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经济带社会民生事业发展问题研究

2017-05-30 10:48李宜强韦佳慧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7年5期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

李宜强 韦佳慧

【摘 要】认真梳理西江经济带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加明晰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思路与奋斗目标,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实现西江经济带的跨越式发展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的西江经济带涵盖南宁市、柳州市等7个市,所涉及的社会民生事业包括公共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

【关键词】西江经济带;社会民生事业;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5-0011-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这意味着社会民生事业建设已被正式、纲领性地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当前,认真梳理西江经济带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加明晰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思路与奋斗目标,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实现西江经济带的跨越式发展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所研究的西江经济带涵盖南宁市、柳州市等7个市,所涉及的社会民生事业包括公共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

1 推进西江经济带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支持社会事业建设、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政策机遇,结合西江经济带实际情况,进一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能力,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不仅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而且应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此外,还需要医药卫生体制、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健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2 西江经济带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现状

2.1 公共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西江经济带是广西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教育适龄人口多。2012年,西江经济带7市各级各类学校占全区学校总数的56%;现有在校学生占全区在校学生总数的55%;现有专任教师占全区教师总数的55%。该区域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大,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不足,且教育区域间发展不均衡。

2.2 社会保障与就业发展情况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一是社会保障覆盖人群迅速扩大。截至2012年年底,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 111万人、563万人、120万人、155万人、128万人。5项指标的参保人数占全区参保人数的比例为49%~56%。二是社会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2013年,城镇企业参保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年人均增幅超过13%,高于全区平均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2010年的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2012年的75元。三是社保基金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督逐步由行政监督向集行政监督、专门监督和社会监督于一体的机制转变,逐步实现了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和实时监督的转变,确保了基金运行的安全。

其次,社会救助救济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养老服务设施基本普及。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发展,全区已经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等设施364个,西江经济带约占80%。二是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制度不断完善。

最后,就业局势保持稳定。一是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2012年,西江经济带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6.24万人,占全区总数的49.8%,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148.06万人次,占全区总数的54%。二是初步形成了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工作机制。通过实施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资金补贴等多种政策,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2012年,南宁、柳州市被国家认定为全国创业型城市。三是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组织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就业服务向乡镇(街道)、社区延伸,就业信息网络基本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实时联网。

2.3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首先,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由于国家调查统计机制的原因,当前无法获得西江经济带的人均期望寿命数据。据统计,西江经济带7市的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37.25/10万下降至2010年的19.20/10万,婴儿死亡率从14.87‰下降到7.65‰,总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3年6月底,这2个指标分别下降至18.25/10万和5.83‰。

其次,卫生資源总量逐步增加。2012年年底,西江经济带医疗卫生机构达18 371家,占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53.8%;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为3.4张,比全区高出0.18张,但低于西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数;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4.43人,比全区高出0.3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为1.54人,低于全区1.79人的平均水平;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1.74人,高于全区1.63人的平均水平。

最后,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得到加强。2012年,新发现艾滋病感染者人数得到有效控制,比2011年下降11.9%。结核病和乙型肝炎等重大疾病防治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要求。其中,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达到了92%,超过了国家85%的要求,7岁及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2006年的2.29%下降到2012年的0.62%,提前达到卫生部1%以下的目标要求,处于全国前列。

2.4 社会民生事业公共财政保障基本情况

首先,财政收支平稳增长。2012年,西江经济带7市财政收入合计1 049.90亿元,占全区的58%,增长16.4%。从财政支出情况看,7市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从“十一五”期末的898.24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1 348.79亿元,年均增长22.5%,高于全区年均增幅,为其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撑。

其次,财政收支结构不断优化。从财政收入结构看,西江经济带7市的税收收入从“十一五”期末的641.01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853.79亿元,年均增长15.4%。从财政支出结构看,西江经济带7市不断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从“十一五”期末的649.54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995.89亿元,2年内增长了53.3%,有效地提高了西江经济带居民幸福指数。

最后,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2011—2012年,自治区财政对西江经济带的转移支付总额为1321.65亿元,并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结构由“十一五”期末的45.6∶54.4调整到2012年的51∶49,切实提高了西江经济带7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促进了财力与事权的进一步匹配,增强了市、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能力。

3 西江经济带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以来,西江经济带7市在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均衡、供给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予以解决。

首先,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水平偏低、发展不均衡。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人均投入水平偏低。西江经济带7市中除南宁和柳州经济基础较好外,其余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为落后,可用于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比较有限,大多数社会民生事业的人均投入水平低于全区及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区域不平衡。由于受区位环境、资源禀赋和财源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西江经济带区域间的财政经济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较大,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三是城乡不平衡。现阶段,各项社会民生事业城乡间保障标准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其规模和质量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体日益增长的需求。四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西江经济带各市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文化事业发展及扶贫等领域的投入相对较多,而在其他社会事业发展领域的投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就同一项社会事业发展而言,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趋向。

其次,社会民生事业供给机制不完善。一是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后,财权不断上收,基层政府在保障运转之外可用的财力十分有限。二是民生事业供给方式单一。当前,西江经济带的各项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对财政资金投入的依赖度很高,财政资金对其他资金的引导作用还十分有限。三是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2012年,西江经济带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远低于西部地区和全国平均值;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含助理)数均低于全区、西部地区和全国平均值,短期现象严重。同时,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导致资源不足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存。

再次,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保障能力不足。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偏低。2012年,西江经济带人均GDP仅为全国人均GDP的78.5%,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人均GDP为全国民族地区的87.6%。二是各项人均财政指标落后。收入方面:2012年,西江经济带7市的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2001元,为全区平均水平(2 168元)的92.3%;支出方面:西江经济带7市的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4 719元,为全区平均水平(5 514元)的85.6%。

最后,社会民生事业管理人才不足。一是专业人才数量短缺。例如,在公共安全事业发展方面,西江经济带7市共有73个市县级司法局,在押罪犯4.1万多人,在册劳教、戒毒(康复)人员4 100多人,工作任务繁重艰巨,而管理人员编制严重不足,与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艰巨任务不相适应。二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从西江经济带的发展实践来看,社会民生领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例如,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和认证审评专业技术队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涉外专业人才不足,药学技术人员严重匮乏,执业药师配备比例仅为0.09人/1 000人,大大低于0.13人/1 000人的全国平均水平。难以适应行政执法监管的需要。

4 推进西江经济带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4.1 进一步夯实社会民生事业的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是发展社会民生事业的基础,民生的改善,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来解决。根据西江经济带的特点,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在以下方面:一是着力发展九大产业集群。要重点培育发展有色金属、高新技术、建材等优势产业,以品牌引领集群,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形成集群优势。着重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逐渐由输出低价值矿产品与原材料产品转化为对各类资源的加工利用,加快实现原材料输出型向加工增值型工业开发模式转换。二是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广西西江经济带的产业空间布局要遵循产业集聚、产业关联、设施共享、资源与效能并重的原则,以桂东、桂西、桂南、桂中五大经济区划为基础,依托南宁、柳州等中心城市带动和辐射,结合各市现有产业基础,努力构建功能齐全、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区域协调的“一区一带”产业体系。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要加快适应发展通道经济的需要,进一步整合运输资源,以中心城市、交通枢纽、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重要口岸、大型企业为重点,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发展集装箱运输,建立健全物流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4.2 推动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机制创新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和信息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这使得社会的结构急剧分化,公民社会全面兴起。于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二元关系得以重塑,政府已不再是推动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唯一主体,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出现社会化的趋势,一种由政府公共组织主导、市场主体、非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态势已经显现。不仅需要发挥政府公共组织的主导作用,而且还需要完善市场参与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民生事业的建设发展。

4.3 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实践证明,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推进西江经济带建设,或争取西江经济带尽快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就必须重视增强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不仅需要紧扣“发展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需推动“和谐财政”,健全公共预算体系。强化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體系的统筹和衔接,加强预算的宏观管理,强化“绩效财政”,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实现“透明财政”,稳妥推进预算信息公开。

4.4 着力提升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均衡化水平

中共中央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作为改善民生的明确目标。结合中央精神与西江经济带的实际,可以将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均衡化的提升分为五大方面内容:财政、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文化建设。具体做法如下:一是突出“民生财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实施教育扶持政策,实行公共教育资源、重大教育工程和项目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政策。三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政策。四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五是实施文化惠民政策。

4.5 完善社会民生事业管理体制

推进民生事业发展一体化进程并提升其均衡化水平,管理体制是主要抓手。经济带内的“七市”应该进一步加强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使西江经济带成为全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一体化与均衡化的试验区。不仅需要在自治区的组织层面进行创新,建立西江流域管理委员会,而且还需要加强区域行政法规协调。此外,还应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民生事业管理体制。

参 考 文 献

[1]李宜强.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公私合营供给探索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1).

[2]李宜强.珠江—西江经济带可持续联动发展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12).

[3]李宜强.行政分权视角下的省域内经济不平衡发展——以广西为例[J].财会月刊,2014(4).

[4]张家寿.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选择[J].桂海论丛,

2009(2).

[责任编辑:邓进利]

猜你喜欢
跨越式发展
制约南通理工学院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粤北山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对策研究
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措施研究
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路径研究
《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对战后美国职业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