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肯斯坦》中对话艺术研究

2017-05-31 06:26谭立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对话性维克托

谭立

【摘要】用巴赫金学派的对话理论分析玛丽·雪莱的科学幻想小说弗兰肯斯坦所反映的现实主义意义,我们发现这部小说体现了人物之间在责任、人际关系方面对话的失衡,也表现了多种声音的对话,包括小说中提及的人物、社会成员和不同时代的读者。《弗兰肯斯坦》表现了玛丽·雪莱的反叛精神,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分析解读其中的对话艺术,以期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 对话艺术

引言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科学家创造生命的科幻故事。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创造了一个怪物,却因惊惧抛弃了它。怪物学习人类的语言和文化,抛弃了自己的怪物身份,渴望得到人类社会的接纳。但终因无法改变人类固有的偏见,接受了自己的怪物身份,并对人类进行疯狂的报复。这部小说在西方影响很大,在哲学、伦理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激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它还为英语增添了一个新的词汇Frankenstein——毁灭创造者自己之物。

一、《弗兰肯斯坦》中的对话

《弗兰肯斯坦》是本以对话形式出现的小说。小说一开始,是船长沃尔顿在外出海上探险船上写给他的英格兰姐姐萨维尔夫人的六封信,讲述了他的海上见闻及感想还有对姐姐的思念,后来讲到遇见科学家维克托的事情。接着,便是维克托和怪物的叙述。最后是故事的结局和写给姐姐信的最后部分。整本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以“我”来展开的。这个“我”不是一个人,包括船长沃尔顿、科学家维克托和怪物。因此,这部小说的“我”是与“你”或“你们”(读者)相对应的,具有对话性。在《弗兰肯斯坦》中,读者可以发现作者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主人公、作者与读者之间不同意识相互交流,存在“大型对话”。《弗兰肯斯坦》不论是人物之间还是故事情节都充满了对话的交锋,这在人物错杂中和身份转换中凸现了矛盾与冲突,更好地揭示了主题。

主人公的自由与独立性是由小说的复调结构所决定的。在复调小说中,主人公对自己及世界的评论,同作者一般性的评论一样,具有同等的分量,既不是作为刻画性格的手段之一而附属于客体性的人物形象,也不是作者的传声筒。在这种结构下,相对于主人公来说,作者具有一种新颖的艺术位置――对话关系。在这种结构里,主人公的话语具有特殊的独立性,他与作者的话语平起平坐,并以特别的方式同作者话语结合起来,与其他的主人公同样有价值的声音结合起来。

二、《弗兰肯斯坦》中的对话艺术解读

巴赫金学派的言语体裁(speechgenre)概念与对话有关,涉及三个内容:(1)某些主题典型地表现出高度标准化,其穷尽性受到严格控制;(2)说话人的言语计划对要说的东西的形成起很大作用;(3)说话人的計划得通过选择某一种言语体裁而不是任何情况下的另一种体裁来体现。王一川把对话的特点归纳如下:(1)对话是我和他者的对话性对立,生活中一切全是对话,也就是对话性的对立;(2)对话不是手段而是目的;(3)对话本身就是行动;(4)对话就是存在,存在就意味着进行对话的沟通;(5)对话是永恒地未完成或不可完成的;(6)对话具体表现为异声同啸(heteroglossia),即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或者不同声音的配置及其相互关系。

小说的最后几章主要描写了怪物与主人维克托之间的复仇与反复仇的生死斗争,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反叛主题。据此,我们不禁要问:对话的失衡反映了谁是文明的代表,谁是“野蛮”的象征?如果我们站在正义一方,自然认为怪物才是“文明”的代表。所谓文明或野蛮不能光凭外表和社会地位来判断,而必须考虑历史背景、社会意义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怪物确实外表丑陋,但他既然是一条生命,就应该有尊严、爱和社会的认可,否认这些谈他的“野蛮”是不合理的。同样,维克托虽然是个科学家,受人尊重,有地位,但如果否认了其他外表丑陋生灵的生存权,也不能算文明。按照克莱格的分析,巴赫金学派的对话理论突出了自我和他人界限的消除。要在社会成员间达成共识,必须以平等的姿态对话。社会地位相差甚远,无所谓对话。作为读者,我们是在理解(understand)而不光是解释(explain)话语。巴赫金认为,解释和理解有本质上的不同,这决定于何者具有对话关系。在解释的时候,只存在一个意识、一个主体,这时解释对客体不可能有对话关系,所以解释不含有对话因素。反之,在理解的时候,则有两个意识、两个主体,是解释者和符号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因而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对话性的。

三、结语

总的来说,巴赫金学派的对话理论强调采取合适的话语形式表达话语的互动性、社会性,也强调了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交流,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话语意义。本文通过把对话理论和《弗兰肯斯坦》结合起来解读了“大型对话”在复调小说中的具体体现。小说中不存在没什么统领一切的声音,有的,只是不同声音发出来的杂声。此外,小说结尾具有开未完性与开放性的特征,这也使得人们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视角来感受这部小说,这赋予小说一种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Shelley,M.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2]玛丽·雪莱.刘新民,译.弗兰肯斯坦[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财政厅)科研项目:“《弗兰肯斯坦》中对话艺术的研究” ,编号:湘财教指 [2010]75号-10C0457。

猜你喜欢
弗兰肯斯坦对话性维克托
做爸爸那样的英雄
《弗兰肯斯坦》中的人文诉求
说大话的维克托
EFL/ESL课堂LC1与LC2的跨文化对话性
虎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