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供应链物流运作模式和机制研究

2017-05-17 10:15王凤云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运作模式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

王凤云

内容摘要:我国食品供应链效率低、信息不流通、管理力度不够、各环节协调不佳等现状的存在,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因此,本文阐述了我国目前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营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物流模式运行的因素,包括农业因素、经济因素和消费因素,并提出了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行模式要求,包括安全、效率和成本。最后根据不同物流模式的影响因素和要求,提出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行模式具体优化策略。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 冷链物流 第三方物流 运作模式

物流是指产品销售的流动过程,包含所有涉及产品流通的影响因素,目前可划分为冷链物流、集成化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三个方面。物流过程作为食品销售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对其总成本的控制起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若不能严格把关质量,也会导致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建立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食品供应链物流运作模式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国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营现状

我国国土面积大,幅员辽阔,拥有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食品资源,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据中国统计年鉴表记载,我国农产品2006-2015年间产量变化如图1所示。

目前我国食品供应链物流中“农超对接”模式发展比较迅速,即食品生产者与超市签订合作协议,直接将产品供应给超市,然后在超市进行售卖,为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搭建平台。“农超对接”是最基础的新型食品供应链物流模式,它颠覆了传统供应链物流模式中只供不销的弊端,将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进行对接,极大程度上去除了食品中间物流成本,使产品最终价格能够下降10%-20%。

另外由于我国居民消费已从追求温饱转向追求小康,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这促使了食品冷链物流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國农产品冷链市场规模以每年20%的比率增长。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系统模式的主导单位有四大类,分别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食品加工企业和冷库。

(二)我国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营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营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食品供应链物流基础薄弱。我国食品供应链,尤其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实际利用过程中物流效率低,增加运输时间成本及经济成本,影响产品质量和价格。目前我国物流运输通常采用铁路、公路、内河航道、民用航空航线、民用货运汽车、民用运输船舶和铁路货车等设施,其设施总量很大,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人均占有量较少。同时,部分公路、桥梁等公共基础道路建设存在滥收费现象,导致物流成本进一步上升。物流费用率是指企业物流费用占总销售成本中的比重,据统计,2015年我国社会物流费用率为7.8%,而同期美国为3.7%,日本为3.9%。另外,2015年我国可统计的用于冷藏运输的车辆有5.9万辆,冷库总容积1880万吨,冷库数量2万多个,而同期美国冷藏运输车有30多万辆,冷库总容积5240万吨,冷库数量6万多个,日本冷藏运输车有20多万辆,冷库总容积4000万吨,冷库数量5万多个。经过多年的投入和改造,我国物流运输设备和能力都在不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食品供应链物流水平低。食品物流过程包括产品生产、运输、加工到进入配送中心前往销售地,以及最后被消费的整个过程,具体物流过程如图2所示。

食品供应链物流过程中涉及多个企业,每个环节都会对物流整体水平产生影响。其中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薄弱,第三方物流的网络信息建设不健全,导致物流水平低。物流水平低下导致所运输的食品,尤其是生鲜易腐食品损耗率较高,也是导致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食品供应链物流环节对接性差。我国食品物流功能单一、组织性低,综合型物流公司较少,加工企业规模和能力难以满足大型市场销售地区的需求,相关企业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整合措施,导致生产方和物流中心之间的对接出现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及融资能力弱等问题。

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行模式优化

(一)影响物流模式运行的因素

一是农业因素。农副产品是指种植或畜养产生的农业产品以及经过初加工的食品种类,包括农、林、牧、副、渔五大类,具有较高的自然属性,其新鲜度高、保质期短和加工方式简单等特点对物流模式提出更高要求。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保存及运输方式。二是经济因素。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良好,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处于不断增长趋势,社会物流增长率已超过130%,2015年我国物流金额高达220万亿元,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为我国物流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三是消费因素。食品作为必需品和消耗品,其物流服务既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又能够帮助产品进行性能转化,促进食品产业发展,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在逐渐改变居民消费方式。

(二)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行模式要求

食品物流运行机制需满足社会和市场要求,规范行业主体行为,合理分配利益及职责,带动产业发展。目前我国食品物流具体运行模式优化标准包括:一是安全。消费者对食品的关注重心从外在包装转向内在质量,进而开始关注冷链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保障食品安全,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冷链物流管理的核心课题。二是效率。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具体目标是建设高效率和高技术含量的物流配送中心,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行业资源整合力,逐步完善我国食品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高效率的物流运行模式能够更好满足消费者对于食品新鲜、多样化的需求,降低食品售损失,实现小批量、多次运输的食品销售模式。三是成本。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而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农产品滞销的消息,究其原因,是“流通暴利”造成的。

食品供应链物流优化策略

(一)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行模式优化策略

第三方物流运行模式作为主要物流模式之一,其经济效益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凸显。第三方物流运行模式分为合作经营和虚拟经营两种,同时能够融合集成化物流和冷链物流。其中合作经营的实质和传统销售模式类似,是以食品生产单位为主体,将储存、运输过程形成合作联盟,方便合作和信息共享,最后进行销售的一种第三方物流运行体系。这种合作经营的物流运行模式相对于传统物流模式的优点是实现了产品生产及销售等信息交流,同时加强了企业间协作,但容易发生利益冲突,导致资源难以进一步优化。企业虚拟经营是指将某部分工作外包出去,这样能够更有效建立企业自身核心价值,充分利用有利资源,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不同部门责任划分明确,销售部负责整理客户信息和订单,采购部负责采购食品原材料,生产部负责组织生产活动。建立信息平台共享产品以及销售信息,方便实时制定供应计划,第三方物流体系负责取货和运送至配送中心。整个运行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体系对参与物流过程中的企业实现了集成化管理,提高了企业组织性,但应严格把控物流控制权。而在冷链物流体系中,应利用高科技含量的冷库网络作为物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前期投入较大成本,建立可提供分拣、低温保存、简单包装等多项服务的综合型物流体系。

(二)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行机制优化策略

协同机制。食品供应链物流协同机制的目标是安全、效率和成本,内容包括:主体协同,即主体横向协同和主体纵向协同;客体协同,即时间协同和温度协同;设备设施协同,即运输设备协同和仓储设备协同。其中主体横向协同是指食品供应链主体企业相互之间的协同,进而更好地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主体纵向协同是指食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进而在整个物流环节中保障食品质量;时间协同是指在满足食品保质期的特殊时间要求内,缩短物流时间,提高物流效率;温度协同是指根据食品运输过程所需温度进行协同,利用技术支持实现不同环节间的无缝衔接;运输设备协同是指企业之间在运输设备的投入、使用和维护等方面协同,提高设备利用率;仓储设备协同是指仓储设施设备的投入、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协同,降低企业投入风险,同时提高设备利用率。食品供应链物流协同过程包括:战略层协同,即物流系统主体起主导作用,对物流系统进行构建、使用及维护;战术层协同,即包括根据市场信息制定和调整工作计划的组织协同,利用硬件和软件资源确定决策资源协同,以及基于信息共享机制的战术协同;操作层协同,即从操作技术层面和规范层面进行的协同,目的是实现物流系统的规范化、自动化、一体化操作流程。

动力机制。食品供应链物流动力机制分为外源动力和内源动力。其中,外源动力包括:食品流通体制,即应整合信息、资金、企业和流通过程等内容,形成一体化物流过程,达到成本、总库存最小化,质量、服务最佳化的目的;流通产业政策,即政府对物流产品的态度及政策取向,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和扶持能够帮助物流行业更好更快发展;物流技术,即通过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运输技术等的综合作用,使物流向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趋势发展。内源动力包括:收益预期,即企业通过一系列业务拓展产品附加价值,使一部分收益成为可预期收益,增加可预期收益可以更好地调动企业发展的积极性;竞争,即同种类型企业之间会相互竞争,上下游企业之间会因为利益分配进行竞争,在竞争压力的迫使下,企业会不断创新,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落后的模式和企业面临淘汰;分工协作,即企业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专业分化程度提高,协作共赢。

对接机制。实现各环节的高效对接是优化食品供应链物流模式的必要手段之一,未来食品物流将趋向于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生产和销售企业规模化。我国食品物流对接模式包括:直接对接,即以大型超市为介入点,实现生产方和销售方的直接对接;食品加工企业对接,即食品加工企业处于核心位置,上下衔接食品生产方和销售方;物流中心对接,即实现食品的统一采购、储存、分拣和销售;一体化对接,即大型食品龙头企业发展完整物流链,独自完成物流基本步骤,实现产品生产、运输、销售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夏文汇,彭瑶,何玉影.食品安全视角的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行机制研究[J].包装工程,2015,25(15)

2.农发行总行研究室课题组,周助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3.罗军,张文杰.我国食品供应链风险识别及管理策略研究[J]. 物流技术,2015,34(3)

4.黄海蓉,陈静,Adolf K Y Ng.新常态下浙江专业市场推动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对策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

5.余小花.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网络结构设计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15(1)

6.甄杰.供应链一体化视角下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物流科技,2011,34(10)

7.付海民,杨阳.混同均衡下信号博弈模型在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研究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29(3)

8.门可佩,朱淑丹,赵凯.“十二五”中國粮食生产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

9.陆强,刘映安,韩金刚.促进我国铁路冷藏车发展的思考[J].铁道货运,2016,38(2)

猜你喜欢
运作模式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
我国P2P网贷发展现状研究
论中国图书出版业品牌化运作的理想模式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