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自控力的思考

2017-05-19 08:22
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自控力反省学会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缺少自控力,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对此,虽然父母长辈或表扬,或批评,或置之不理……但是效果总不见好。我们不希望孩子遇到事情就变得暴躁,而是希望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也不希望父母放弃权威而讨好孩子,或放弃形象而与孩子对着干。其实,自控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提高的。笔者尝试着教会家长从控制自身的情绪、与孩子约定信号、适度隔离反省等方面,谈谈如何引导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双方都保持平和的心态。

话题的提出

生活中时常看到这些场景:四五岁的孩子会因为奶奶没有买来他爱吃的饼干,就对着奶奶大打出手;六七岁的孩子会因为妈妈不让他出去和好朋友玩,就对妈妈发火;八九岁的孩子会因为爸爸叫他写作业时多说了几句,就对爸爸说话粗暴无礼。其实,这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却往往变成了生气,甚至突然爆发怒吼。孩子情绪上出现过激反应,主要因为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人说:“孩子的成长没有回头路,哪怕你事业再成功,但是在教育孩子上失败了,那你就是个失败者。”这句话确有道理。孩子虽然不是大人的全部,但是,大人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希望他们能找到真正自我存在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终究会长大,要适应社会,适应家庭生活。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事情就变得暴躁,而是希望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说,教会孩子掌握一些控制自己情绪的技巧,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成人管理情绪,以作示范

如果成人只会用唠叨、批评和发火来应对孩子,那么他们可能会出现四种反应:试图反击;选择逃离;精神逃离;变得呆滞,被吓懵了。作为父母要清楚地意识到:在孩子面前放纵情绪是有代价的,会为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造成巨大障碍。要帮助孩子管理他們的情绪,其实很大程度在于管理我们自己的情绪。家长的言行举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榜样的作用。然而,有些家长本身脾气就比较火爆,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往往也会变得缺乏耐心、浮躁、脾气暴躁;而且,长期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会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如果父母之间总是因为一点小事而发牢骚,或因为孩子做错事就发脾气,大声呵责,那么孩子很可能会认为,争吵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只要不高兴就可以破口大骂。

孩子如何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呢?笔者认为:需要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愉悦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充分感受家长的关爱与温暖。因为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保证。如果家长真的难以控制在孩子面前争吵,也应该要在孩子面前和好,事后解释清楚爸妈争吵的原因。家长也应该要鼓励孩子将自己心里的感受说出来,以免憋在心里成为孩子的心理阴影。当然,如果孩子的行为使家长已经怒发冲冠时,若要继续保持冷静、镇定是非常困难的,感觉不发出来会把自己憋坏。这时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深呼吸,少吸气多呼气。当难以冷静的时候,呼吸应该是这样的节奏:吸气1-2-3,呼气3-2-1。这样做10次,心跳会变得更慢,情绪也会逐渐冷静。二是停顿,想一想,再回应。这样会更理智些。三是反问自己“问题在谁身上”。四是离开并冷静。如果觉得自己要被激怒了,可以走开一会儿,等双方都冷静了再来处理这个问题。总之,尽量不用发脾气的方式去让孩子与自己达成一致。在孩子快让自己怒火冲天的时候,我们要尽量变得冷静、理智,这样脑海里才会有应对孩子各种行为的方式方法。

释放口令信号,引导自控

当孩子不能控制他们的需要和冲动时,就得有局外人引导他们的行为。像灯塔所起的作用一样,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固定的信号,通过信号告诉孩子需要中止当前的行为。在与孩子约定时,要说出希望他怎么做,同时也告诉他如果不这样做,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比如可以这样约定:①我可以等你;②我已经等你很久了,你需要停止;③如果喊出来,你还没有停止,需要承担后果。在实际操作中,家长可以估计孩子中止当前状态,需要多长时间,然后再喊出口令;如果需要时间比较长,家长也可以自主调节,或者再数一次。

当我们在释放信号的时候,是在告诉孩子不要再继续自己的行为了。实际上,我们把选择机会给了孩子,训练他自行做出接下来的选择,告诉孩子“你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行为”,并给他留下思考的时间,让他的身心得到缓冲。当然,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在遇到令自己忍无可忍的“大问题”时才需要使用,至于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就不要用了,如此才会发挥出真正的效力。伴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会越来越强。如果我们还是靠吼的方式,让孩子按照大人的想法来做,孩子并不会因此学会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学不会怎样刹住自己的冲动想法,更不会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如果他们不能自我反省,也就学不会自控。因此,我们在传递信号时应当坚定,但不能用威胁的方式,因为信号并不是恐吓,它只是帮助孩子关注和审视自己,并更好地学会自控。

适当“隔离反省”,冷静处理

说起“隔离”,家长们往往认为就是把孩子关在小黑屋里,让他害怕,让他反省。其实不是。本文所指的“隔离反省”是一种打破紧张情境、防止冲突升级的方法。具体操作时,可以让孩子安静地坐着,大人在旁边也坐着,但是各自冷静;大人也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去干其他的事情,让孩子跟着大人去做。或者给他一个闹钟,定好时间,告诉他十分钟内就呆在位置上,直到闹钟响才可以做其他事情;同时告诉他如果违反规则,就将失去某件事的自由。

很多家长在表达的时候不够具体。比如:“我永远不给你买好吃的!”“你永远别想看电视!”请问,这些真能做到吗?因此,家长在表达的时候不要说得太满,应该说一些自己可以做到而且又能给孩子警醒的话。比如:“你回去冷静、反思十分钟,要不然这个礼拜就不能看电视。”虽然简单,但是能执行,而且必须执行。这种方法只是一种工具,如果孩子已经在慢慢改善了,就不要使用它了。

学会排泄情绪,用心倾听

这是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工具。当一个人倾听并且试图理解他们的感受或体验时,情绪引导就开始了。这能够帮助他人排遣负面情绪,增加正面情绪。每个人都会有生气、发牢骚的时候,都需要发泄的空间。孩子也是如此。当他发泄的时候,也希望有人陪伴,愿意听他发牢骚。这时候,家长就要“少说一点,多听一点”,设身处地;当家长真正倾听孩子的声音时,也许就会发现那些最珍贵的东西。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会因为学校临时取消运动会而垂头丧气,也会因为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而大发雷霆。他们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而出现情绪波动,但是这些问题在我们成人看来大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不需要去深究值不值得生气,而是需要倾听他的心声,和他一起苦恼,直到孩子恢复正常。在倾听时,要融入到孩子当前的状态,知道他需要什么,然后为他出谋划策,共同解决问题。鼓励孩子把负面情绪看是一个机会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我知道你对于刚刚的事情很生气,但是生气有用吗?如果你有其他的想法,还会出现这种情形吗?还可以怎么做呢?”给孩子一个线索,不仅可以引导他们整理好自己的情绪,而且还能让他们学会自主解决问题。

孩子是活在当下,但是父母却需要为未来的几周、几个月乃至几年做计划。家长需要有比孩子更长远的计划,而改变孩子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甚至几年。面对自己的孩子,家长需要坚持不懈、冷静对待,就算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改变的成效,也不应觉得受到打击而回到原来的坏习惯。孩子不会因为家长的限制或者规范而有恨,相反,很多年后他们会感激家长。这就是为人父母的使命——改变那些破坏性的互动模式,提升孩子的幸福感,维系家庭的健康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猜你喜欢
自控力反省学会
11招,提升自控力
读《做个有自控力的小孩》有感
常反省自己
考前焦虑?该反省一下
反省与克制
自控力自控力是有限的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