。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依靠资源要素在各产业间的配置和邊际效率的提升,而金融发展能体现一个地区的金融机构发展的规模、管理效率、投资回报率等,可以有效调节资本要素在各产业的比例。

政府投资(INV)的回归系数为正,分别为0.105、0.111、0.207、0.103,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表明政府投资对于产业布局、行业引导、劳动力转移、资本要素配置均有显著的作用。

就空间溢出效应而言,商贸流通业效率空间相关系数(W* SML)为0.005和0.010,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表明本地区商贸流通业效率的提升可以促进相邻地区产业结构比例配置合理化、效率合理化,但其影响程度相对较低。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空间相关系数(W* RGDP)分别为0.010和0.034,但并未通过一定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在统计上本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相邻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不大。

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系数(W* FIN)为正,分别为0.224和0.317,但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统计检验,表明本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每提升1%,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便可以提升0.224%、0.317%。

政府投资的空间相关系数(W* INV)为负,分别为-0.077和-0.065,表明本地区政府投资对相邻地区政府投资引致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抑制了其产业间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商贸流通业视角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商贸流通业发展体系

研究发现本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可以有效提升该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而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分为城镇商贸流通业和农村商贸流通业两类,因此保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首要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商贸流通业发展体系。但受限于二元经济体制,我国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商贸流通业运营效率水平、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均弱于城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其一,完善服务于商贸业的物流体系,具体包括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运输、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保鲜技术、网络购物的质量水平、物流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等各个方面。其二,根据各地区自身特点水平,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地制定合理高效的商贸流通业政策制度、运营方案、紧急预案等文字文本。

(二)弱化区域交流壁垒,增强区域商贸合作

研究表明本地区商贸流通业效率水平的提升存在正向空间外部性,有利于相邻地区或经济合作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受限于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仕途竞争机制,地方之间存在隐性的贸易壁垒。因此,中央政府应优化地方政府晋升考核机制,定期进行有效培训,提升地方政府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把握性,最大限度地弱化区域交流壁垒,增强在制度、文化、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商贸流通业所涵盖的各个行业。

(三)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适度优化政府投资

研究表明本地区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相邻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抑制作用,而对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促进效应。我国政府在制定金融政策时,不应实行“一刀切”,应留有机动空间,适度考虑到金融政策在区域壁垒较强地区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同时本文还发现本地区的政府投资可以有效提升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但对相邻地区存在负向空间外部性。启示政府应加强区域间合作,最大程度规避上述空间外部效应。

参考文献:

1.吴沉,王传维.流通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2)

2.宋则,赵凯.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贡献[J].经济研究参考,2009(31)

3.段然.商贸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7)

4.李迎旭.商贸流通业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二维驱动作用[J].商业经济研究,2015(8)

5.李罗.商贸流通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耦合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3)

6.范秋霞.商贸流通业对我国空间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6)

7.周艳.聚类分析视角下我国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