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地区政党制度发展历程及启示

2017-06-02 23:16沙亚妮
党政干部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东欧地区发展历程

沙亚妮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引发了东欧地区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尤其是东欧地区的政党政治格局和政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近二十年来,东欧地区的政党制度经历曲折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新型政党制度。本文通过考察东欧政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总结得出相关经验教训,为我国政党政治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东欧地区;政党制度;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D33/37;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2-0031-05

东欧地区作为影响国际格局中的政治敏感地区,政治格局的变化影响着国际政治大趋势的走向,而东欧地区各国的政党制度则对于研究政治格局变化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二战时期东欧地区政党发展概述

二战时期,东欧地区的政党属性多为左翼政党及共产党。它们中奉行民族主义的一派,多数选择留在国内,组织和领导游击队以及地下武装组织以与入侵的德国军队进行军事上的对抗,最为典型的是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和南斯拉夫共产党。而另一支被称之为“莫斯科派”、奉行“斯大林主义”的左翼政党和共产党,其组织成员大多撤退至苏联地区,其中大部分成员在前苏联的“大清洗”运动中丧命,幸存下来的精干党员参加苏联红军或为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效力,在1944年苏军大反攻之后陆续回到各国。

而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及其成员除部分留在国内为德国纳粹政权效力外,一部分转移至英国,在英国建立起临时流亡政府,继续其政治活动,最为典型的是捷克在英国的流亡政府。伴随着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当中的成员陆续回国,参加本国的政府建设。

在特殊的历史原因和本国国情以及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东欧地区政党制度发展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

1.政党理论思想多元化。由于东欧地区东部临近苏联,西部与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接壤,是多种文化交汇和碰撞的中间地带,不同的政治文化和政党制度发展模式对东欧地区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与此同时,出于建立現代国家,提高国家实力的目的,东欧地区的政治精英和政治学者选择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的经验,当这些政治精英们回国时,各种不同的政党理论思想产生了交汇和碰撞。这一时期,东欧地区政党理论主要为四种类型,其一是西欧和美国的两党制或多党制理论;其二是源于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简要论述,即社会主义“德国派”;其三是发展中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理论;其四是以所谓“莫斯科”派为代表的前苏联政党理论模式。

2.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交互竞争的政党格局。早期东欧地区获得独立之后,国家权力掌握在国家的社会精英手中,因此,代表各个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组织先后出现。以捷克为例,捷克作为东欧地区早期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工业化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工业资本家阶层成为国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阶层,代表工业资本家的政党由此产生,同时,代表工人、大农场主大地主、知识分子的政党在此期间均得到了有力的发展,这一时期,捷克国内存在六个政党。

3.不同程度上对共产党的排斥。东欧地区早期工业化发展及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与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相似,工业资本家与工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共产党通过强大的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从资本家手中争取基本权利,在广大农村地区领导农民运动,争取更大的解放。此举侵占了工业资本家和大地主的个人利益,因此,各国当局将共产党视为非法组织,不允许共产党参加国家法律规定的政治活动,国家军警对共产党的活动加以干涉和破坏,各国共产党的活动和基层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量党员遭到了当局的逮捕、迫害。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人员大幅减少。东欧各国此时共产党的发展陷入低谷,转入地下。

二、二战后至苏东剧变前东欧地区政党发展概述

1.该时期东欧各国政党制度发展历史简介。二战后期,由于德国在东欧军事实力的衰减,使得东欧地区法西斯势力衰退,部分东欧国家通过自身的民族独立战争,击败德军,使得本民族独立,建立了现代国家,诸如阿尔巴尼亚。在此类国家的独立解放的过程中,共产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政治发展的任务落到了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工人阶级政党身上。这一时期,除共产党外,部分工人阶级政党组织与其他性质的政党组织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因而,这一时期,共产党为核心多党共同治理国家的制度亦有存在,最为典型的是捷克斯洛伐克。

此外,部分东欧国家是由苏联红军通过武力实现独立。在苏联强力的干涉下,这类国家在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至1948年短期内形成了与苏联模式极为相似的无产阶级政党制度。

冷战开始后,东欧地区被迫卷入苏联阵营,在苏联的强力干预下以及东欧地区自身的政治整合过程中,共产党的优势日趋明显,以共产党为核心一党制和一党核心制度成为了东欧地区主要的政党制度。

2.冷战期间东欧各国政党制度特点。自1944年起,德国法西斯势力开始在东欧地区逐步退出,东欧地区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现代化使得政党制度在东欧诸国开始发展并逐步完善,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诸国普遍建立了以共产党或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为领导的政治制度。冷战期间东欧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诸国家的政党制度受到了苏联的强力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这一时期,东欧各国政党制度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一党制和集权制政党制度的迅速确立。二战后期,德国逐渐失去对东欧地区的控制,东欧各国逐步获得本国的独立和解放,新的国家政权着手重建,通过国内选举、本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苏联红军武力干预三种途径,东欧各国先后建立以本国共产党为绝对领导核心的一党制政党制度,同时,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到党中央的手中,对于国内其他政治组织和党派力量则采取吸纳和严酷打击两种手段并行的方式进行高效整合。

第二,政党制度缺乏法律及合理的制度支持,存在诸多不完善。最为根本的问题在于东欧各国对于政党制度缺乏法律化和制度化的建设,党内领袖任期制没有明确规定,各国国内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个人崇拜、个人独裁的政治局面。同时,政党机构的设置、主要领导人的选拔、任免无明确的规定,导致政党的中央核心長期不稳定,权力争夺激烈。由于政党制度缺乏法律化和制度化的有效约束,政党领袖往往滥用权力,个人意志成为了整个政党的决策方针。

第三,执政党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政党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代表了某一阶层或某一阶级的利益,政党的活动需要基层群众的支持。此为现代政党制度最为突出的特点。这一时期的东欧各国执政党,名义上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但实际上,基层民众包括工人阶级对于执政党持消极和否定的态度,青年人的反感情绪和抵触的心态更为强烈。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大政方针受到了苏联的严重干预,国内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处于低下,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国家干部特权化、腐败化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

三、苏东剧变后东欧地区政党发展概述

由于一党集权的政党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加上国内矛盾积聚,东欧各国共产党实行的改革缺乏显著效果,加之西方国家等外部势力实行长期和平演变战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东欧各国发生了颜色革命,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国家的政党制度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苏东剧变后东欧各国政党制度演变历史综述。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东欧各国的经济发展疲软无力,经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国民生活水平严重低下,国内矛盾极为严重,为避免捷克“布拉格之春”、波兰和匈牙利的“波匈事件”的再次发生,东欧各国对于本国的改革持审慎的态度,改革步伐缓慢,取得成效远不及预期,东欧各国开始将经济领域内的改革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此举直接导致了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此后,东欧各国进行了政党制度的重建和政治制度的改革,早先资本主义性质的政党和政治组织纷纷恢复,走上东欧的政治舞台。

2.苏东剧变后东欧政党制度特征。这一阶段,东欧诸国政党制度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首先,政党数目庞大,政党质量良莠不齐。在各国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之后,一时间,东欧地区出现了上百个政党。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早期资产阶级政党。第二类是经过了重新改造的左翼政党。第三类是漫无目的的政治团体,以参与政治生活为乐。其次,执政党更替频繁,国家政权不稳定。由于东欧地区严重的国内危机,群体性事件频发,在野党借此机会煽动政治风波,导致执政党下台,如此往复,陷入了恶性循环。最后,政党制度缺乏法制化和制度化的约束。国内政党数量过多,在竞选的时候操作难度极大,效率极其低下。在各国大选期间,各党派甚至借助国外势力,挑起本国民族仇恨,导致国内局势动荡,冲突不断,社会一片混乱,难以有效控制。

四、21世纪以来东欧地区政党发展综述

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东欧诸国不断走出困境,政治制度趋于稳定,“阵痛”疗法取得显著成效,政党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完善,这一时期,东欧地区各国政党制度呈现以下特点:

1.各国共产党实现转型复苏,影响政治格局。经过了颜色革命和国内整肃浪潮之后,各国共产党为夺回执政党的地位。做了如下改变。首先,对指导思想和党的章程做出重大改变。各国共产党从失败中得到重要教训:自身失败原因在于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片面理解,以及长期奉行斯大林模式下的理论体系,导致党的执政出现严重的失误。因此,他们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突破,各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联合,重新制定党自身的章程,从根本上对党进行改革。其次,重新强调民主集中制,优化党内民主环境。由于自身严重的腐败、个人崇拜和极端独裁的政治体制以及党内专制导致了国民对共产党极其失望,党内基层党员活力不足,优秀人才无法发挥积极作用,政治投机者借机掌握政治资源谋取私利。基于此教训,各国共产党再次提出坚持自身优良传统作风,并且高度强调,使之成为党内必须遵守的纪律,对于不合格的党员以及投机者进行了整肃和清除。第三,整合自身,以全新形象出现,争取执政党地位。

从根源上找到自身失败原因之后,东欧各国共产党经历了极为高效的改革整合,找到正确的理论,制定了符合实际现实的发展方略,优化人员组织结构,强化基层建设。

2.各国实现政党整合,呈现大党角力局面。经过了剧变之后的急剧震荡时期,东欧各国意识到盲目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模式以及过多的政党和政治团体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导致了国家政权不稳定,领导核心频繁更迭,而有利于国家长期发展的基本国策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因此实现政党整合,使国家政党结构合理发展显得尤为必要。经过了一定时期的发展,现阶段,东欧地区国家政党主要分为三大体系。第一,实现整合后的左翼政党。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四类政党,即经过改革后的共产党、早期留德归来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民主党、二战后得到发展的社会民主党、苏东剧变后自行发展的社会民主党。第二,经过复苏和发展的右翼政党。这一政党主要指早期东欧地区独立后,代表国内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部分政党在二战前期曾是国家的执政党,二战后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消逝一段时间,随着颜色革命的浪潮,右翼政党再次复苏,经过发展,右翼政党成为了东欧各国主要政治力量之一,与左翼政党进行合作与竞争。第三,代表特定群体利益诉求的政治组织。此类政治组织不以获得执政党地位为最终目标,而是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影响执政党对自身群体做出政策上的倾斜,从而保障本阶层的利益,诸如绿党、女权主义政治组织。

3.政党制度发展日益规范化、法制化,制度体系日渐完善。近十年的发展,东欧各国自身摸索,借鉴他国经验教训,东欧各国自身走出了一条适宜于本国发展的道路,国家的政党制度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和改革,政党制度趋于完善,现代政党制度逐步建立,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了政党成立标准、参选资格,活动准则和活动途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制造社会暴乱等不合理的政治行为。其次,代议制机构的到了新的发展,选举代表程序趋于规范化,各阶层利益得到充分表述。第三,执政党任期制得到规定,政治权力交接趋于平稳,大选期间,国内社会局势稳定,国家活动稳步进行。

五、启示

1.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东欧各国的政党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次严重的失败,其一是二战后政党制度照搬照抄苏联的政党制度模式,政党制度完全复制苏联的一党独裁制,僵化的政党制度无法适应本国的基本国情,在上世纪90年代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中执政党纷纷垮台。其二是苏东剧变后,东欧地区各家纷纷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照搬照抄美国的两党制或法国的多党制,短时间内盲目照搬他国的政党制度,使得东欧地区再次重复了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的老路,一部分东欧国家陷入了政治的长期混乱和不稳定的局面,国家经济迅速衰弱,国民生活水平严重低下。

结合东欧地区的历史经验教训,我们要始终认清,中国的发展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发展的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为显著的成果,我们的政党制度是经过了革命战争时期的考验和建立新中国后长时间检验而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我们国家最根本的政党制度,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一制度,尽管我们的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完善之处,我们要相信通过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我们共产党人和其他的党外优秀人士一定能够使我们的政党制度更加完善,永葆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切不可走他国失败的老路,特别是在新时期,牢固树立思想观念,不可照搬照抄西方的政党制度和政党模式,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念来发展中国的政党制度。

2.必须始终强化执政党的建设和发展。东欧地区的无产阶级政党是经历了二战残酷战争洗礼后而保留下来并不断发展的政党,经历了残酷的反法西斯战争,无产阶级政党无论是组织还是其成员都是十分优秀的。但当二战结束后,执政党取得了执政地位,掌握了巨大的国家权力,腐败和权力滥用的势头开始在执政党中出现,由于监督不力和管理建设松懈,执政党与国民的距离渐行渐远,最终失去人心走向覆灭。

这个惨痛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我们党的宗旨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七一”讲话中提出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我们的初心就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发展,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过上丰衣足食富裕的生活,我们要不断地强化自身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党员思想松懈、作风慵懒、政治观念不强等严重问题,影响了党的前进和发展。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敢于直击问题和挑战,完善我们的制度,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党的队伍的纯洁和优良,使我们的党在新时期仍旧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

3.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打击贪污腐败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时,也表明无论是反腐败还是强化党的队伍建设,我们都要对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完善制度的构建,利用组织和制度来管理党和监督党,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主题,出台了《准则》和《条例》的修订完善版本,将党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制度化,从而确保党在新时期的强大战斗力和凝聚力。在尊崇党章,依规治党的前提下,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员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必须坚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多次多地巡视,发现诸多问题,其中党员的思想意识弱化,政治观念不强,成为党的建设和党的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组织观念淡薄,滥用权力,违法乱纪。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党员丧失信仰,崇尚迷信或者思想西化,否定党的领导地位,否定党的基本理论和重要思想,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在新的时期,强化党的政治信仰和忠诚度迫在眉睫。党内监督将党员的政治信仰和忠诚度列为监督范围之中,清除对党和国家不忠诚,信仰不坚定的党员,对我国的政党制度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第二,强化组织成员的任命机制。人事腐败是当前腐败的重灾区,人事腐败主要带来三个方面的损害,其一干部队伍质量下降,使得国家公职人员和干部队伍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严重滑坡,对国家发展和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其二,造成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日趋紧张。大量的官员和干部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和方式获得了任用和升迁,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谋求利益,此种情形必然导致官员和干部对上负责,无视群众观点和群众利益,做出诸多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和感情的决策。其三,破坏人才纵向流动机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前苏联解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严重的人事腐败使得很多基层民众无法通过自身的奋斗来赢取身份的变化,社会优质资源掌握在了少数人的手中,广大的基层民众对于生活和未来失去了希望,久而久之对政党和国家也失去了信心。由此可见,严重的人事腐败是导致亡党亡国的重要诱因。因此,在新时期,党对组织人事任用方面必须更加谨慎和更加严格,必须强化组织成员的任命机制。

第三,建立全面监督的体系,将隐患“扼杀”于摇篮之中。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败的斗争,在这场反腐败的斗争中,我们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取得胜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意識到,大批的腐败官员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党培养一个干部不仅仅在财力和物力上进行投入,同时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党的干部培养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官员贪腐违纪所带来的损害已经远远不能用经济来衡量,他造成的政策失误,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秩序,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害,最为严重的是,他们的存在和行为使党的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受损。因此,防止贪腐和危机远远重于打击贪腐和违纪。做到防患于未然,将隐患“扼杀”摇篮之中,对政党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4.重视其他参政党的重要作用。东欧各国执政党的失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奉行斯大林模式,其实质就是奉行一党独裁的政党政治。因此,执政党的建设在重视自身内部完善发展的同时,还要牢记重视外部力量的有力支持。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除中国共产党之外,我们还有八个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他们是我们政治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民主党派在政治活动中一方面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为我们党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对于一些重大的决策,民主党派能够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因此,在新时期,务必发挥政治协商会议的重要作用,使之发挥更大的职能。

20世纪90年代的苏东剧变对东欧地区的政治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东欧地区的政党制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经历了二十年的曲折的发展历程,东欧地区的政党制度的发展初显成果。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政治体制改革面临重要的历史选择时期,必须不断加以完善,东欧地区的政党制度变革所带来的成功经验和曲折教训为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猜你喜欢
东欧地区发展历程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
■ Abris收购波兰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商Velvet CARE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东欧地区投资环境评价及策略选择研究
冰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