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2017-06-13 03:04荆楠
牡丹 2017年9期
关键词:本字本义方言

荆楠

本文通过义训和声训的方式追溯方言表述中“断不上”中“断”的本字。在考释出其本字后,笔者用各种方言语料和古代文献加以论证和说明,证明“躖”为该意义的本字,并在论证中解释,“躖”如何由本义践处逐步演变为追赶义的语义演变过程,这也说明了在方言纪录中常用同音常见字來替代本字。

一、问题的由来

在对宁武方言词汇进行调查时,笔者发现本地人表达“追不上”一意的地道说法是“断不上”。可是,“断”和“追”不仅声韵调不同,连意思也相差甚远。于是,笔者推断其是由于宁武自古以来是重要的关口,群山环绕,保留的古语词十分丰富。所以,“断”音是对古音的保留。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但是由于语音和字形在各个地区的不同发展,致使所使用的字音、字形、字义有出入。这就需要人们考证本字,从古今比较和方言两方面入手。既要对所求证的字进行音韵地位的判断,也要注意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做到李荣先生说的“因音求字”和“因书求字”,信而有据。从前人的研究论著中,还是能看到很多常用意义用同音字替代或“□”表示。本文的意义就在于尽量补全这些“□”和去除同音替代字。

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时,笔者发现不仅宁武本地将“追赶”义说为“断”,而且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此说法。例如:

(1)陕西省勉县:你走得太快了,俄断不上。

(2)山东临沂:这可怎着?本宝宝开破车断不上美女啊!你快点断上前面的那个车,断不上了。

(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及乌兰察布市:你在前面走,我想断也断不住。

(4)山西吕梁岚县:断不上你啦!

它们都将“断”作为各方言表述中“追赶”义的本字。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查阅到“断”条下列有追赶义。同时,在“躖”条下也列有该义。但是,其认为“躖”仅作为晋语、内蒙等地追赶义的本字,而非所有地区该意义的本字。这种说法是矛盾的,笔者认为“躖”是本字,“断”为俗体字。“断”本身就是“斷”的俗体,借为“躖”的俗体也具有可能性。

二、历史上的考证

“躖”最早可查文献记载是在西汉末年刘向汇编成集的《楚辞·九思·悼乱》“鹿蹊兮躖躖,貒貉兮蟫蟫”。其后,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也有对该字的收录和释义。但都未列出具体“追赶”义,因而下文除了从语音、字形上分析“躖”的演变发展,更注重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意义演变来佐证其是“追赶”义“断”音的本字。

(一)语音的继承与发展

从语音上看,“躖”和“断”在现代汉语中声韵调都相同,是同音字。在中古音的韵书中的记录(见表1):

表1表明,“断”的中古音读为今音有两类[tuan]214、[tuan]52。“躖”在中古借音于上声的“断”。它们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在中古是一致的。但在后期的语音演变中,“躖”也有了去声调。例如,《合并字学集韵》将“躖”收录在去声类中,彖韵,端母。以上说明都证明“躖”和“断”在读音上相同,符合语音发展对应规律。在方言记录中使用“断”记载,一是因为“躖”字复杂,人们不经常用其交际;二是因为在方言记录中,同音替代的现象经常发生;三是因为“断”本身就是“斷”的俗字写法,早已为民间传承使用。语音的演变极为复杂,因此在本字考证的语音方面,除了依据上述的古今对应原则,还可以通过韵书间的语音比较寻找本字。至于在《宋本广韵》中记载的[thuan]214其实是借音于“疃”,下文会进行详细论证。

(二)字形的寓意

从字形上看,“躖”以“斷”为声旁,以“足”为形旁,是典型的形声字。创造本字的初意就是:借用断音来表达与足有关的意义。在方言中的“追赶”意就是前后脚步紧密相近,与足相关。

(三)意义上的演变发展

从意义上来分析,首先是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查阅到标注“断”具有“追赶”意的词典出处有:(1)《汉语方言大词典》“断”duàn条:<动>追赶。山东聊城[tuan?],你跑快点就~上他了|他跑得快,我~不上他。其下还列举山東费县、临沭、枣庄、曲阜、梁山、济宁、郯城,江苏徐州,新疆吐鲁番、乌鲁木齐,山西忻州、榆次,甘肃兰州都有相同的用法,具体例句从略。(2)《汉语大词典》“斷”duàn条:方言。赶:追赶。秧歌剧《惯匪周子山》第二场:“你姐夫,你姐姐,你婆姨叫人家断跑了。”张初元《芦芽山下》:“民兵们乐得哈哈大笑,有的还一个劲地喊着:‘断狗日的!。”前面两条出处表明,罗竹凤先生和徐宝华先生都将“断”作为该方言意的本字。将“断”作为该方言的本义从语音上可行,但是语义的引申确实勉强。例如,《汉语大词典》中对斷的释义:①截开;折断。《释名·释言语》:“斷,段也。分为异段也。”茅盾《故乡杂记》:“东南富饶之区的乡下人生命线的蚕丝,现在是整个儿断了。”②人的肢体残折。《礼记·王制》:“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郑玄注:“斷,谓支节绝也。”③量词。用于某些事物分成的若干成分,相当于“段”。《红楼梦》第八十五回:“宝玉也不答应,把那帖子已经撕作了几断。”④斩杀;宰杀。《墨子》:“后上先断,以法为程”。⑤齐,整齐。《广雅·释诂四》;“断,齐也。”⑥拦截。⑦方言。峡谷中比较大的跌差。《红旗渠颂·千军万马站太行》:“漳河九峡十八断。”⑧起,划分时限的上限。⑨断绝;隔绝⑩尽;煞;极;住(多用于诗、词、曲中)。?禁止;戒除。?通“腶”。捶脯。?插在河中拦捕鱼蟹的竹栅。后作“簖”。此外,《说文》“斷,截也。从斤从,古文绝”,对其本义留有纪录。在这十三个语义中,任何一个单义都难以引申为追赶意义。虽然这十三个意义有的彼此之间的联系也不鲜明,但它们都已经被长期使用并接受,具有通用性。而若将“断”强行赋予追赶义,就会显得牵强附会,让大部分其他方言区难以接受使用。

通过笔者的考证,认为“断不上”的“断”的本字应为“躖”。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也有“躖”字条。duàn<动>追赶。晋语。内蒙鄂尔多斯市、土默特旗。《爬山歌选·一恨二恨走杭盖》:“白蛾蛾飞,黄蛾蛾~,牵心心要命咋离转?”这一收录仅将“躖”作为晋语所用的“追赶”意是不全面的,正如前文所举,多地都有此说法。但它也佐证“躖”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已经有“追赶”意。

其次,在古代汉语中的释义。“躖”在《汉语大字典》中释义为:《说文·足部》;“躖,践处也。从足,斷省声。”①践处,足迹。也作“躖”。段玉裁注;“此与‘疃同义。《说文·田部》曰:“疃,禽兽所践处也。”《楚辞·九思·悼乱》:“鹿蹊兮躖躖,貒貉兮蟫蟫。”《篇海类编·身體類·足部》:“躖,踐也。”②行速。《玉篇·足部》:“躖,行速也。”③行远。《篇海类编·身體類·足部》:“躖,行远也。”对第一个释义段玉裁注“躖”与“疃”践处义同,在《中华大字典》中提出不同的说法。其认为:践处。别于疃字,专属禽兽。不云断声音。斷,古文绝也。笔者并不赞同《中华大字典》的说法,而认可段玉裁的注解。疃,在闽南方言中保留并且引申为一切具有生命物体的踩踏之处。例如,一群儿童在草皮上踢足球,跑来跑去,即叫作“疃”。小儿踏在床上的毛毯棉被玩耍,亦叫作疃。又如鸡在草地上觅食,以足爪挖掘泥土,想得虫吃,亦称为“疃”。该意义发展到今天,在“践处”义上,“躖”与“疃”同义与段玉裁的说法相吻合。甚至可以说“躖”包含“疃”。并且,“孩童们跑来跑去”已经使“疃”在本义“践踏之处”有了隐含的“追寻、追随某人的脚步”意,即泛化的“跟随、相随”之义。这也是意义的类别由仅表示名词意义向动词意义的虚化。“疃”与“躖”同义,其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也隐喻出“跟随”的动词意义。对于《楚辞·九思·悼乱》“鹿蹊兮躖躖,貒貉兮蟫蟫”,前人基本释义“躖躖”为“践处”或“行速貌”,但从对偶句式上分析此译法显然勉强。“蟫蟫”直译为“相随而行”,而将“躖躖”译为“践处”,上下文并未呼应。若在“践处”的语义上引申,将“躖躖”译为“跟随状”是可接受的。将类似相连的静态事物引申为动态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语义引申形式。并且,这也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演变规律。例如,前文所举“疃”的引申义。它们在语义由本义“践处”引申为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跟随状”上相互佐证,提供示例。

在方言中常见的基本上是“躖”作为单纯词单独作谓语中心,例如:①前脚将走,后脚就打发上人“躖”去啦。②王裒就躖,躖不上。③明个我大要和你跑崩子 ,你跑,他躖。他还能躖上我喽?在这些例句中,“躖”已经由“跟随状”引申为“追赶”义。笔者认为,这是受“躖”本义里的“行速、行远”的影响,叠加了“速度”和“距离”的意义。“躖”的追赶义也别于同方言中其他表示类似意义的词。例如,“攆”、“追”(在某些地方如呂梁也会读为[tu?i]24),相较于它们的追赶义,“躖”更加侧重速度快和距离短的意义。“躖”最终“追赶”义的演变过程如下:

躖:上古義《说文》:践处;《玉篇》:行速;中古义《篇海类编》:行远。

(隐喻)跟随+速度+距离=追赶。

最早记录duàn音有追赶意义的可查文献是明末清初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第六八回:「偏生的又撞见员外,又没叫俺进去,给了俺四五十个钱,立断出來了。」这部小说是作者用山东中部方言写成,前文也列举山东中部大部分地区都保留“躖”的说法。在本书的章节里也可以看到,该故事的发展背景是山东济南。这时“躖”表示“追赶”意义已经发展成熟。只是,方言文学还不知本字为哪字,只能用同音字替代。这在各地方言文学著作中经常出现,尤其是方言文学越发达的地方,借音表义的现象越多。因为方言文学要通俗易懂,不宜出现复杂难认字形。

三、总结

在“躖”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语音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是意义的演变发展。有些地方的方言对“躖”的应用更偏重于它的跟随意义,这证明它主要是对中古意义的保留。甚至像闽南语区,它们还保留着中古音tuǎn的发音,虽然它们考证的本字是“疃”,但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用同音同义的“躖”来表示。而有的地方更加偏重它的追赶意义,这是受近代意义的影响发展演变而来。对这一意义的保留大部分读为中古音duàn,这也是意义不断发展而带来的语音变化的佐证。

(山西大学)

猜你喜欢
本字本义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通假字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酉”字初探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