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热潮对舞台戏剧生产的启示

2017-05-17 20:38秦贞贞
艺术评鉴 2017年4期
关键词:艺术管理

秦贞贞

摘要:IP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波及到舞台戏剧领域。但在躁乱的环境下,IP究竟能为舞台戏剧生产带来了什么?本文从舞台戏剧的内容生产、经典IP的再开掘、本土IP的合理开发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在泛IP与跨媒介叙事盛行的时代,舞台戏剧艺术管理者要理清艺术与市场的辩证关系,既不能过度追求IP的粉丝经济,也不能无视IP热潮,要善加利用,将IP化为生产力。

关键词:IP 舞台戏剧 艺术管理 本土题材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5-0161-03

近年来,在文化产业领域,尤其是影视娱乐领域,“IP”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新潮名词。大到影视公司总监,小到无名网络写手,动辄将IP挂在嘴边。何为IP?原为英文 Intellectual Property 的简称,意即“知识产权”——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换一句话说,IP原来指的就是原创版权。但在IP热潮最初流行的互联网语境中,IP更强调的是那一类原本在网络上拥有大量粉丝基础的艺术作品的版权,诸如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漫画等等。由于IP作品具有天然的市场优势,将其改编为影视戏剧游戏的成功率更高,所以一时间形成了争夺IP的热潮。

公开资料显示,2014 年,网络游戏、网络作品是电视剧题材的主要来源,共计 114 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12月31日晚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全国电影票房为440.69亿元,相比于2014年公布的296.39亿元,增长了48.7%,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①其中影片票房总额排名前十位的,国产IP电影占了四席,分别为《捉妖记》《煎饼侠》《夏洛特烦恼》《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四部电影均改编自有强大粉丝影响力的IP。随后,IP概念从被卖空的网络小说之后,过渡到了简单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与歌名,比如“栀子花开”,比如“同桌的你”。

这个热潮同样也波及到舞台戏剧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是2013年夏天的《盗墓笔记Ⅰ》,在全国巡演的77场,民营制作方锦辉公司也以第一部 3500万元票房、2014年第二部2000 万元票房挺进全国话剧机构五强。②《2015 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话剧市场整体票房收入22.96 亿元,观众总人数284.03万,均比2014年上升近20%,而2015 年正是IP舞台剧大热的一年,有人甚至称其为“IP元年”。在诸如《仙剑奇侠传》舞台剧版、《甄嬛传》舞台剧版、《鬼吹灯》舞台剧版的宣传轰炸下,长久被视为小众艺术的舞台戏剧似乎有借IP翻身之势。然而,任何资源都经不过“滥用”“过度开发”,我们有必要对舞台戏剧中的IP热进行“冷思考”,这才能将这股热潮化为推动舞台戏剧向前发展的热动力。

一、内容永远是王道——绝不仅仅是蹭热点

在经历了张艺谋《遍城尽带黄金甲》,陈凯歌《无极》,冯小刚《夜宴》等所谓视觉大片的洗礼之后,我们会知道,对于影视来讲,讲好故事是第一位的。同样地,对当前的国内舞台戏剧创作來说,剧本是第一位的。不管媒介发展到何种地步,文化产业的核心仍是内容的生产。所以,舞台戏剧管理者面对手上或许是历尽千辛万苦抢夺回来的IP作品时,绝不能就此沾沾自喜、高枕无忧。“资本的逐利使越来越多的原创作品成为市场的战利品,成为一种情绪化的宣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虚浮与苍白的自我自制盛行,呈现短暂的市场狂欢。”③IP只是舞台戏剧制作的开始,首先要重视的是剧本的改编与制作。要考量IP作品从原本承载媒介到舞台戏剧媒介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才能作出相应的改编。

早在200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上演了改编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年演了57场,场场爆满。从现在来看,这部戏应该算是对网络IP的最早一次改编。之后,2005年,上海推出的改编于《成都,今年请将我遗忘》的《今年请将我遗忘》;2010年,出现了引发“80后”集体怀旧的源于IP概念的《李雷与韩梅梅》等等,这些演出在当时都取得不错的票房。它们的共同点是对原著IP的认真解读与制作团队的用心良苦。当时的舞美制作水平绝对比不上2015年扎堆IP舞台剧中的任何一部,但是赢在制作方讲好一个故事的诚意。

注重内容的生产是成功的基础。这点不仅对将IP改编成舞台剧是关键,更有可能将自身打造成IP。在跨媒介叙事中,不是网络文学或影视对舞台剧单向产生影响,而是各种媒介互哺、流动、融合。2011年香港导演叶念琛执导了一部票房大热的电影《隐婚男女》,正是改编自李伯男话剧工作室原创的爱情三部曲之一;2015年国庆档上映的两月斩获14亿票房的影片《夏洛特烦恼》改编自开心麻花的同名舞台剧;到了2016年,则又有两部改编自同名话剧的电影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分别为《驴得水》与《你好,疯子》。戏剧IP反哺影视行业,二者取得双赢。可见,IP的价值不在于媒介本身,而在于其内容。谁能掌握对内容的精良把控,谁就能在IP热潮中脱颖而出。

二、泛IP时代下的经典IP开掘

从广义上说,任何具有粉丝基础的原创作品都可称为IP。中国作为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涌现了多少久经考验的经典作品。“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中的海量素材就一直是戏剧取之不尽的一个创作源泉。对于这些素材的运用,有的是直接将其编写成戏剧搬上舞台,有的则是借用其中广为人知的人物或部分故事桥段,来敷演成适合戏剧表演的作品。”④所以,对经典IP的再发现、再改编往往是当下被互联网覆盖下IP热潮所忽视的一点。

宽泛地说,中国传统戏曲文本都是源自耳熟能详的“IP”,这些剧目长久以来为百姓所喜爱、所传唱,也由此流传下来。可见经典IP的生命力。另一类经典文本诸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在昆曲的演绎下焕发了新活力。由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从2004年开始世界巡演,引起了全球轰动。即使当时IP的概念尚未流行,但是白先勇所做的就是如今IP改编的工作。这次改编取得了极大成功,不仅将中国的经典文本《牡丹亭》带入世界视野,更是将一个古老的中国剧种——昆曲带入了年轻人的视野,乃至盘活一个剧种。

开掘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由时间积淀而来的受众基础深厚、便于市场营销,更在于经典重现是各种文化交流碰撞的基点、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当全球各国、中国各地的戏剧团体都兴起了莎士比亚IP改编热潮时,我们可以在各种各样、不同样式的作品看出不同主体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解读,而其中不乏闪光之处。无独有偶,2016年又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中国各院团也兴起了重排《临川四梦》的热潮。借对经典IP的重新开掘,重读经典,引导思考,在当下喧嚣热闹的环境中尤为重要。这点,更应该成为舞台戏剧制作者的初心与责任。

当然,重新开掘,并不是原味再现,尤其要考虑经典文本在当时语境与当下语境之不同。如2014年北京人艺复排《雷雨》却造成频频笑场,与其指责如今观众的退化,倒不如反思制作方式有无顺应时代而改变。这不是迎合观众,而是恰当地为经典找到当下再解读的支点。

三、合理开发本土特色IP资源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看一方戏。每个地域各有特色的欣赏趣味,这也导致了创作题材上的偏好。比如老舍创作的《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等京味话剧,将北京人写得活灵活现,也让北京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而新世纪后成立的上海话剧中心体现的是“洋”味儿,面向都市白领观众,打造了一系列都市情感戏剧,将很多年轻观众带入剧场。这里所说的是戏剧风格的不同,其实在题材上的选擇也一样。近年来,各地院团重视起本土题材的创作,以当地文人古迹为创作中心,既达到了宣传的目的,又响应了时代要求。如甘肃省话剧院《天下第一桥》讲述的是500年历史的兰州镇远浮桥的故事;呼伦贝尔民族歌舞剧院《拓跋鲜卑》关注的是民族的历史;福建人民艺术剧院的《陈嘉庚》写的就是一代侨领陈嘉庚的一生。所谓IP,本质上就是承载某种文化资源,当本土题材、地域特色成为可创作的资源时,本土IP就被开发出来了。

但是本土IP的开发并非易事。“在本土题材剧目创作中,首先要面对的,是‘主题先行和‘命题作文问题……时效性、雷同化和适合性,是本土题材创作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⑤这些问题仍属于前文所述“内容”的问题。一旦抓好内容生产,本土IP带来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不容小觑的。作为舞台戏剧艺术管理者,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开掘出本土的可为的优质IP文化资源,积极鼓励、扶持本土创作者的创作,用文化创意为本土文化资源注入现代性,从而形成一个既有本土性又有普适性的大IP作品。

综上三点所述,IP热潮之于舞台戏剧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正如艺术与市场的辩证关系一样,IP带来的粉丝经济虽然使个别舞台剧在资本市场的引诱下丧失了原本精良的制作水准,但也应该看到大热IP也使越来越多原本没看过戏的年轻人走进了剧场,使其中一部分转换成为真正的舞台戏剧观众。我们更愿意相信,如果利用得当,IP这股潮流将是推进舞台戏剧涌现更多的原创精品的生产力。

注释:

①腾讯网:《你知道9.9元的电影票有何猫腻吗》,2016年1月19日,http://sh.qq.com/a/20160119/030727.htm,2017年4月9日。

②史学东:《IP戏剧,舞台的盗墓者》,《文学报》,2015年 7月30日,第7版。

③刘昂:《体验经典还是娱乐狂欢》,《青年记者》,2015年第12期,第98-99页。

④孙海翔:《聊聊西游这个IP》,《戏剧文学》,2016年第7期,第134-140页。

⑤孙海翔:《本土题材创作与当代戏剧》,《戏剧丛刊》,2013年第3期,第10-12页。

参考文献:

[1]张来民.作为商品的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英]伊丽莎白·希尔.凯瑟琳·奥沙利文.特里·奥沙利文.艺术市场创新[M].杜丽霞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3]高占祥.文化艺术管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田川流.艺术管理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艺术管理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艺术管理体会
艺术管理在艺术发展和传播中的作用
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艺术与具体做法研究
浅谈严肃音乐在当今社会的生存与推广
从日本的艺术管理看艺术管理的民众化
论艺术管理中的文化资源
周星 艺术管理学科三个层面问题思辨
高师音乐专业《艺术管理》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艺术学理论视角下艺术管理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论民间艺术的会展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