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故车碰撞损伤修复质量检验的措施分析

2017-05-30 23:57顾平林姜于亮
时代汽车 2017年17期
关键词:质量检验措施分析

顾平林姜于亮

摘 要:汽车维修企业在对事故车碰撞损伤进行车身修复时,行驶的安全性能、乘坐的舒适性能不能恢复,必定留下后患。文章分析了事故车碰撞损伤修复质量检验的常见措施,提出了碰撞损伤修复后的静态和动态检验措施。强调了碰撞损伤修复后进行质量检验的重要性、车身测量的重要性、四轮定位的必要性,事故车碰撞损伤修复后的质量检验,路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及路试的具体操作步骤。

关键词:事故车;车身修复;质量检验:措施:分析

汽车数量的增加,实际上是家用汽车的增多,随之而来会导致非专业驾驶员的增加,再加上城市道路的拥堵,不可避免的产生更多的汽车碰撞事故。汽车维修企业在对这些事故车进行车身修复时,行驶的安全性能、乘坐的舒适性能不能恢复,必定留下后患。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在汽车再次遭遇碰撞处理时,肯定会涉及该车此前的车身修复质量,且保险公司也强调事故车修复工作必须到位,原车设计要求的安全性能、舒适性能必须有保障,否则不予索赔。

下面就事故车碰撞损伤修复质量检验的常见措施,展开分析和说明。

1 碰撞损伤修复后的静态检验措施

1.1 车身测量的重要性

事故车的车身修复过程中,使用合适的车身测量工具实时对碰撞损伤车辆进行测量,可以确定拉伸校正的方向、缩短车身修复的工期;保证车身拉伸校正的准确性、科学性,进一步减少因拉伸校正给车身带来的“二次损伤”,做到车身关键部位的一次拉伸、校正、整形到位,从而减少金属疲劳,降低加工硬化带来的应力集中。

事故车维修在完成车身修复后,车身修复技术人员往往会进行车身测量,检查碰撞损伤部位的三维尺寸,并与生产厂家提供的车身标准数据进行比对,如果各测量点的测量数据较标准数据的误差在正负3mm以内(特殊要求的除外,比如部分高级轿车的允许误差必须在正负2mm以内。),即可交机修人员安装调试底盘及发动机组件;如果各测量点的测量数据较标准數据的误差超过允许范围,则需要重新进行拉伸校正。

车身修复后的车身测量,是检验车身修复的质量重要措施之一。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确认汽车转向机构、悬架机构、机械部件安装位置的几何形状和尺寸,避免造成机械部件移位、转向和操纵不畅、传动系统出现振动和噪音、各个活动的零部件产生过度磨损,制动不灵等。

1.2 四轮定位的必要性

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规定:汽车的车轮定位应符合该车有关技术条件,车轮定位值应在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标明。事故车碰撞损伤修复后,都必须对车辆的四轮进行重新定位。碰撞损伤的修复过程中,损伤涉及悬架、前后桥的,均需拆去悬架和前后桥,才能进行有效的车身测量、拉伸、校正及整形。车身修复完成后,重新安装悬架和前后桥时,车轮的位置多会发生偏差,重新定位事关车辆行驶、操控的安全。几乎所有的事故车在碰撞损伤修复后,都会进行四轮重新定位,具体操作前应认真查阅车辆使用说明书和维修手册,部分车辆的四轮定位分二次进行:四轮着地和四轮离地。

一般车辆每行驶lOOOOkm或六个月后、新驾驶3000km后、直行时车辆往左或往右拉、直行时需要紧握方向盘、感觉车身会漂浮或摇摆不定、前轮或后轮单轮磨损、安装新轮胎后、维修或更换新的悬架或转向有关配件后,都应该进行四轮定位。碰撞损伤修复后的车辆是必须进行四轮定位的,事故车的四轮定位应该在因维修拆卸的部件全部安装到位后进行,包括备胎也必须安装固定好,否则,会影响四轮定位的效果(这里强调:配重不对,车轮定位不准)。

1.3 其他的底盘检测措施

事故车碰撞损伤修复后,静态的质量检验措施,还应该包含:车轮侧滑量的检测、悬架装置的检测、车轮制动性的检测。

(1)车轮侧渭量的检测对前轴采用飞独立悬架的汽车,其转向轮的横向滑移量,用侧滑台检测时侧滑量应在正负5m/km之间;规定侧滑量方向为外正内负。否则,应检查车轮定位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悬架装置的检测用悬架装置检测台检测时,吸收率应小于40%,同轴左右轮吸收率之差不得大于15%;用平台检测台检测时,受检车辆制动时测得的悬架效率应不小于45%,同轴左右悬架效率之差不得大于20%。否则.应检查悬架构件是否损伤或安装错误。

(3)车轮制动性的检测机动车制动性能用制动距离、制动速度和制动力来检测,均可以在制动试验台上进行。制动力总和整车重量之百分比:空载≥60、满载≥50;轴制动力与载荷的百分比:前轴兰60。在制动力增长过程中,左右轮制动力差与该轴左右轮中制动力大者之比对前轴应1 20%,对后轴应茎24%。制动协调时间应茎0.6s。否则,应检查制动系统个相关组件的工作情况。

2 碰撞损伤修复后的动态检验措施

事故车碰撞损伤修复后的质量检验,路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发动机启动、怠速、起步、加速、匀速、滑行、强制减速、紧急制动,从低档位到高档位,再从高档位到低档位,检查车辆的操控性能、制动性能、滑行性能、加速性能、噪音及排放情况等。路试的时间最好为15-20分钟,路试时间长可以反应车辆在不同行驶状态是的性能。

(1)原地启动发动机时,注意车身是否存在共振和噪声;起步时加速行驶,猛踩油门看提速是否敏感、车身是否摇摆、有没有金属碰击声。如果有,应检查焊接部位焊缝的质量,可能存在漏焊、假焊的情况。

(2)宽敞的路面上,以15km/h的速度行驶,看方向盘左右转动的灵活性、有无回正力矩,撒开方向盘不应跑偏;以20km/h的速度行驶,急踩制动然后松开,不应出现跑偏现象;40km/h的速度时紧急制动,车辆应能够立即减速,不应有跑偏迹象;50km/h的速度行驶时,摘挂空挡后,检测滑行距离,不应有明显的阻滞情况;在路面开阔的地段,将速度提高到60-90km/h的速度行驶,看车辆是否稳定、是否跑偏、车内噪音怎样、会不会颠簸、司乘人员身体感觉如何。如果存在异常,应首先考虑对该车重新进行系统的车辆测量,特别关注:各基准点、常用控制点和固定点的高度测量尺寸。

(3)高速公路上,以100-120km/h的速度行驶,检测车辆是否跑偏、行驶是否平稳、车内噪音是否正常、稳定性如何、能不能感觉到轮胎的抓地声。如果车内风噪明显,应检查座舱的密封性、板件搭缝出的密封情况;如果行驶跑偏、行驶中车辆飘摇,应考虑重新进行车身车辆,同样关注各基准点、常用控制点和固定点的高度测量尺寸。

(4)如果以上都正常,继续将速度提升到140-160-180km/h的速度行驶,检测车辆是否达可以到高速行驶的状态,采取点刹时不应该有跑偏现象、风噪是否正常、稳定性如何、司乘人员是否感觉到安全等。如果此时行驶存在异常,应考虑四轮定位参数的准确性,需要二次定位的,二次定位的结果是否满足维修手册的要求。

3 动态检验后的措施

事故车碰撞损伤车辆修复后,经以上措施检测、检验合格,应返回维修车间再次检查

(1)底盘、悬架、前后桥相关组件的紧固情况,必要时使用扭力扳手依据维修手册重新紧固。

(2)车身各板件:焊接位置是否存在开焊、裂缝;搭接位置是否进行了防腐蚀及老化处理。否则,应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如补焊、重新焊接、补刷车身结构胶(一般指PU结构胶)。

(3)车轮定位情况,必要时重新进行四轮定位。

都没有问题后,交油漆人员进行涂装处理,有关车身涂装的质量检验,这里就略去不介绍了。

4 结语

汽车碰撞损伤修复后的质量检验措施应用合理,可以保证碰撞修复后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我国现在使用最广泛的事故车辆鉴定文件是《交通事故车辆安全技术检验鉴定》( GA/T642-2006),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检验的流程方法,但是某些步骤过于粗略,并且一些检测手段不符合现实状况。本文中提及的事故车碰撞损伤修复质量的检验措施,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际价值,可操作性强,符合现代汽车碰撞损伤修复的质量检验要求。

猜你喜欢
质量检验措施分析
质量检验在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总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建筑材料的质量检验与监督标准构建探索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纺织品中的纤维质量检验分析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上海种子质量检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