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省际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

2017-05-17 12:15李丽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TOPSIS法指标体系

李丽

内容摘要: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准确地评价旅游产业竞争力,对有效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与内涵,按照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原则,同时考虑到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特殊性,从旅游资源条件、旅游发展水平和环境保障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包括26个指标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和信息熵确权的综合赋权法,并利用各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距离与形状差异构造新的相对贴近度;采用新的TOPSIS法来评价我国2014年沿海省际旅游产业竞争力,说明了新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评价结果显示: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等地旅游产业竞争力较强,处于领先地位;广西、海南等地旅游产业发展较为落后,但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關键词:旅游产业竞争力 指标体系 相对贴近度 综合赋权法 TOPSIS法

引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在改革实践中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原动力,对拉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4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75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未扣除价格因素),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现价)3.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3%。旅游产业已经发展到了人人能够参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众旅游阶段,尤其是滨海旅游活动,正日益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国外旅游产业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显示,开发滨海旅游对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经济结构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目前,虽然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成就显著,但各区域的旅游产业存在着发展不均衡性,对旅游资源、市场现状及发展环境的认识不够,同时存在着滨海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可替代性较强等众多问题,对我国沿海11省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找出旅游经济发达的地区取得了丰硕成果的经验,对其它地区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实现旅游产业个性化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目前,关于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构建完整指标体系的有关研究。Dwyer L等(2000)认为游资源是旅游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丁蕾等(2006)从环境、人才、经济、设施、业绩、制度和开放等7个方面28个指标进行分析;黄秀娟等(2007)认为影响我国各区域旅游国际竞争力的五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可进入性、旅游企业竞争能力、旅游资源、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王兆峰(2009)主要在旅游资源竞争力、旅游产业管理和旅游产业环境等方面分析评价指标,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共计37个指标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温碧燕等(2010)归纳总结了目前国内有关旅游竞争力评价文献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1个旅游竞争力评价一级指标和44个二、三级指标;黄燕琳(2013)综合分析了影响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旅游发展条件、市场竞争态势、旅游产业定位、产业总体布局等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有关研究。Gooroochurn N等(2005)探讨了利用价格、开放程度、技术、基础设施、人文旅游、社会发展、环境和人力资源等8个主要指标来衡量旅游竞争力的一种新方法,用因子分析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构造一个总指数进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200多个国家进行分组研究;Lin Chin-Tsai等(2009)运用灰色关联分析(GRA)和敏感性分析评估旅游竞争潜力,识别和分析亚洲国家旅游竞争力的基本标准;汪德根等(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测度和分析东部沿海三大旅游圈的旅游竞争力,并采用锡尔I(O)系数方法对东部沿海三大旅游圈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文艳等(2012)通过旅游业绩、旅游潜力和旅游支持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利用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TOPSIS评价方法测度我国西部各省区的旅游竞争力;Xia Yang(2014)建立了基于双钻石模型和6个影响因素的我国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6个因素包括资源要素、需求条件、配套产业、旅游产业、政府职能和产业创新能力;Lin Shaojiang等(2015)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定义出发,探讨了旅游竞争力评价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以上研究成果为旅游竞争力能力评价与发展战略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对沿海省份的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较少,目前的旅游产业评价体系同类指标选取过多,部分指标的影响作用不明显,且缺少动态性指标,对竞争力的动态变化所表明的发展趋势却未加以充分挖掘。同时,在评价模型原始数据的预处理过程中,有些文献研究未对逆向指标和适度指标进行处理。结合TOPSIS法与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的优缺点,本文拟从旅游资源条件、旅游发展水平和环境保障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采用灰色关联度和信息熵确权的综合赋权方法,同时利用各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的距离及反映形状上差异的灰色关联度,来构造相对贴进度改进的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

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旅游产业竞争力内涵

深刻理解旅游产业的内涵是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培养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只有准确把握其定义与内涵,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目前有关研究成果显示,关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与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界定,本文在结合上述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产业竞争力定义与内涵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归纳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定义及内涵。本文将旅游产业竞争力定义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旅游产业利用其所具有的包括旅游产品与基础设施、自然与人文环境、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自身素质,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综合水平的相互作用下,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它区域范围的旅游产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在旅游市场上获得经济、环境、生态等方面利益和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以区域范围内的旅游企业及产品为载体,结合当地的旅游发展水平及潜力,在旅游市场上展现出来的某一时间段的综合竞争力,旅游竞争力是动态发展变化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基础层面:

一是旅游资源条件。旅游资源条件是影响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不仅包括旅游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景观、人造景观等景观资源,还包括旅游人力资源。旅游景观资源是人们旅游活动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禀赋条件之间的差异性、相对优劣性是对人们旅游活动产生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旅行者的去向与人流量。旅游人力资源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旅游部门的管理、旅游发展的研究、旅行社、景区管理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旅游方面的优秀人才对于科学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避免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优秀的旅游技术人才能够依托旅游资源,设计具有创新性的、在旅游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项目。

二是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属于旅游综合竞争力的支撑性因素。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娱乐、游览观光等设施,影响着旅游市场规模和旅游的发展前景,其完善程度反映了提供旅游服务的基本能力;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便利性影响人们对旅游活动的决策;旅游企业作为连接旅行者和旅游目的地的媒介,为旅游市场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是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决定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旅游产业过去和现在旅游市场占有情况及发展前景,其中旅游人次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旅游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旅游收入直接反映了旅游市场的规模,而旅游设施反映了供给方面的容纳能力。

三是旅游环境保障能力。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是影响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环境支撑能力反映了旅游产业与其所处发展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二者协调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其竞争力的强弱。旅游环境不单指自然环境,是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及外部的政治、文化环境、社会经济水平、发展政策支撑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系统,是旅游产业发展可依托外部条件的总和。显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对旅游企业开发旅游项目的资本投入量,也影响旅游配套产业的发展,同时经济水平决定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状况,从而决定人们对休闲生活品质与旅游活动的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更容易吸引追求舒适和惬意感受的旅行者;社会稳定程度、文化及风俗习惯直接影响着人们外出旅行目的地的选择;对政府支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对旅游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对于促进旅游品牌建设、公益设施建设及旅游文化活动开展继而推动旅游企业、行业的发展,提升其综合竞争实力有重要明显作用。

(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是竞争力评价的关键环节之一,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根据旅游产业竞争力内涵,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四点原则:

科学性。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需充分反映旅游竞争力的子系统的各个侧面,科学全面理解其内涵,把握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全面、客观、清楚地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选取代表性较强的典型指标,同时要确保选取的指标概念清晰。

系統性。旅游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主要受社会、政策、经济、文化与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各因素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有明确的层次性,较客观地全面反映沿海旅游系统发展的状况和特性。

全面性。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有机整体,需要全面反映系统的各个指标层,指标的选取并非越多越好,应选取具有突出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指标,避免选择意义相近、相关性较大的指标,确保指标体系简洁易用。

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标体系构建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在设计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要考虑指标的量化与数据支持的可操作性。为确保数据客观性与规范性,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年鉴、公报、官网等现有统计系统发布的权威性统计数据,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同时,评价指标因素要与现行的统计口径和范围相一致,选取的指标数值可以直接获得或者通过计算、修正等数学方法间接得到。

(三)旅游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旅游产业竞争力本质内涵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参考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从三个方面评价旅游竞争力。在指标体系构建中,由于一些重要指标如发展政策中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入等指标的数据资料较难获取,因而用其它指标代替,此外认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与污染治理投入、固体和空气污染等情况具有强关联性,在类似情况下,细分准则层下的指标选取为代表性的少量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贴近度改进的TOPSIS评价模型构建

(一)评价模型

考虑到原有TOPSIS法的相对贴近度仅从距离上判断与正负理想解的近似度,而灰色关联度正是从形状上反映了序列间的相似程度,所以本文提出两种方法构造新的贴近度,为,按照原TOPSIS评价模型建模流程,给出基于综合赋权和相对贴近度改进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TOPSIS模型的步骤为:

步骤1:对于由m个评价指标,n个省份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问题,数据正向化处理后得到原始矩阵为A=(aij)n×m。

步骤2:将原始矩阵A=(aij)n×m进行规范化,得到规范化矩阵B=(bij) n×m。

步骤3:根据灰色关联度和信息熵赋权的计算方法得到权重向量(wk1,wk2,…,wkm)。

步骤4:基于上述综合赋权方法,计算得到综合权重(w1,w2,…,wm)。

步骤5:计算加权规范矩阵Bw=(wibij)n×m,确定正理想方案和负理想方案,取,则正理想方案为y+=(y+1,y+2,…,y+m),负理想方案为y-=(y-1,y-2,…,y-m)。

步骤6:计算各方案到正、负理想解的灰关联系数分别为r+ij=r(y+j,bij),r-ij=r(y-j,bij)。

步骤7:计算各方案与正、负理想解的灰色关联度;各方案到正、负理想解的欧氏距离分别为。

步骤8:计算各方案到理想解的相对贴近度。

步骤9:将贴进度Ci按照降序排列得到沿海省份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排名,Ci越大旅游产业竞争力越强。

(二)赋权方法

指标权重的确定对于综合评价的效果至关重要,目前通常采用的是基于多种赋权方法的综合赋权法,综合赋权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使决策方案权重与各个权重之间的各自偏差和最小化,以评价对象综合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综合集成赋权法,使决策方案的综合评价值尽可能分散的基于离差平方和的综合集成赋权法。本文采用权数基于灰色关联度和信息熵确权方法的综合评价值误差最小化,建立线性规划模型,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如下:

其中,m是指标个数,n是待评沿海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省份个数,l为赋权方法个数,wj是综合赋权法所需计算的第j个指标权重。

灰色关联权重方法。基于与正理想解的关联度越大越好,且与负理想解的关联度越小越好的原则,计算各方案的理想权重。

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按照上述权重方法得到基于灰色关联度赋权、信息熵赋权以及综合赋权法的影响旅游竞争力的各因素的权重如表2所示,同时计算出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环境三方面的权重分别为0.3925、0.3741、0.2334。

从上述结果和表2可以发现,旅游资源的权重最大为0.3925,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次之为0.3741,与前述竞争力内涵分析时一致,旅游资源是影响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因素;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次数、海岛个数、自然保护区面积、海洋自然保护区个数、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数等指标权重在0.05以上,是影响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入境过夜游客人均花费、第三产业占比、城市化水平等指标权重在0.02以下,沿海各省市在这些指标方面的差异性较小,对旅游综合竞争力影响也较小。

根据前述相对贴近度的计算方法,得到沿海11个省份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及旅游资源竞争力、旅游发展竞争力、旅游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的相对贴近度如表3所示。

从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三个准则层来看,在旅游资源竞争力方面,广东、浙江、辽宁优势明显,旅游自然资源和旅游人力资源都相当丰富;上海、天津等直辖市面积比其它省份较狭小,自然资源条件处于劣势;广西、海南等旅游自然资源虽然较为丰富,广西区位优势明显,是西南各省最便捷、最重要的出海通道,客源腹地广阔,是西南地区人们实现滨海旅行的便捷目的地;海南是全国唯一热带省份,集中了滨海沙滩,热带雨林、珍稀动植物、火山与溶洞、地热温泉、宜人气候、洁净空气、民族风情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同时拥有国际旅游岛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优势,但人才资源处于相对匮乏的阶段。在旅游产业发展竞争力方面,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处于发展前列,旅游基礎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尤其广东具有较高的产业发展水平;在旅游环境竞争力方面,广东、浙江、江苏、山东、辽宁等在社会、经济、文化、政策方面支撑力较强,广西、海南等地虽有政策和生态环境因素支持,但经济较为落后,旅游业发展后劲不足。

从旅游综合竞争力来看,广东旅游综合竞争力最强,旅游发展的水平远高于其它地区,属于第一梯队。广东是一个旅游大省、旅游强省,在区位、资源、创新等众多方面存在优势,广东毗邻港澳和外接东盟,内延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大平台,口岸众多,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旅客进出的重要通道和旅行目的地,同时构建了粤港澳、闽粤台、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形成了促进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广东拥有山地、深林、人文、湿地、海洋主题公园等众多类型的旅游资源,规模大、品味高。此外,广东创新培育了如主题公园、滨海、生态旅游业园区等旅游业发展特色和新业态。浙江、江苏、山东、辽宁等省综合竞争力较为接近,在资源、发展水平与发展环境方面均具有较高水平;其它省份受旅游资源劣势、旅游开发能力现状水平较低或经济社会环境较弱等因素影响,如广西、海南两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水平较低,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发展较为落后,在旅游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天津、上海需要建造人造景观弥补自然景观的劣势,发挥丰富的人文资源、迷人的城市景观、繁华的商业街市、欢乐的节庆活动和购物美食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海南、广西等地要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撑优势,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吸引资金开发旅游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其它旅游经济发达省份也要着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互联网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实现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目标。

结论

本文主要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沿海旅游产业的特点构建一个能够全面衡量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旅游资源条件、旅游发展水平和环境支撑能力等3个方面共26个指标来考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能力。结合TOPSIS法与灰色关联度评价理论思想,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和信息熵综合赋权法的评价模型,该权重基于各种赋权方法的综合评价值误差最小化,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该模型利用灰色关联度和各方案与正、负理想解距离构造了新的贴近度,不仅从距离上考察了沿海各省旅游产业与正、负理想解的接近程度,而且从几何形状上考察了各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的相似度,综合反映了沿海各省旅游产业与正、负理想解位置的距离和形状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旅游产业竞争力较强,浙江、山东、江苏等地旅游产业竞争力紧随其后,上海、天津作为直辖市在资源方面和旅游发展水平总量方面较低,但效益水平较高;海南、广西等省旅游自然资源丰富,但人才资源较为匮乏,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水平及经济环境较为落后。本文提出基于相对贴近度改进的新TOPSIS方法为此类评价问题的研究做出了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1.Dwyer L,Forsyth P,Rao P. Th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a comparison of 19 destinations [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

2.Melián-González A,García-Falcón J M.Competitive potential of tourism in destin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3)

3.丁蕾,吴小根,丁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经济地理,2006,26(3)

4.黄秀娟,黄福才.基于PCR的区域旅游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07,27(5)

5.王兆峰.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管理,2009(8)

6.温碧燕,张子澎.基于元分析的国内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J].旅游科学,2010,24(2)

7.黄燕琳.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3(5)

8.Gooroochurn N,Sugiyarto G.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 in the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J].Tourism Economics,2005,11(1)

9.Lin Chin-Tsai,Huang Ya-Ling.Tourism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 Asian Countries Sensitivity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2009,21(3)

10.汪德根,陈田.基于竞争力评价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差异—以中国东部沿海三大旅游圈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2)

11.文艳,郑向敏.中国西部省际旅游竞争力评价—基于熵权TOPSIS法[J].旅游论坛,2012,5(5)

12.Xia Yang.Research on Modeling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Double Diamond Model[J].Computer Modeling and New Technologies,2014,18(12C)

13.Lin Shaojiang.Chen Jiaying,and Cao Xingping.Research on tourism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Social Science,Arts,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2015

14.蘇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旅游学刊,2003,18(3)

15.赵蕾.东北三省旅游竞争力评价[J].学术交流,2012(12)

16.石培基,程华,樊妍芳.甘肃黄河风情旅游带竞争力评价[J].经济问题,2008(9)

17.龙江智.旅游竞争力评价范式:反思与启示[J].旅游科学,2010,24(2)

18.李创新,马耀峰,李君轶.基尼系数在旅游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及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8(1)

19.谢彦君,余志远,周广鹏.中国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辨析[J].旅游科学,2010,24(1)

猜你喜欢
TOPSIS法指标体系
浅谈公路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