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障碍患者改良型鼻胃管接受程度调查分析

2017-06-09 08:59万向军郭群英
关键词:接受程度鼻胃胃管

兰 天,万向军,郭群英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吞咽障碍患者改良型鼻胃管接受程度调查分析

兰 天,万向军,郭群英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目的 调查吞咽障碍患者改良型鼻胃管的接受程度。方法 编制健康教育手册、两种胃管说明书,和患者有效沟通,对7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患者对改良型鼻胃管接受程度高(P<0.01)。结论 改良型鼻胃管可有效预防胃管滑脱,降低了置管风险,增加患者舒适度,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患者治疗信心增强,更愿意接受改良型鼻胃管。

改良型鼻胃管;蝶翼固定器;三步法;吞咽障碍;脑血管病

留置胃管是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最基本也是临床最常用的一项技术操作,是临床治疗疾病、观察疾病变化的一项重要措施[1],常用于胃肠减压、肠道内营养支持等治疗,大部分临床护士都能熟练操作。但是,由于病人个体差异大,心理状态、配合能力不同,仍有许多难置性胃管操作失败;且胃管侧孔少,极易造成堵塞;胃管的固定多采用胶布固定于鼻翼及面颊,因汗液和油脂的浸渍,易使胶布脱开,造成胃管滑脱,因此胃管的有效固定成为成功保留胃管的难题之一。上述问题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拒绝鼻饲治疗。我们对传统胃管的外观及结构进行改进并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07—2013-10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0例脑血管病伴吞咽障碍患者,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42~80岁,平均(63±2.35)岁;脑出血19例,脑梗塞51例。入选标准:①均符合2001年第五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确诊的脑血管病患者;②意识清醒;③经口不能进食或进食量低于机体需要量;④无严重认知障碍,能理解并完成执行者的指令;⑤无失语,对提问能够给予有效回答或书写;⑥无精神障碍,经SAS和SDS自评量表评分得分均在正常范围;⑦吞咽障碍采用洼田饮水实验[2]。

1.2 方法

1.2.1 制作改良型鼻胃管 ①鼻胃管的制作: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传统胃管盲端剪开一个0.5 cm×0.2 cm内径凹陷0.1 cm的椭圆形端孔,在原有2个侧孔上每隔2.5 cm旋转剪开2~3个侧孔(大小同上)。将消毒备用的超滑黑泥鳅导丝(180 cm)由胃管上端插入胃管内腔,其头端顶住胃管尖端,多侧孔导丝胃管即制作成功;②蝶翼固定器的制作:取蓝色小卡扣一个,将胃管末端嵌入卡扣中,再取思乐扣一个,将蝶翼穿过卡扣上的小孔并固定稳妥,带有固定装置的多侧孔导丝胃管即成。胃管固定器的位置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上下调整。

1.2.2 编写鼻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 内容包括肠内营养支持的意义、胃管置入的目的、胃管置入的方法、术中配合三步法(1仰头,2屏气,10 s,3深呼吸)、鼻饲管护理。

1.2.3 编写传统胃管及改良型胃管说明书 说明两种胃管的优缺点,并给以模型展示。

1.2.4 问卷调查 采用医学应对问卷及一般问卷两种形式。

1.3 评价方法

1.3.1 医学应对问卷(MCMQ)[3]由护士采用统一的解释性语言指导患者填写问卷并计分。问卷共20个条目,包含3个分类项,即:面对、回避、屈服。按1~4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越倾向于采用这种应对方式。

1.3.2 一般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付费形式、接受传统胃管、接受改良胃管、两种胃管均不接受。在对患者进行有效健康教育的前提下,由护士指导患者填写一般调查问卷,患者通过对两种胃管的主管感受和客观评价决定接受或不接受胃管种类。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种胃管接受程度比较。

经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P=0.000,70例患者对两种胃管接受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改良型胃管的接受程度较高。

表1 两种胃管接受程度比较 (n)

2.2 应对方式与患者接受两种胃管程度的比较

70例患者中,面对疾病积极治疗和进行自我护理的有42例(60%);回避现实问题的有19例(27%);对疾病采取屈服应答方式的有9例(13%)。采取“面对”应对方式选择“接受改良型胃管”的患者明显高于采取“面对”的应对方式选择“接受传统胃管”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

表2 应对方式与患者接受两种胃管程度的比较 (n)

3 讨 论

3.1 胃管结构降低置管风险,提高患者接受程度

置入鼻胃管在临床上属于有损伤性操作项目,常导致局部黏膜与组织充血、水肿,甚至引起心、脑并发症危及生命。传统胃管质地柔软,遇阻力易在口腔内盘曲,造成置管困难;反复置管可刺激局部组织水肿,食管口痉挛,增加置管难度[4]。而改良型胃管采用导管导丝技术,将黑泥鳅导丝置入到胃管腔内,增加了胃管的硬度和可塑性,在这过程中导丝起到了支架的作用,均匀支撑胃管,便于送管,使得胃管在食道狭窄处不易弯曲打折,顺利通过食道进入胃内,减少因反复置管所致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等并发症,降低了置管风险,安全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接受程度。

3.2 增强了患者信心,提高患者接受程度

传统胃管侧孔少且多集中在胃管前端,长时间置管胃管内负压长期冲击胃黏膜易引起损伤甚至出血;且传统胃管前端只有2个侧孔,一旦堵塞无其他侧孔代替。改良型胃管在原有2个侧孔的基础上,每隔2.5 cm又旋转剪开了2~3个侧孔,且侧孔的直径较原孔大,充分接触管壁,既解决了胃管死腔的问题,又解决了因食物、药物研磨不细导致的胃管堵塞问题,减少胃管的更换频次,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本研究结果显示70例患者中有46例患者接受了改良型胃管,患者对新型胃管认可度高。

3.3 胃管固定器可有效预防胃管滑脱,患者更乐于接受

传统的胃管固定方法常采用各种类型的胶布粘贴鼻翼固定。由于鼻翼皮脂分泌旺盛,胶布易受湿度、气温及面部清洁度等因素的影响,使胶布黏度降低[5],继而脱开,造成胃管部分或全部脱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为下一次插管埋下了恐惧心理。自制胃管固定器的蝶翼部分加入安息香酊剂,使固定强度增加;此外,我们采用脱脂技术,防止汗液及油脂对固定器的浸渍,使粘贴更牢固,不易与皮肤分离,有效预防胃管滑脱,患者接受程度高。

传统胶布固定法对胶布过敏者可造成一定损伤,如出现皮炎、湿疹,甚至皮肤撕脱伤等。胃管固定器带有皮肤保护剂,且使用含有脱敏物质的黏胶,更有效地避免患者皮肤损伤及过敏。自制胃管固定器的蝶翼部分采用透气性良好的网状织布,在稳固固定胃管的同时亦提升患者的舒适度,患者更乐于接受改良型胃管。

3.4 评估患者应对方式,提高患者自护能力

应对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目的、有意识的调节行为,而疾病对于个体来说是一个心理应激过程。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本研究显示选择“面对”方式的患者接受改良型胃管治疗的例数明显多于选择“回避”和“屈服”方式的患者,他们治愈疾病的愿望较高,对护士的指令(如健康宣教、术中配合、胃管护理等)能够完全理解,并积极配合护士进行护理活动和自我护理。选择“回避”方式的患者,其中6名患者不接受胃管治疗,这并非回避这种治疗方法,而是主动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期待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屈服”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对疾病康复可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现实,主动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和护士进行有效沟通,减轻心理压力,主动配合护理工作,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张红娟,许丽丽.胃管留置的护理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6A):834-836.

[2]王军华.改良留置胃管在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6):103-104.

[3]付凤齐,王志稳,万巧琴.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2006,41(2):130-132.

[4]王春英,房君,黄淑群.脑脊液鼻漏机械通气患者经口置胃管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2010,27(17):1624-1625.

[5]王雪.两种固定胃管方法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2012,26(7B):1878-1879.

[责任编辑:李蓟龙]

河北省卫生厅指令性课题(No.20130044);实用新型专利:ZL 2013 2 0194152.0

兰天(1972-),女,河北张家口人,副主任护师,从事临床护理研究、护理管理及护理教学工作。

R 472

B

10.3969/j.issn.1673-1492.2017.02.005

来稿日期:2016-11-21

猜你喜欢
接受程度鼻胃胃管
聚氨酯鼻胃管在高龄长期管饲患者中的留置时间研究*
改良鼻胃管固定装置对降低鼻胃管滑脱率、皮肤损伤发生率的临床效果评价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鼻饲营养正确定位鼻胃管置入长度的研究进展
关于公众保肝护肝中药认识和接受程度的调查
中国饮食类纪录片与当今社会观众群体接受程度关系
介绍一种导丝插胃管的方法
浅析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中的教育作用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