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见证:中国印(二)
——小学趣味书法教学案例

2017-06-05 09:37张玲珑执教张全生点评
江苏教育 2017年29期
关键词:印章书法方法

张玲珑执教 张全生点评

诚信的见证:中国印(二)
——小学趣味书法教学案例

张玲珑1执教 张全生2点评

趣味书法;蟠条印;搓泥盘绕

选题说明:

印章,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产物。它最早出现是作为奴隶主压迫奴隶的一种工具,又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作为交接凭信的一种手段。印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是用在封泥上,依靠印文凹凸作标志。一小块封泥,地位逼仄,当然印型都是小的。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绢纸已经普遍通用,封泥制度逐步废止,印章蘸上朱或墨,盖在绢纸上,绢纸的地位宽裕,印型也随之渐大,特别是官印,一般大到5厘米或6、7厘米见方,依官级高低而规定。汉印印文遇到笔画稀少的字,偶尔有笔画屈曲填满字形的写法。隋唐印章印面增大,运用屈曲填满的方法渐多,印章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图1《陇西郡记》印面(局部)

隋唐时的印章,印文是选用薄铜片盘曲成字的笔画,加工成印文结构并将其焊在铜质印面上,称“蟠条篆”或“盘条篆”。这种印章别具一种意趣,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全为阳文。字体已脱离了秦汉的“缪篆”而显得雍容大度,以圆计方,笔画回环自如,字形顾盼有致,神采飞扬。印面增大,以正方形为主。蟠条印与传统官印作比较,在于印面文字字口极深(见图1),所钤押出来的印文更为清晰,“印文清晰”则起到更好的“防伪杜奸”作用。印体的增大,印钮的逐渐升高,使长期行用的手捏式抑印向手握式盖印法转变。蟠条印制作难度大,工艺水平高,与传统的铸印工艺有较大区别。蟠条印流传并不广泛,可能与制作的工艺难度相关,传世下来的蟠条印目前所见较为稀少。

鉴于对以上内容的了解,在上一节关于印章学习课的基础上,再一次深入了解印章的其他知识,也是对上一课内容的一种延续。从内容上思考,印章文字多样,而“蟠条篆”特色非常鲜明,因其印章形制和制作工艺的变化,让它突显自身的时代艺术特点。学生对这样的发展变迁,也是感觉非常有意思的。从形式方法上思考,书法不能局限于毛笔手书,也不能光说了解知识和文化,对于小学生来说,体验古代关于书法表现的各种过程、形式、方法的兴趣更加浓厚。所以,笔者在本课操作的表现上,设计了手书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写的基础上进行陶泥搓条、盘条成印,再通过上白底色,涂朱红色的方法,将盘成的印做出钤盖印花的效果。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学生在用笔上有体验,在字形结构及章法布局上也有深刻的了解。在整节课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和书法的练习,还有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本课还继续使用校园网中数字化美术博物馆这一平台,让学生在课前、课时、课后,都能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也将学生作业进行长期的展示,供学生、家长、老师进行欣赏、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校园网数字化美术博物馆的平台进行资料学习,结合图片欣赏、实物演示、交流汇报等方式,了解中国印章的文字类型和唐宋蟠条印的名称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回忆复习交流、自主资料学习、汇报讨论分享、书写制作展示等环节中,促进书法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毛笔书写、陶泥盘条、颜料涂色的方法体验中,制作一方模拟唐宋印风格的“印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看、听、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中国印的独特魅力,培养书法学习的浓厚兴趣,从中感受古人精湛的艺术工艺和非凡的劳动智慧。

教学重点:在找、听、赏、写、做中,了解蟠条印的产生、名称、风格,体会蟠条篆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掌握蟠条印笔画屈曲填充印面的方法,运用陶泥搓条、粘贴的方法表现出一方蟠条印,运用颜料涂色的方法表现出印章的印花效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校园网的数字化美术博物馆中设置“印章馆——蟠条印”的内容,收集本课需要的知识点、图片等资料,供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用。

小号羊毛笔、瓷碟、白色丙烯颜料、大红国画颜料、宣纸、PPT、软陶泥、衍纸作品、示范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旧知

请学生说说上节课学习印章中,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自己还从其他途径中了解到了哪些关于印章的知识或趣事?

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通过朱墨写印稿的方式,体会到了中国印的无穷魅力和独特美感,也从中得到了诚信的教育,老师发现同学们对印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国印历史悠久,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还只是中国书法知识的冰山一角,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再一次走进中国印的世界,来认识更多的印章知识,体验好玩的印章表现方法。

教师揭示课题。

板书:诚信的见证 中国印

(设计意图:根据上节课学生对印章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恋恋不舍的神态,本节课承袭上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状态,从回顾上节课印象深刻的内容和学生自主了解到的知识着手,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一来巩固旧知,二来也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欲望。)

二、发展:自主探索

1.逛数字博物馆——个性学习。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逛一逛校园博物馆,看看最近又有什么新展览,请大家打开平板电脑,进入校园网站的博物馆,在“中国印章馆”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观看。两分钟后,咱们出来一起分享各自所得。

“中国印章馆”内有中国印章的文字种类介绍,如:秦朝以前大篆,汉朝缪篆,隋唐蟠条篆,宋朝“九叠篆”,元朝八思巴文篆体;有蟠条印的名称、发展及制作工艺;有图文并茂的蟠条印代表作欣赏,如《陇西郡记》《敦煌县之印》《金山县印》等;隋唐宋官印的使用制度和方法等。

学生运用平板电脑登录校园网的博物馆,展开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聊精彩中国印——知识分享。

师:刚才同学们都沉浸在博物馆里,想必都在其中收获了不少知识,请同学们派出小组代表,分享一下本组在博物馆中了解到的最有价值或最有趣的知识。

学生分组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探索和个人观点的讲解进行鼓励。

师小结:同学们的分享让大家对中国印有了深入的了解,尤其是新增了对蟠条印的认识,它因为印章面积变大,所以印章文字的笔画也发生了屈曲,使字形能填满印面。

(设计意图: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多为教师讲述、学生倾听,本环节教师给学生学习范围、方法、程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新技术手段,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再分小组进行知识提炼,分享中加深对知识的延伸和巩固。一方面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

三、提升:体验技法

1.纸上书写——掌握特点。

师:上节课我们书写印章的方法还记得吗?请同学们用上节课的方法,选择《广纳府印》或《金山县印》在正方形的宣纸上临摹下来。然后再把自己的临摹和范本进行对比,观察哪些笔画、结构临摹出了范本的特点,哪些地方还需要改正。

PPT出示《金山县印》《广纳府印》。学生进行临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写完后进行观察,讨论临摹的优劣。然后教师在展台进行临摹示范。再请学生在正方形的软泥块上,进行临摹的巩固书写。(图2为《广纳府印》范本,图3为学生临写)

图2《广纳府印》范本

图3 学生临写作品

2.泥面盘条——模仿印章。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知识了解中,已经知道蟠条印是将铜条焊在铜面上的,而我们今天用的是软陶泥,怎样才能做出“蟠条印”呢?

学生答:用陶泥搓成条贴在泥面上。

教师邀请两位学生帮忙,在展台进行搓泥条、贴泥条的示范。泥条要搓得粗细均匀,根据笔画长度掐出适当长短,粘贴在泥块上书写笔画的地方。笔画交叉处,掐成段分开连接。尽量将泥条粘牢,同时又要能保持泥条的圆滚状。

图4 泥条盘印

学生运用教师示范的方法进行泥面盘条,将刚才泥板写的印,变成泥条盘出的印。(图4)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需要给予帮助。

完成后,小组进行集中分享,围绕泥条“贴牢”“圆滚”的要求,进行优劣讨论,并修改、调整。

3.颜色衬托——突出效果。

师:同学们那么用心地搓泥、盘条,终于做出了蟠条印的样子,看起来十分精彩!我们现在做出了印章的样子,可是印章盖出来的效果还看不出来,大家有办法盖出印花的效果吗?

图5印章上色

教师PPT示上色衬托印花效果的制作过程小视频,学生观摩,然后再为自己制作的印章进行上色。(图5)教师巡视指导,将学生作业用相机拍下来,上传到校园网站美术博物馆的作业展厅,为作业欣赏做准备。

(设计意图:在三个逐层递进的活动中,学生一步步将印的效果进行呈现。在临写印稿的过程中掌握蟠条印的特征,在泥条搓、掐、盘、粘的过程中体会蟠条印的制作工艺,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劳动。当白底拍上红颜色后,印章效果呼之欲出,让人感到惊喜。)

四、拓展:欣赏运用

1.请学生用平板电脑打开校园网的美术博物馆,在作业展厅里欣赏本节课的作业(图6),跟小组同学交流自己欣赏后的感受,谈一谈哪些同学的作业做出了蟠条印的艺术特点,哪些同学的作业还需要进行修改,也可以谈谈本节课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2.教师PPT出示图片,现在的印章多为用刀刻出,其实中国的印章在制作上方法是多样的,古代用铸、凿、琢、焊等方法,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泥盘的方法,如果等待泥干后拿去烧,泥变硬后是可以用的,现在很多艺术家也用软泥或硬泥来刻印章,烧制成为作品。同学们也可以用今天学习的方法,为自己做一方姓名印章。

3.教师出示学校艺术选修班学生的剪纸作品、铜丝贴画作品,请学生观察这些作品跟本节课学习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运用校园网美术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让学生更加自主深入地学习,并将印章制作的多种技术呈现出来,是印章知识的一个延伸和归纳,也能激发学生创造开发印章制作的新方法。最后的纸和铜丝贴画作品欣赏,留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也是对本课所学的一种提炼和强化。)

教学反思:

学生在上节印章课后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愿望,有不少学生课后迫不及待地问下次学什么,也有学生回家后买来陶泥或橡皮尝试着刻一方印章。记得笔者小时候跟同伴也喜欢找各种材料,刻出自己的姓名或图案。印章很受小学生欢迎,所以本课对中国印的历史、特征、工艺进行了深入挖掘,寻找到有趣味、能书能做的蟠条印内容进行教学。

虽然教学的准备工作有些麻烦,需要不少的工具材料,但还是值得的。教师课前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的时间也较长,一方面,要对整个中国印章的知识有个梳理,才能选择一个好的教学点;另一方面,要对蟠条印这一内容进行深入地了解,比如,蟠条印的起源及发展、蟠条印的代表作赏析、蟠条印的制作方法及过程、蟠条印的艺术特色等。将这些资料收集后再进行加工,筛选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内容,将其中的语言组织成能让学生读懂的句子,同时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其图文并茂地保存到校园数字化美术博物馆中,供学生使用。

因为准备充分,所以对课堂也会有一种别样的盼望。不只是教师对课堂效果的预想,学生对课堂的过程和方法也充满着期待。整个过程,学生围绕一个个活动环节有序地展开,无论是复习旧知的引入,还是自主学习后的讨论,都积极地参与;无论是动笔书写印章,还是搓泥盘条,都专心致志。学生在这些环节中的投入,也充分说明了本课内容甄选和环节设计的趣味性。尤其是后来将盘上泥条的泥面刷上白色,再在泥条上拍上红色后,那印的效果更加突出了,让学生心中升起一股惊喜,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是一种激励兴趣的最好方法。所以,后面的作业欣赏学生有话说、想说话,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对于纯粹意义上或传统意义上的书法课来说,也许这堂课中学生的作业制作成分太浓。但对于学生个性成长,对于文化理解来说,笔者觉得这样的课更具有艺术气息,更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名师点评:

书法是艺术,高于实用。从精神状态来说,更注重情感的表现,从技法能力来说,更倾向方法的创新。小学生的书法教学的确很枯燥,因为,一般都是以写好字为目标,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兴趣。张玲珑老师有着科班出身的书法专业素养,对中国书法、中国篆刻有清晰的认识。他近20年的小学书法教育实践,对小学生的书法学习心理和规律也熟知于心。张老师具备专业和教育两方面较深的经验,所以他的书法教学也别出心裁、别具一格,他更在乎学生学习过程的感受、方法经验的积累和持续的学习兴趣。这堂课将现代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让枯燥的讲解方式变得自主、生动,学生乐于参与,而且对知识的印象也变得深刻。这堂课将书写与制作相结合,既有用笔的书法手上功夫体验,也有用泥的盘绕结体造型,方法多样,乍一看与书法无关,但这确实是书法的另一种表现方法。这堂课将教师引导教与学生自主学有放有收地结合,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引入部分问题的抛出,学生乐说;发展部分活动的安排,学生乐探、乐交;提升部分的“学生尝试书写—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纠正书写—教师盘泥示范—学生盘泥实践—视频上色示范—学生上色衬托”,这些流程的设计真可谓别有用心,学生活动在先,教师帮助在后,学生体验明显多于教师干预,学生的中心地位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让学习真正发生。什么是书法课?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书法课,有浓浓的艺术味,有深深的文化情,有满满的体验趣。

J292.1

B

1005-6009(2017)29-0059-04

1.张玲珑,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江苏常州,213161)发展中心副主任,一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2.张全生,湖南省郴州市青少年宫(湖南郴州,423000)书法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青少年宫优秀教师。

猜你喜欢
印章书法方法
书法
我们有印章咯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自制橡皮印章
印章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