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接受看东北作家群创作的价值

2017-06-02 23:34张英
党政干部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接受读者价值

张英

[摘要]东北作家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相对松散的创作群体。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上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他们的创作具有多重的价值与意义。就读者接受的角度而言,东北作家群的创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域,提供了读者阐释的多种可能与想象空间,具有激励读者与时代共鸣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东北作家群;读者;接受;价值

作为特殊历史时期较为松散的文学创作群体,东北作家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相对短暂的黄金时期。在抗战的历史背景下,东北作家群抒发了民族的呐喊,谱写了人民的心声。因此,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东北作家群是被广泛接受的。然而抗战结束以后,多种复杂的原因导致东北作家群及这一群体中的作家文学命运多舛。虽然受众群体及接受广度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从读者接受的视角来看,东北作家群及其创作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一、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域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名家辈出,名作云集,流派纷呈。那些优秀的作家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激励着一代代读者,那些优秀的作品以丰富的思想感染着一代代读者,东北作家群就是其中之一。20世纪30年代崛起的东北作家群,他们的作品既高举抗日的大旗,又表现出了独特的乡土地域风情,给现代文坛注入了热血。萧军、端木蕻良等人的创作,不仅丰富了现当代文学的表现领域,而且也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域。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果一生只涉猎一种文学体裁的创作,可能在文学的深度上有上佳表现,从专注性、专一性的角度上来说是比较突出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作家的创作生涯当中涉猎多种文学体裁的创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我们就会称之为“多面手”,这样的创作自然在文学的宽度上有突出的特点。不同体裁的创作为读者了解作家提供了多个渠道、多个选择,这样更会拓展读者的阅读视域。东北作家群中的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李辉英等人就是在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之间都能运用自如的作家。对一个文学群体或流派来说,群体成员间创作风格也许是各异的,对于读者来说,有的读者喜欢阅读小说,有的读者喜欢诗歌,有的读者偏爱散文。再细分下去,对于小说,有的读者喜欢长篇小说,有的读者则喜欢短篇小说,有的读者喜欢现实题材,有的读者青睐历史题材。对于诗歌来说,有的读者喜欢现代诗,有的读者喜欢古体诗。对于散文来讲,有的读者喜欢游记散文,有的读者喜欢怀人散文,有的读者喜欢杂论,等等。这都在说明,读者的审美期待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等作家,他们在当代的文学创作中,为读者提供了阅读的多种选择。读者可以在萧军的日记中体会萧军的思想历程,在他的《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中读出萧军对恩师鲁迅的憧憬与怀念;可以在端木蕻良、骆宾基的当代短篇小说创作中领会短篇小说的“深”;可以在舒群的《少年chen女》《美女陈情》当中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还可以在萧军和端木蕻良两位作家当代的诗歌创作领略别样的创作思想与艺术风采。可以说,这些作家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无疑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域。

二、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与多种阐释的可能

同一部作品,同一时代的读者会有不尽相同的阅读感受,不同时代的读者也可能产生阅读体会上的差异。这是文学阅读与接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对于东北作家群来说,由于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等群体成员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感情纠葛,他们的人生故事本身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品。有的读者对东北作家群作家的传记很感兴趣,在阅读作家傳记的基础之上进而阅读他们的作品。对于东北作家群的几位主要作家来说,每一位作家身上都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即便是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去世的萧红,在读者群体中依然有很高的关注度。其他几位在当代还继续进行文学创作的东北作家群作家,无论是萧军的冷峻抗争、端木蕻良的忧郁深沉,还是舒群的温暖真挚、骆宾基的赤诚执着,都以不同的文学风格感染着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群体。这些作家及当代的文学创作,既可以为学术研究者提供阐释、研究、解读的多重空间,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阅读的想象空间。对于一个文学流派或文学创作群体来说,成员间的创作情况不尽相同,对一位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有不同的解读,对一位作家的某一部作品不同时期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比如,舒群的《这一代人》,专业的读者会专注于舒群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代风貌的展示、对新中国初期文艺政策的解读方式、小说的艺术创作手法等方面。而今天一些年轻的读者可能会更倾向于解读主人公青年女性李蕙良的人物形象,对李蕙良的人生经历和走出校门参加工作的经历而产生共鸣,进而被激励和鼓舞。还有的读者会以当今的审美风尚和主观倾向来衡量作品,甚至挑出很多创作上的毛病。不管是哪一种接受心理的阅读阐释,都是对作品意义阐释空间的一种丰富。比如萧军的《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专业研究者认为这是透视萧军和萧红思想经历和感情经历的一把钥匙,看重的是学术研究价值,普通的读者更想在萧军和萧红当年分道扬镳的问题上找到线索。再比如端木蕻良的《曹雪芹》,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会将端木蕻良晚年的这一长篇小说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比较这部作品在端木蕻良创作历程中的前后联系及其价值,红学研究的专家,会将这部作品放在《红楼梦》研究的广阔视野中,分析端木蕻良对红学研究的贡献,而这部长篇小说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是了解曹雪芹生平的另一种渠道。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作品经过作家的艺术构思、创作,呈现给读者的是印刷在纸上的文字,这在形式上意味着一种固定,而文本经过读者的阅读,对作品内涵的解读则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永远不会停止。从接受美学的意义上来考量,萧军、端木蕻良等人的作品给今天的读者以至于未来的读者都会留下多种阐释空间。

三、作家精神品格对读者的影响与激励

古今中外,伟大的作家不仅作品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同时,他们的人格力量更激励着后人,实现了人格理想与审美理想的统一。屈原、司马迁、曹雪芹等都体现出了“发愤著书”的美学精神,屈原的爱国忠心换来的是被迫流放,司马迁进谏之言而遭遇耻辱的宫刑,曹雪芹亲身经历了封建大家族的由盛转衰。无论是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还是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是一代文人心酸与血泪的写照。在东北作家群中,端木蕻良本身就非常推崇屈原、曹雪芹等人,他们的命运遭际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作家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来源于作家精神的成功,“好的文章,不仅在于文字,更在情操,情操决高下”。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人的当代创作,特别是他们身处逆境时,都有一种“发愤著书”的精神,尤其是像萧军这样的作家,在当代的创作,几乎都是在长期身处逆境中完成的。写作是生命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艰难的日子里,写作成为作家唯一的精神伴侣,字里行间、点点滴滴都是作家心血的结晶。骆宾基在文革期间,基本失去写作的自由与权力。端木蕻良在创作长篇小说《曹雪芹》的过程中,身体状况非常不好,还比如骆宾基写作《北京近郊的月夜》等五个短篇小说时,正是作家遭到文艺运动牵连受到审查的时候。萧军认为,思想浅薄、意志单薄、感情枯竭、生活贫乏是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的,可想而知,这些作家身上体现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和宝贵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文学承载着认知、审美、教育等多种功能与价值。中国文学自产生以来,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就一直绵延不绝。新中国文艺更是一直在强调文艺的现实意义与教化功能。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承载着思想教育的功能,文学作品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多文学作品都包含着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现实教育价值。上至中国古代文学中屈原的《离骚》,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王昌龄的《出塞曲》、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下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这些作家作品无不闪耀着愛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东北作家群作家的文学创作,包括当代以来的个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教育价值的。对于东北作家群来说,他们在上世纪30年代高举爱国的旗帜,为民族和人民的苦难而呐喊,他们的爱国精神是值得历史铭记的。新中国成立以后,萧军等东北作家群的作家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和政策,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萧军、端木蕻良等作家受到了批判,身心受到了摧残,但是,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他们的爱国意识从未消退,他们的创作热情从未减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未降低。特别是到了他们生命的晚年,他们的创作思想,他们身上的人格魅力愈发激励后人。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这些都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东北作家群及其代表作家和作品,是对当代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源泉,培养和激励一代又一代读者,他们的人生信念、革命意志、爱国情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因此,对东北作家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无论社会和经济如何发展,爱国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特别是在今天,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对东北作家群作家的研究,不但对学术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广大普通读者来说,意义同样重要。正如舒群所倡导的,按照寓教于乐的规律创作出来的作品思想和艺术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不能忘记东北作家群作家在抗日文学当中的重要历史功绩。也不能忽视这些作家在当代文学创作上的种种努力。就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来说,东北作家群这一群体的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是非常鲜明的,就作家的创作来说,他们不仅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而且他们的文学创作也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他们创作了一辈子,当作品和人民见面,正像端木蕻良所期待的:“得到广大群众的共感共鸣,为我们的时代多添一分风采,为我们的文化多添一分力量。”他们深知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力量:“文学要总括人的未来,文学必然也是引导人向上的。”这是时代赋予文学的历史使命。时代和生活的浪潮推动着作家前进,他们表达着刻印在心田上的生活感悟,同时,他们又被新的浪潮推动,刷新和表达新的思想。时代不管如何变迁,责任感、使命感、人文情怀都是时代和人民的需要。

文学作品终究是要通过一代代读者的阅读而将其内涵不断丰富。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才能体现出来。“文学的特点就在于未定性与意义空白给予读者能动的反思与想象的余地。”东北作家群,不管是在创作的辉煌期还是低潮期;不管这个群体是崛起还是衰落,东北作家群的意义,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文学意义上。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该在社会学和文化学的意义上强化他们的价值。东北作家群作家及作品中那种深深的忧患意识、怀乡意识应该让当代的年轻人受到感染。在这些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中所彰显的东北意识更是对今天的东北文化传承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猜你喜欢
接受读者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