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发展新型养老产业模式的基础与条件

2017-05-30 09:24周萍
中国商论 2017年36期
关键词:养老产业老龄化模式

周萍

摘 要:苏州市是我国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如何将老龄化这一挑战转化为机遇,培育出新兴的养老产业,成为我们必须思考、面对和解决的日益迫切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以苏州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为基础,提出引入社会资本发展“舒心居家”与“开心社区”相统筹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并概其精要为政府主导产业化运营、居家与社区养老统筹。

关键词:老龄化 养老产业 苏州 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2(c)-153-02

苏州市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也是我国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老年人口高龄化成为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两个显著特征。当前苏州市老龄化社会的严峻挑战和养老问题成为我们必须思考、面对和解决的日益迫切的重大社会问题。

如何将养老问题这一挑战转化为机遇,培育出新兴的养老产业,在国外已经有一些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也在养老领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随着苏州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断提升,有关养老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也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业不仅关系着广大普通群众的福利,是民生事业;同时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从实践上看,苏州市在家庭居家养老以及社区范围内提供养老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从实践上看,苏州市在家庭居家养老以及社区范围内提供养老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苏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进一步形成苏州特色的养老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 苏州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养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是苏州在中国经济史上地位一直较高,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明末清初以来就确立其经济地位。现代经济中,其发展更是倍受瞩目。自2004年以来,苏州一直占据着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的位置,是仅次于上海的另一制造业中心,工业产值逐年猛增。2015年,在中国主要城市GDP排名中,苏州位列第七。入选全国经济最强十大城市,经济实力百强县前六中,苏州一地就占了四席。作为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苏州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地级市:2015年全市就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超过2.1万美元。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8.1%。

二是城乡发展日益均衡化。2015年末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就达到1610亿元,村均年穩定性收入776万元,均比上年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约为2:1,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据抽样调查显示,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8.2%,达到4.3万元。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达到2.57万元;而城镇常住居民虽然比农村常住居民增长的少些,但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8%,达到了5.04万元。此外,城镇居民人均4.47万元、农村居民收入人均2.18万元的收入中位数,也可以说明苏州城乡发展的均衡情况。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现象也可以说明苏州城乡均衡发展情况,那就是很多外地人发现,驱车从苏州城里到乡下转一圈,竟然分不清城市与乡村的明显的分界,而这在其他一些城乡发展没这么均衡的地级市,则是很明显的。苏州城市与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已然逐步实现一体化。

2 苏州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养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保基础

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社会基本制度体系。其中,养老、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保障人民不因遭受年老、疾病风险而丧失健康权利和再生产能力,是一项维护社会稳定、调节收入再分配的有效制度。

苏州作为中国最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域中心城市之一,苏州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这些年来一直兼顾社会统筹发展,着眼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有统计数据可以说明,苏州市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年末苏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就达到468.41万人,而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有609.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21.99万人,这三个指标人数均比上年有所增加。此外,统计数据还表明,年末企业养老保险享受人数138.99万人,年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8.18万人,其中领取基础养老金人数44.5万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79.4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98.3元,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则由每人每月700元调整至750元。

对70岁以上的高龄退休人员适当加发养老金。2016年苏州市继续对7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适当增发养老金。在参加普调基础上,对于2015年底前年满70周岁不足75周岁每人每月增发30元,对于年满75周岁不足80周岁每人每月增发40元,而对于年满80周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则每人每月增发50元;对于2015年底前年满70周岁不足75周岁、年满75周岁不足80周岁以及年满80周岁以上的退职及领取定期生活费人员,除了参加普调,每人每月分别增发20元、30元和40元。

苏州社会福利、救助保障措施已经日趋完善。2015年年末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已达到234个,其中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到64014张,另有613个日间照料中心,737个助餐点,18个助浴点。2015年年末全市就有3.6万人享受低保,全年发放低保金2.29亿元。全年社会救助支出21亿元。全市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6427套,为1247户困难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

总体而言,苏州的社区养老服务已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当前,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苏州市的养老模式与全国其他地区基本一致,仍然以居家养老为主。大量的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并没有和子女住在一起。同时,机构养老也占据着一定地位。

3 “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对苏州养老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率先提出了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可喜的是,其中第一步走和第二步走的目标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在欣喜之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种小康还只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的小康。此外,第三步走的目标:到 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我们还没有实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也是极为重视,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为全党、全国的重大历史任务,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在内。而实现“老有所养”是小康社会五位一体中社会文明的题中之意。苏州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一直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设计改革开放的思想源泉和伟大设想的验证之地。在现今的改革攻坚、转型,全民创新之际,苏州率先要完成“三步走”中的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步,理应在养老问题的解答上先试先行,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推行提供一些经验借鉴和示范表率。

总之,苏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较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使得国家发改委早年将苏州市列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苏州存在的问题,其他地区一般都可能面临着或即将面临,所以研究苏州地区的养老服务模式,对于其他地区养老服务的未来和开展都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目前,苏州对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扶持力度正在逐渐加强,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养老领域,加快推进养老业的发展。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古经济发达、人文气息浓厚,具备把继承中华民族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统筹起来的优越的基础条件。从现实角度来看,单纯的、分割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或者公寓养老都各有利弊,都不是理想的解决方案。我们要兼顾老年人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需求,要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不远离家人,不远离邻里,更多地与家人相伴,与邻里相伴,享受天伦之乐。

参考文献

[1] 施锦芳.人口少子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日本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 姜向群,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 丁桂花.浅议中国养老模式的現状及发展趋势[J].中外企业家, 2013(12).

[4] 萧尧.苏州园林式养老畅想记[J].现代苏州,2014(4).

[5] 杨然.对我国养老模式的深入思考[J].现代商业,2014(27).

[6] 苏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2014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苏州日报,2016-01-18.

[7] 名城新闻网.2015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news.2500sz.c.2016.

猜你喜欢
养老产业老龄化模式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中日两国养老产业政策的比较与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问题和路径
永续债券探析
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