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有效方式研究

2017-05-20 07:52王静雅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8期
关键词:概论课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南方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摘要: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主渠道之一。然而,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的理论性较强,趣味性不足,教和学的效果不明显。本文试图以教材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效提高、教学升华为目的,将理论和趣味相嫁接,把课堂和课外相结合,使概论课变为学生爱学善用的新亮点,希冀对概论课程改革和同仁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概论课;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39-02

概论课程的开设,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它变为学生兴趣浓厚、学有所用的课程,成为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焦点。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系列调研和探索,希冀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所裨益。

一、学生心声与主体定位

开课初期,笔者让学生提出教学建议,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肯定教师的授课价值

课堂上,以教师授课为主,这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有其可取之处。它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是提高学生马列主义理论水平的主要途径。讲授法的关键是教师,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把课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对所讲内容了如指掌、胸有成竹。

(二)趣味嫁接理论课

在趣味教学方面,学生建议将视频、图片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图文并茂,易于接受。在教学内容方面,希望教师多讲一些历史典故、伟人的生平事迹,以便了解理论创立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同时,须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阐述和印证概论课中理论的正确性。在教师教学风格方面,希望教师讲课既流畅、精准,又幽默、风趣。例如,《南报网》报道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80后”概论课教师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深受学生欢迎。江南大学唐忠宝老师,讲课幽默、接地气,将一些新潮的网络段子应用于教学,讲课时还会蹦出几句英文。可见,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吸引学生积极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趣味嫁接理论课,最重要的是推陈出新,以课程特色和教师独特魅力吸引学生,启迪学生,教育学生。

(三)各抒己见,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学生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相互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他们也渴望教师参与、引导讨论,易于理解理论知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孔子提倡读书要善于思考。只有勤学善思,才能深刻领悟书中真谛。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学生希望偶尔走出教室,走入社会,通过实践检验真理。他们希望到博物馆、革命遗址参观考察,到历史现场直观感受,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也提出了“知行合一”。社会实践和读书对人的成长同样重要。课外实践可以丰富人的阅历,与书本知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对培养综合型人才十分必要。

二、教学设计与改革创新

通过前期调研,笔者根据学生对概论课的诉求和意愿,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课堂上,笔者不仅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彩视频、音频、微电影来辅助教学,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诠释理论,还设计了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表演活动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如新闻播报、青年大讲堂、特长展示等,使概论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闻播报的具体要求如下:强调“新”字,必须是一周内发生的重要新闻,包括时事讲解和点评,时间为15分钟左右。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关注时政,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概论课的实效性和社会性,便于理解课本相关理论知识。

特长展示,要求学生围绕概论教材内容进行编排、表演,或唱歌或跳舞或演小品,或说相声或拍摄10—15分钟的微电影,并在课堂上播放。这有利于将学生的特长融入概论课中,用各种新方式诠释理论知识,寓教于乐。

青年大讲堂,要求学生以青春、奋斗、梦想为主题进行演讲,讲中国梦或个人梦,讲攀登创新、催人奋进的人和事,让梦想走进现实,让学生勿忘初心,让奋斗成为青春的主旋律,为学生间的沟通搭建交流平台,共享同龄人的见闻和感受,展现中国青年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可自由选择上述三项活动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由学生代表进行点评。点评时,肯定表演中的闪光点,客观指出缺点和不足。之后,由小组长针对相关问题予以回应。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性评论。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动脑、动嘴和动手的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课堂教学创新固然重要,课外实践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此,笔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革命遺址、伟人故居,让学生设计与自身、学校、社会有关的调查问卷,走访当地群众,了解医疗、消费、教育、卫生等社会现状与存在问题。通过分析、讨论和研究,找到问题的症结,运用理论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予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理论知识真正成为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强大推动力。

三、成效评估与教学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学生如何看待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呢?结果表明,95%的学生肯定了这一教学模式。本文选录几段文字,作为回馈案例。

案例一:

我心中的概论课,应该就是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吧,这个我很喜欢。先讲一段理论,之后再放一段视频,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上课之前,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节目,播报最新时事新闻,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最近发生的国家大事,还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团队合作……表演结束后,由我们来发表对小组展示的看法,既锻炼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又使以后表演的同学认识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堂不断创新、亮点闪烁。总之,在教师的带领下,我们的概论课总是生机勃勃、焕发光彩。[1]

案例二:

在课前准备和表演中,我们献出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写台词,第一次上讲台,第一次做视频,第一次当代表……我们的准备过程真的很认真、很辛苦,很想让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可。尽管我们不喜欢那些挑剔的话语,但还是会努力接受,正视不足。[2]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我们的参与度,增强了自身在这堂课中的存在感,丰富了概论课知识。

上述两位学生对概论课的教学设计表示了肯定。相比刻板的教学方式,他们更乐于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通过这些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汲取理论课知识,还能提高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笔者认为,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源于“因材施教”。根据“90后”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可以让他们在沟通交流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其实,中国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其中的精华,如“学以致用”、“学思并重”、“因材施教”等教学经验。同时,还应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如美国的“教师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方法多采用问题讨论式和启发式”。[2]中国教育自古注重思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而美国教育则始终将实践性和服务性放在首位,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应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对教师而言,须适时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学而不厌,满载而归,充实自己,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吴金瑜.200万分钟教育对话[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89.

[2]范俊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2,(2):102-103.

收稿日期:2016-11-24

作者简介:王静雅(1985-),女,湖北襄阳人,博士,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概论课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学探讨
论高职概论课教学中的历史共通感培养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