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园子,自由的课堂
——例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2017-06-06 01:51党玲芬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园子祖父景物

◇党玲芬

于永正老师的课,是真正的语文课。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一课,以课文为例子,以文本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

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寻找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点。这个教学价值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文本和教材的解读。于老师认为这篇课文是描写童真童趣最成功的一篇文章,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感受作者的自由天真、祖父的慈祥宽容,以重点段为例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写话训练上。于老师围绕“你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了什么”这个主要问题展开教学:第一层,学生走进祖父的园子,用眼睛来看,罗列出了园子里的各种景物。第二层,于老师引导学生用心来看,在祖父的园子里感受到了什么。第三层,抓住“铲地”这一细节进行品读,感受作者笔下的童真童趣。第四层,迁移到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的童真童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于老师的这四个层次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每一个层次的教学都建立在前一个层次的教学基础上。当学生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了各种景物后,于老师再深入一步,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用心去看,看到作者没写出来但要表达给我们的东西。学生在安静的阅读思考中,看到了景物背后的人,看到了作者的自由、天真、无忧无虑、调皮、活泼、有趣,看到了祖父的慈祥、宽容,也从中体会到如果没有祖父的宽容,就不会有作者的自由自在。也正因为作者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她才会感觉到园子里的动物也好,植物也好,都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当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在对“铲地”这一段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表达。当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时,才能更好地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也只有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合二为一,他们才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自己生活中的童真童趣也就自然而然地跃入脑海,如此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就无痕地融合起来了,这样的教学,怎能不行云流水?

在上课过程中,于老师的语言文字教学非常深入。例如于老师选择了“倭”和“帽”两个字重点教学。先说“倭”,检查读音,学生认识,再组词,组“倭瓜”,接着问词义,是日本传过来的南瓜。按理说,到此,学生对这个字的掌握已经可以了,但于老师并未止于此。继续探讨“倭寇”,纠正学生发言: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倭寇。过去在海上干坏事,例如劫持我们的船只、骚扰我国沿海地区和海岛的日本人,我们中国人才叫他们倭寇。这样,教学一个“倭”字,教出了许多课外的知识,这从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接着又教“帽”。这个字是难点,容易写错。于老师的方法是引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错在哪里。然后把这一部分放大,并讲述字源演变的过程,接着迁移到“冕”字,一个字讲出了文化来,也让学生从根源上明白这个字为什么要这么写,然后纠正巩固。课堂就是教学生不会的,并想办法让学生由不会到会,这两个字的教学就体现出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于老师的句子训练教学更是精彩。看似很简单的一个问题:“走进祖父的园子,你看见了什么?”于老师让学生把看到的写在黑板上,明显的景物一会儿就都被发现了,不明显的景物就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去看了。整个找寻过程中,老师一语未发,学生依靠自己把园子里的景物几乎都发现了,包括祖父和“我”。我想,如果是我进行这一环节的教学,似乎到此就可以结束了,但于老师教学的精彩还在后面,这就进入了对学生语言训练的点。于老师让学生对罗列出的景物进行概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思考后逐步从“植物、动物、人物”归纳到了一个词“事物”,也就是走进祖父的园子,看到了很多事物。语言训练并未到此为止。于老师继续深入,练习说话:“走进祖父的园子,我看见了……”引导学生在回顾文本的同时,又学会了用“等”进行表达。这样由具体到概括,再由概括到具体的训练,让我大开眼界。

这节课里,于老师对朗读的指导也是有层次的。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最感兴趣的一段课文练习读,这样的练习是面向全体的,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然后进行展示。挑选读得好的同学读,让大家认真倾听,是给大家一个例子,可以面向全体做重点指导。当学生读得还不够好时,于老师进行范读,范读的作用在于引领,让学生听人物对话的时候注意他们不同的语气,同时还请学生观察自己读书时的表情。接着再让学生练习,要求读出“我”和祖父说话时,两人不同的语气。祖父很慈祥,很宽容,很疼爱作者,那么这样的祖父说话时语气是怎样的?表情是怎样的?“我”很天真,很调皮,说话又是什么语气?什么表情?最后,师生间进行扮演、对话。让学生寻找生活体验,在近乎游戏的过程中进行朗读指导,不断反复、层层递进,有练习,有指导,有演示,有情境,朗读效果自然会越来越好。

于老师对写话的指导同样是有层次的。在迁移写作之前,于老师从文本出发:“作者是怎样写‘铲地’这件事的?你读到哪个地方觉得最有趣?”引导学生要写童年趣事,首先要选一件有趣的事,还有就是要写好人物对话。接着让学生再回到文本,画出能充分体现祖父的慈祥和对“我”疼爱的句子,读一读。于老师循循善诱,耐心点拨,进行写法指导,为学生的练笔做铺垫。如此来看,于老师课堂上的读写结合,写是建立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带动作读,带表情读,创造情境读,都是为后面的写作训练做铺垫的。

在读了于老师这个课例后,我和女儿一起观看了于老师的课堂视频,我看到了文字中看不到的一些细节,被于老师的课堂深深震撼着,也陶醉着。女儿在一旁不住地赞叹:“这一班学生多幸福啊!”我想,从课堂上传递出来的自由、快乐与幸福,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处在这样的课堂,就像在祖父的园子里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这种自由自在,正是于老师的人格魅力造就的。微笑、宽容、蹲下身子交流,他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之中。学生回答错了,他会微笑着说“错了”,然后告诉学生为什么错,怎么是对的,而不是盛气凌人地批评,学生也不会因为自己错了而恐惧。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思维不受限制,努力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之中。课始提出“作者在园子里瞎闹,祖父为什么也不生气”的学生,到课要结束的时候于老师仍记得他,并询问他明白了没有。他明白了,是通过自己的探讨而明白的。被推荐出来朗读的学生,读得已经不错,经过指导后再读,读得更好了。在黑板上板书的孩子,写得漂亮,于老师不吝赞美的语言,给予鼓励。他蹲下身子写板书,趴在桌子上和学生交流,这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学生需要的才是老师要传授的。学生很多时候其实是老师的老师。

从备课、朗读、写字、下水文、引导技巧、语言敏感等基本功方面,都可以看出于老师教学的严谨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一节课备了一辈子,这是对自己专业负责的态度。仅备课这一块儿,我在课下做得就远远不够,知识的准确性把握的还很差。再说朗读,我在执教前,对要教的课文读熟了几分,读透了多少?写字,对每个要学生掌握的字,我是否进行了书写、临摹、观察?是否认真思考哪些字易错,字里要指导的部分在哪里?……每一项都是一番功夫,教师的语文素养需要一步步扎实地修炼、提升,才能去面对教室里的学生,才能站在讲台上。

一节课里有大学问,一点一滴、举手投足都是修养。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上,把学生当作最重要的个体,少些表面上的花架子,多些实在的课堂研究与探讨,少些自以为是的态度,多些敬畏的心。什么时候课堂也成为了祖父的园子那样,那教室里的学生也就能真正地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了。

猜你喜欢
园子祖父景物
祖父瓷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快乐的园子
树的野园子
我和祖母的园子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
我以我血荐轩辕——祖父的英烈事略
园子匠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