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堂实录及评析

2017-05-30 10:48杨坤李海容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监生文段手指

杨坤 李海容

一、导入解题,在推想中走进课文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人教版五下《人物描写一组》,大家先看看这三篇文章的题目——《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推想一下,里面可能会有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生:我觉得第一篇应该会用到动作描写,因为是比赛摔跤,肯定会有一些动作。

生:第二篇我觉得应该会有一些很凄凉的描写,就是很伤感。

师:你谈到的是内容。

生:我觉得第二篇应该会出现语言描写,因为严监生临死前会有一些遗言什么的……

生:我觉得第三篇应该会有语言描写,因为作者说“初见”,肯定要打招呼的,所以应该有语言描写。

师:是啊!就像我们刚才一样,见面先打招呼,对吧?好!大家的推想有理有据、合情合理,我们今天要学的是第二篇——

生:(齐)《临死前的严

监生》。

师:推想一下,这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会写点儿什么?

生:写一个悲惨的故事。

生:我觉得应该是一个人将要死去的故事。

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会写严监生临死前对自己亲人的一些嘱咐。

师:很好,大家都抓住了一个关键词,哪个?

生:临死前。

师:临死前。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大家拿出一号信封,读一读文章的第一部分,看一看是不是和我们的推想吻合。有一点需要提醒:这是一篇古典小说,它的语言和文字跟我们现在的有点儿不一样,所以大家阅读时一定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

(生自由读课文)

二、分段读文,在推想中感受行文构思

1.阅读文段一,在疑问中推想行文思路

师:这段讲的什么内容?

生:我觉得这一段讲了严监生已经病得很重了,但是他还有一件事没有办完,然后就把手从被单里伸出来,伸出两个手指头。

师:大家看到的第一个部分,是不是写的临死前?

生:对。

师:说明你们的推想是正确的,要给自己点赞。(稍停)平时大家总是要回答老师很多问题,今天调整一下:你们今天提问,不回答问题。首先,除了下面的注释之外,有哪些词语你还不太明白?

生:晚间里挤了一屋的人,为什么叫“晚间”不叫“房间”?

生:“诸亲六眷”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他们解答一下?

生:我解决“晚间”的问题。古代财主都有很多房间,他们指定某一个房间专门干什么。晚间可能是用来睡觉的房间。

师:你的想象很丰富。你说晚间就是一个地方,是吧?其实在古典小说里,晚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晚上,是时间,不是地方。明白了吧?

生:“诸亲六眷”就是指他的那些亲戚。

师:对!亲戚。我要是说“诸位同学”,我说的是你?还是你?还是谁?

生:全部。

师:那“诸亲六眷”是什么?

生:全部的亲戚。

师:我们这样的学习就叫“互通有无”。现在我们再次默读文段一,想一想你的脑子里还有哪些内容上的问题。

(生再次默读文段一)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中秋以后医家不下药了?

生:我还想知道严监生他是怎么得的这个病。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严监生要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他要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师:这些问题我们先不回答,推想一下,作者在接下来的文段二里,最有可能解决哪个问题?最有可能围绕我们刚才提的哪个问题来写?

生:最有可能解决为什么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

师:看来你们不但是读者,还有点像作者。你说说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文段一里面作者说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但没有往下写,就是让大家猜一下后面讲的什么事。

师:非常好,承接前文,解决疑惑。文段二里是不是写的这个内容呢?我们的推想正不正确呢?现在请拿出文段二,自由阅读。

(生读)

2.阅读文段二,在信息中推想两根手指

师:文段二是不是围绕两根手指写的?大家果然有作者的思维。我们来读一读文段二。请女同学读诸亲六眷猜想的话,男同学读严监生的反应,我来旁白。

师:读到“听了这话,只是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我们脑海里又浮现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只能提一个问题,把你觉得最重要的、最想知道答案的那个问题提出来。

生:我想问他指着不动,指的是什么,下面一定有讲。

生:我想知道严监生的两根手指到底指的是什么。

师:这两根手指到底指的是什么?比如说杨老师要是饿了,一到面馆,我两根手指这样一伸,那肯定就是——

生:两碗面。

师:要是一个酒鬼,他这样一伸,他就要——

生:二两酒。

师:要是一个烟鬼他这样伸出两根手指——

生:要根烟。

师:这叫人之常情。一个临死的人,大家猜想他是想见两位亲人、交待两笔银子和想见两位舅爷,这合理吧?

生:合理。

师:但是他卻不停地摇头,那我们就奇怪了,他这两根手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师:咱们得先猜一猜,怎么猜?你们手上现在有四份材料——文段一、文段二、一则课文导读,还有一幅课文插图,我们根据这四份材料来推想一下,这两根手指可能是指什么?

(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我觉得后面应该是写严监生后来会怎么样,那两根手指代表什么意思,而且我从前面的课文导读里知道,课文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这句话让我知道了严监生应该是个读书人,因为监生是对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称号,而且作者吴敬梓是用讽刺的手法写严监生的。

师:你觉得是讽刺,那么这两根手指可能是指什么呢?

生:我觉得这两根手指应该指的是那两根灯火。

师:好,你们合起来就是一段完整的推想。

生:导读上写着“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从“很有钱”这个词我推想下面有可能说的是关于钱的事。

生:课文下面的解释说“监生”是读书人的一种称号,我推想他是不是还想再读两本书。

生:从文段一里我们看到他都已经病得非常严重了,都快要死了,我推想他可能是想要再多活两天,或者想再吃两片药。

师:好,那这两根手指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一大笔钱吗?是两片药吗?还是其他的呢?赶紧拿出文段三,马上读。

3.阅读文段三,在结局中推想人物形象

师:刚才这位同学边读边笑,你在笑什么?

生:我觉得严监生有点奇怪,他临死了为什么还要为家里的灯着急呢?他死了那灯就和他没什么关系了。

师:对啊,没关系了,但严监生却关心得很呢!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两根手指指的是什么了吧?

生:两茎灯草。

师:两茎灯草怎样?

生:两茎灯草费油。

师:现在,大家来说一下,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这位临死前的严监生,谁来?

生:我觉得严监生是一个爱钱不爱自己的人。

师:好,连自己都不爱,就只爱钱了。

生:我觉得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因为他爱钱爱到什么都不要了。

师:好,这是我们的第一次阅读,我们从他的两根手指,感受到他是一个很吝啬的人。

师:今天这种阅读方式和体验,其实就是我们平时阅读方式的一次放慢脚步。我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循着故事的情节,充满期待地去提问、去推想、去思考,那我们的阅读就可以像旅行一样,趣味无穷。把三段文字合起来,再一次完整地感受这个故事。

(生浏览全文)

三、比对读文,在推想中感受“拖延折腾”

1.拆解对比,关注“拖延折腾”中的构思精巧

师:你们发现没有,如果我们把文段二去掉,当严监生伸出两根手指的时候,直接让赵氏把谜底揭开,这个故事也比较完整,而且很省事儿,但是作者却在这个过程中安排了大侄子来猜,然后二侄子又来猜,猜到后来连奶妈都要来插话了,这太费事儿了。为什么作者要这么拖延折腾呢?

生:我觉得这样写就是要留点悬念让大家去猜想两根手指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这样写就是想突出他的亲人们都没猜出来,只有赵氏才猜得出来。

师:好,突出对比。

生:我认为文段二写出的严监生吝啬的特点不是很突出,只有天天和他在一起的赵氏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意思,那些侄子们都猜不出来。

生: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严监生是个吝啬鬼,因为只有最懂他的人才知道他真正想的是什么。

师:好,听出来了,首先大家觉得这样一写就有了悬念,有了对比,有了阅读的期待,就有兴趣去读。这就是作者在小说结构上构思精巧的地方。

師:也有同学说这样写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更加鲜明,那么他的形象是如何鲜明起来的呢?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文段二,静心默读,勾画出描写严监生反应的语句。从严监生的动作、神态中,推想出他可能在想什么。

(生默读勾画推想)

2.重点阅读,关注“拖延折腾”的描写传神

师:他在想什么呢?

生:请大家看第二段,“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还有“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再看最后一句,“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这些都是严监生的反应。他的亲戚们问了他很多件大事,但他都表示不对,先是很着急,最后到非常非常着急。大事都不是,那肯定指的是小事,更加突出了严监生的吝啬。

师:那他心里可能会怎样想?

生:开始“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时,他想说怎么还没有人猜出我的想法呢。“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时就是有点快支撑不住了,他可能想我的亲戚怎么还没猜出我伸出两根手指的意思呢,赶紧来人猜出我两根手指的意思啊。

生:严监生可能在想:如果大家再猜不到的话,灯草就要烧完了,怎么办呢,怎么办?

师:严监生是多么想把这些告诉大家,但是他已经一连三天不能说话了,他只能——

生:做动作。

师:做动作,用手指啊!所以他不能说,他只能——

生:(齐)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他心里也很着急,但是他说不出来,他只能——

生:(齐)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师:他多么想说我的两根灯草啊!我的钱啊!可是他说不出来啊,他只能——

生:(齐)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我们在阅读这种故事性文字的时候,要学会入情入境地讲述。《儒林外史》是章回体小说,它是由古时候评书艺人说话的底本发展而来,古时候这些都是被拿来给别人说的,所以我们不是朗诵,咱们要来讲述,就像这样,我来试一下,请个同学与我合作。

师:我要来给你讲述这个事情,我不读。我给你讲啊,这严监生啊,他把那两眼啊,睁的滴溜圆,把那头又狠狠摇了几摇,那手啊,是越发指得紧了。你也像这样,讲给大家听,好不好?

生:严监生把眼睛睁得很圆很圆,又把头狠狠摇了几摇,手越指得紧了。

师:好,这个就没有拖读了,比较像讲述了。我们把刚才这种感觉带到这句话里,说给大家听。

生:他把眼睛睁得滴溜圆,又把头狠狠摇了几摇,手指越发指得紧了。

师:把动作和眼神加上。

生:他把眼睛睁得滴溜圆,又把头狠狠摇了几摇,手越发指得紧了。

师:加上动作和表情,同桌讲给对方听。

(生练习)

师:以后读这类有故事性文字的时候,要学会入情入境地讲述,而不是朗诵。刚才看到的、读到的是严监生的什么呀?动作!但是体会到的却是什么?

生:心理。

师:对,他的心理。严监生的心理作者写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写,但是他的心理你能体会到吗?

生:能。

师:对呀,从这些动作、神态可以体会到他的心理,这就是作者在语言上运用的传神之处。

师:你看,这文段二重要吧!文段二里这番拖延折腾,不但有精巧的构思,还有传神的描写。《齐省堂增订儒林外史》中有这样的评语——(出示)

生:(读)越要紧时,偏慢慢细写,是行文一定不移之法。

3.关注“拖延折腾”的“三”

师:所以这两根手指的含义作者没有一下子揭示出来,而要如此这般的拖延折腾,当我们的期待到达顶点的时候,突然一落千丈,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两根手指也就被折腾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经典,这一个简单的细节就变得不简单了。拖延折腾那么好,那咱们使劲儿拖吧!拖它三七二十一次,九九八十一次,好不好?

生:不好。如果拖得太长读者就没耐心读了。

生:拖得太久读者就没有耐心了,也没有刚开始的那种悬念了。

师:非常好。中国古典文学中,非常善于运用拖延折腾这种技法,但是一般以三次为宜,比如说刘备去见诸葛亮的时候要——

生:三顾茅庐。

师:孙悟空遇到白骨精,那是——

生:三打白骨精。

师:对,到了火焰山要借芭蕉扇,那叫——

生:三借芭蕉扇。

师:拖延折腾虽好,可不能贪多哦。

四、拓展延伸,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吝啬的严监生,从古到今有很多人研究过严监生,有人说严监生是可笑的,也有人说他是可怜的,还有人说严监生是痛苦的,但也有人说严监生是幸福的,那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君细品《儒林外史》,读读这本书的名字——

生:《儒林外史》。

师:好,下课!

【评析】

如何让核心素养的内涵在课堂里落地生根呢?这需要广大一线教师扎扎实实地探索、实践。杨坤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就是在努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新思考、新实践。

阅读需要安静的时空。深度的思考一定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在嘈杂喧闹的情景下,很难有独立的真正的思考。默读由于不出声,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环境的安静,更利于集中思考、理解所读的内容,而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课堂上,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学会做一位安静的淑女或是缄默的绅士,安静地陪伴学生阅读。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朗读是主要方式,而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学生默读思考的时间一定要给足。在《临死前的严监生》的课堂上,我们看到有大量的学生读书的时间,一共有五次明确的集中读书的环节,其中两次是小声自读,三次是静心默读。特别是在对文段二的二次阅读时,教师明确提出:“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文段二,静心默读,勾画出描写严监生反应的语句。从严监生的动作、神态中,推想出他可能在想什么。”此时,几千人的体育馆里,会场前方的课堂没有执教老师说话的声音,没有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教师安静地行走在课堂上,默默地注视着阅读的学生。静静的课堂,静静地阅读、思考、批注,但学生的思维却在高速地运转。在全国性的小语教学观摩现场,教师让学生三番四次地安静阅读,这是需要勇气的。

阅讀需要策略和方法。在阅读课堂上,教师除了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要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和方法。本堂课上,教师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课文分为了三个文段逐一出示,巧妙地将推想的阅读策略贯穿始终,不仅讲策略,还讲了如何运用策略。课堂上一共有三次推想,吊足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次推想在引入课题之后:“推想一下,这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引出对文段一的学习。第二次推想在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若干疑问之后,教师没有马上解疑,而是进一步推进:“推想一下,作者在接下来的文段二里,最有可能解决哪个问题?最有可能围绕我们刚才提的哪个问题来写?”第三次推想的设计最令人赞赏,在学生学完文段二后,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猜猜严监生的两根手指到底是什么意思,而是做了这样的引导:“咱们得先猜一猜,怎么猜?你们手上现在有四份材料——文段一、文段二、一则课文导读,还有一幅课文插图,我们根据这四份材料来推想一下,这两根手指可能是指什么?”推想不是胡思乱想,经过整合多方信息,缜密思考之后,推想出来的内容更贴近事实的本来样子,从而让阅读推想具有思维含量,这才是真正的阅读策略运用。这样的教学,授的是“渔”,正如教师总结的那样:“我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循着故事的情节,充满期待地去提问、去推想、去思考,那我们的阅读就可以像旅行一样,趣味无穷。”

阅读需要关照学生的需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解决的应该是学生的问题。杨坤老师在课堂上智慧地退让,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平时大家总是要回答老师很多问题,我们今天调整一下:你们今天提问,不回答问题。”“谁能帮他们解答一下?”“我们现在再次默读文段一,想一想你的脑子里还有哪些内容上的问题。”这些提问环节的设置不是为了走个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给足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我们在课堂上看见了“学习”——看见了学生的“真问题”,看见了学生的“真探究”,看见了学生的“真分享”,更看见了学生在这节课里的“真成长”。

阅读需要把握文体的特点。不同的文体教学方法应该不同。《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教师对文体的处理极为恰当和到位。课上,杨老师带领学生经历了阅读的期待,通过不断的推想和印证,感受作者构思的精巧,充分去感受和体会小说的情节

设置。

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也十分注意对文体的把握。在学生按照平日的朗读习惯读课文之后,教师提醒学生:“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我们在阅读这种故事性文字的时候,要学会入情入境地讲述……”并顺带把“章回体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渗透给学生。然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从朗读中去感受语言的精妙和人物内心的复杂变化。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文体十分丰富,诗歌应该有诗歌的朗读方法,散文应该有散文的朗读形式,2011年版课标特别强调“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摈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意即如此。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堂课设计很巧妙,充分运用了阅读推想的策略,有理念、有高度、有深度。课堂行进真实、有趣,既有词句的落实,也有篇章结构的理解,还有思维的飞扬,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

(作者单位:四川德阳市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四川成都市锦西外国语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监生文段手指
手指背侧复合组织块离断再植
手指操
《说文段注》之“同意”及其理论意义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单一·连贯·完整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
笔穿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