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课程 体系研究

2017-05-30 09:30童光展谭新明
中国商论 2017年36期
关键词:专业群协同创新课程体系

童光展 谭新明

摘 要:本文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下,深入分析目前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群课程开发,系统阐述了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目标及主要途径。该课程体系着重于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 专业群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2(c)-167-03

1 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在职业院校综合类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占有90%以上。但在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上,当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离市场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结合时代需求特点,这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反思我们的人才培养到底该如何创新。怎样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对物流管理人才能力的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寻找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与高职、高专,教学就是生命线,人才培养就是关键。专业本设置的核心就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当前核心问题是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我国物流管理教育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合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在协同创新视角下,以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用型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和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形成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

系统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是指在专业群规划与设置的前提下,由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底层共享”课程、由专业核心课程组成的“中层分立”课程和由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组成的 的“高层互选”课程课程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如圖1所示。

3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主要途径

3.1 完善“校企融合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获取最新的人才需求和人才技能需求,并将工程研究中心研究的最新方案和技术汇总提炼,与实泰物流、中南物流、广汽顺捷、上海大众、恒广物流等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期内,利用校企联动,产学研究相融,创新“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双导师制”按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行业技术标准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深度对接物流行业技术发展,完善“校企融合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共建现代物流技术人才培养标准。

根据企业对物流技术类人才的需求,与现代物流培训中心(公司)合作,采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批次在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三个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训与认证,并开办订单班,与企业共同制定三个专业的人才技能标准、考核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建设期内,基本满足企业需求。

3.2 构建起层次化模块化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专业群的层次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全院性专业群共享课模块、全院性其他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群共享课模块、其他专业基础课模块、群内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专业拓展课模块、企业员工继续教育课模块、高等职业教育本科衔接课程模块。计划在物流信息技术或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产学研合作特色突出的专业取得突破,率先开办或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发职业教育本科。在专业群将建成5门以上优质专业基础课程、每个专业5~7门专业核心课程、6门以上的面向企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升级的培训课程,于2018年全面完成专业群24门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改版和编写工作,其中有6本以上的教育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专业群的层次式模块化课程体系重点建设的课程,如表1所示。

3.3 建设基于物流业务的国家级专业群的教学资源库

建成内容丰富、功能强大能够持续不断更新的面向用户应用的学习型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带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整合企业典型案例及解决方案,开发特色化培训资源包,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建成具有仿真性和互动性的数字平台;整合全国校企优势教学资源、工程项目资源和智力资源,以“专业岗位技术需求”为引导,面向专业服务的师生及社会学习者,有机融合“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的“二中心,多平台、云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如图2所示。

猜你喜欢
专业群协同创新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