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应用研究

2017-05-30 09:13范仕军余岳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7年5期
关键词:安全文化施工项目安全生产

范仕军 余岳

【摘 要】施工项目安全生产应引入激励机制来引导个体安全行为,从而预防安全生产事故。文章分析施工项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安全生产参与人员的组织行为规律,从实际施工项目案例得到实证,认为引入激励机制可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的组织目标。

【关键词】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安全文化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5-0215-03

0 引言

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场意外的安全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持续数年,因此防范安全事故十分重要。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有3个前提条件:一是人有不安全行为;二是物处于不安全状态;三是环境存在不安全因素。

1 建筑工程施工項目安全生产普遍性问题

有些项目的安全生产存在普遍性问题。这些普遍性问题的本质,就是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内在原因。

1.1 安全生产的一般运行方式

安全生产可能涉及多个主体,比如建设、施工、监理、勘察设计等单位,这些单位承担的责任和对安全生产的影响都是不同的。不过,“监理单位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效果远低于现行法规和预期,而建设单位对施工安全的影响能力却是巨大的”。建筑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方式是“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企业负责”是根本,也是责任主体。施工项目作为基本生产单元,其安全生产就是要明确责任,完善管理,确保投入,制定措施,开展培训,进行检查落实整改。

1.2 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的主要特点

(1)工程项目任务复杂性。一个施工项目往往包括多个单位工程,一个单位工程也包括不同的专业分项工程。不同的施工阶段,任务性质也不同。高峰期多项施工工序交叉作业、立体作业。

(2)劳动密集型。建筑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建筑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该行业操作层的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不高,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3)工作流动性。建筑工程项目地址固定,施工作业队必须进行流动施工,工作环境多变可变因素较多。不同的施工阶段所要求的分包队伍不同,项目内部施工作业人员流动频繁。

1.3 现行安全生产的主要问题

(1)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部分项目在尚未办理施工许可、安全生产等相关手续情况下就擅自开工。建设单位随意压缩工期,不及时支付安全文明措施费用,致使施工企业丧失安全施工的自主权和控制权。

(2)安全管理和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职业水平普遍不高。安全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现场经验普遍不足。农民工更是专业技术知识缺乏,安全意识低下。

(3)安全生产激励机制缺失。项目安全总监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容易出成绩,薪酬也比做技术经济工作的人稍低,企业往往忽视对他们的激励。

(4)安全事故高额赔偿有反作用。一般情况,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死亡赔偿金高达数十上百万元。面对高额伤亡赔偿金,一些人罔顾安全隐患,以为有了高额赔偿的保障,就有了安全。于是出现不系安全带、不正确配戴安全帽等危险行为。

1.4 项目安全生产的参与人员及其安全生产职责

项目经理负责项目全面工作,也是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项目技术负责人是安全生产技术负责人,负责施工技术和安全技术工作,组织安全技术交底。总工长是项目现场安全管理的主要执行者,监督施工队伍作业时安全措施的执行。专职安全员是项目安全管理的直接责任人,负责监督安全管理方案和安全交底的落实工作。施工员负责安全技术交底的落实,负责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班组长是操作工人队伍的负责人,要日常组织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塑造良好的安全作业团队。

1.5 安全生产事故的频度及危害

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频度很高。比如广西,2016年全区房屋和市政工程共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18起,死亡20人。从事故直接原因来看,因工人违章作业致死8人,占40%;因作业面防护不严致死5人,占25%;因安全设施有缺陷致死4人,占20%;因生产操作环境不良致死3人,占15%。从事故的间接原因来看,主要是主体责任没有得到切实落实,安全技术措施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操作人员安全生产意识不强。事故的危害极其深刻,一个项目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要被政府主管部门要求停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声誉影响。

2 激励机制在施工项目安全生产中的运行原理

安全生产的成效与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系密切。激励机制是决定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内在因素。所谓激励,是指施工项目部作为激励主体,通过适当的外部奖酬和工作条件,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及归化安全生产参与人员的行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及其成员目标的系统性管理活动。

引入激励机制,就要分析安全生产参与人员的需要和工作特点。激励的出发点就是满足他们的需要,引导他们完成组织目标。激励措施应该奖励与惩罚并举。激励活动应该贯穿组织活动的全过程。激励的有效性取决于良好的信息沟通。激励的最好效果是组织与个人实现共赢。激励约束机制的长期坚持会形成稳定的安全文化,进而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愿景、安全使命及安全目标。

2.1 安全生产参与人员的组织行为分析

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生产参与人员包括2类:第一类是施工操作人员,主要构成是农民工;第二类是技术管理人员。从以前发生的事故来看,第一类人员工作的危险度要高于第二类人员,他们往往置身于一种充满安全隐患的环境之中。

第一类人员是施工项目实施的直接主体,人数较多,流动性较大,安全意识不强,受雇于劳务公司。第二类人员属于基层的管理人员,人数相对较少,工作相对稳定,安全意识强于第一类人员,受雇于项目承包单位。安全生产参与人员组织行为分析见表1。

施工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组织行为表现是不一样的,他们的需要也是有区别的。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施工操作人员的需要以满足生理与安全为主,做完工作拿到工资是他们最主要的诉求,确保人身安全和职业安全是他们最起码的需要。管理人员的需要以社交与被尊重为主,职业成长和被认可是他们的诉求。

2.2 激励机制的运行原理

项目经理部是一个临时性组织,负责组织项目的施工。项目经理部是激励的主体,所有参与项目施工的人员都是被激励的对象。组织目标、激励措施、沟通渠道、考核检查、激励执行等都是项目部制定和实施。项目部需要通过激励来对所有被激励对象进行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安全生產激励机制运行原理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选择激励措施时,需要考虑个人需要、价值观念等因素,组织目标、奖罚措施等也会影响组织成员。互动和沟通会影响激励的效果,交流和反馈有利于改进激励效果。

2.3 激励在安全生产中实施的一般原则

(1)组织目标要与安全生产人员的需要相统一。施工项目的目标包括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等。安全目标是前提,就是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作为直接操作者的工人,他们的需要就是能够按时足额领取薪酬,生活环境能得到改善。

(2)激励措施具有引导作用。激励措施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激励措施本身,还取决于被激励者对激励措施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要求激励措施清晰可辨,认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

(3)激励措施包含的价值应该合理。奖励措施的价值要符合被激励者的期望,惩罚性措施的价值也应该对被激励者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需要总承包单位与劳务公司进行协调,劳务费用的支付必须与安全生产目标相联系。

(4)激励措施内容和指向必须明确。包含3层意思:激励措施内容要明确,激励措施应向所有被激励对象公开,激励措施要直观。

(5)正激励要与负激励结合使用。对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给予及时恰当的负激励是十分必要的。负激励具有惩戒、警示作用,有利于个体行为回归正常轨道。负激励包括警告、纪律处分、经济处罚、降级、淘汰等。

3 案例分析

3.1 LF项目的基本情况

LF项目位于南宁市凤岭北,属于框支剪力墙结构,采用桩基加筏形基础地下2层,地上45层,建筑面积为13万m2,合同工期为650 d。

3.2 LF项目的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措施

(1)实行安全生产早班会制度。项目每天早上召开早班会,所有现场作业的人员都必须按时参加,由工长轮流主持。会议内容要强调作业环境的注意事项,检查防护用品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前晚酗酒、吵架的情况。

(2)明确专职安全员奖惩激励措施。提高待遇,设立项目专项安全管理补贴。授予他们相应的权利,比如越级上报权、现场整改权、工程任务单及支付人工费的审核权等。对安全员进行年终考核,考核结果与年终奖励和晋升挂钩。

(3)采用互保制度确保平安班组。互保制度,就是在班组工人相互配合作业时,由2人组队,安全相互保障,形成责任共同体。互保组队时,应充分考虑性格和体质的差异,尽量做到互补搭配。在施工作业中,互保双方都要为对方的安全健康进行监督。要相互提醒,若发现互保对象有不安全行为时,要及时提醒对方,直至对方应答。要相互监督,监督对方是否存在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

(4)实名制实时动态考勤。施工现场入口安装门禁道闸,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使用实名制IC卡刷卡进出。电脑自动记录进行出勤情况,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个班组的出勤情况。

4 结语

建筑施工项目一是独立的安全生产单元,杜绝事故是项目的一致的组织目标。而一般的施工项目都具有任务复杂、劳动密集、人员流动频繁等特点,给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没有激励约束机制,安全生产的组织目标是很难达成的。实践发现,施工操作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的需求和工作特点是有很大不同的,针对他们的激励措施也应该有所区别。项目实践表明,引入激励机制,有利于更好地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激励约束机制是安全文化的核心。

参 考 文 献

[1]周建元,方东平,房继寒.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主体行为关系模型分析与政策改进[J].土木工程学报,2014,47(9):132.

[2]王凌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安全文化建设结合实施模式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4):

164.

[3]罗晓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探索[J].工程管理,

2009,23(1):119-120.

[4]王雪敏.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分析及安全管理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10):207-208.

[责任编辑:高海明]

猜你喜欢
安全文化施工项目安全生产
浅谈电力基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评估研究
浅议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施工企业施工项目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