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实施情况研究报告
——以河北省高职院校为例

2017-06-15 18:43薛彦萍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素质育人

薛彦萍 李 萌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实施情况研究报告
——以河北省高职院校为例

薛彦萍 李 萌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推行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旨在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和完善第二课堂项目体系、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通道、建立第二课堂活动的长效机制,对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有着重要意义,对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育学校特色有着特殊意义。

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第二课堂项目体系

一、问题提出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个人竞争不再是单一技能而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培养综合素质。而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的减少、录取分数的降低以及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培养的单一性,高职院校在校生基本素质、综合素质普遍降低。较为普遍地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动力不足,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和执着钻研的精神;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比较脆弱,心理素质较弱等问题。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在校生的综合素质,解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本课题以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制改革为切入点,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构建高职院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机制,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和综合素质,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达到提高能力素质、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研究假设

第一,高职院校的第一课堂属于教学活动,由教务处组织;第二课堂属于学生活动,由团委组织,形成了两不干扰、各自为政的二元格局。

第二,高职院校的第一课堂有教学计划制约,有教师亲自授课或指导,有教学监控和考核,比较规范;第二课堂缺乏计划性,缺乏教师指导,也没有适当的监控和考核,不太规范。

第三,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以校内团委组织的文体活动为主,有娱乐化、兴趣化倾向,缺乏丰富性、系统性,也缺乏相关人员的指导,没有建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

第四,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没有形成相关的制度,没有建立全过程育人机制。

三、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访谈,经过课题组集体讨论,形成调查问卷的初稿,后几易其稿,经过小范围的试调之后,最终形成定稿。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被调查学生个人及所在学校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情况及大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认识和评价。

(二)问卷调查

1.调查范围。2016年9月,课题组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进行了实证调查,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邮政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6所高职院校为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这6所学校分别是国家百强示范院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河北省示范高职院校、中国邮政集团下属院校、共青团河北省委下属院校,在河北省具有典型代表性,对于课题研究具有典型针对性。

2.调查对象。高职院校在校生,分析单位为个人。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布如下列图表所示:

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和学校分布情况

3.调查方法。调查主要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按照院校类型将6所院校分为6个群体,这6所院校团委对本校学生根据年级、专业分类进行随机调查。

样本的选择充分考虑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专业等个人基本情况,同时还充分考虑被调查者所在学校的基本情况,努力使调查的结果具有代表性。

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59份,有效回收率为95.63%。

(三)研究方法

由于定量调查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还采用了深度个案访谈的方法。2016年9月至10月,我们先后对25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了访谈。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有助于课题研究的深入。

此外,研究还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了包括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青年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跨学科分析研究,力图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整体性、综合性。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情况及分析

1.总体来讲,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比较广泛和深入,但在某些方面和环节还有待加强和改进。

(1)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比较广泛。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85.8%)参加过第二课堂活动,甚至有相当比例的被调查对象(17.5%)还组织过相关活动,没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仅占被调查对象的14.2%。课题组深入挖掘被调查对象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55.5%的人对第二课堂活动不感兴趣、觉得无聊,20.3%的人认为耽误学习,另外还有人觉得费用太高(15.9%)、不喜欢和其他人交往(5.8%)以及浪费时间(2.9%)。

(2)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选修课、专业实习实训、社团活动、团委组织的文体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党团课及相关比赛,等等。问及参加活动的原因,56.9%的被调查对象出于个人自觉、自愿,其中33.3%的人想锻炼自己、提高能力,21.1%的人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4.2%的人想结交朋友。当然,也有相当比例的被调查对象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出于被动的因素,选项最多的是因为老师集中安排(22.9%)和有成绩考核(13.8%),此外还有4.7%的被调查对象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是想打发时间。

(3)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已经常态化,其频次是值得肯定的。被调查学校每学期都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一学期活动在4次以上的所占比例达55.3%,一学期按4个月计算,基本每月都有活动开展。另外30.5%的被调查学校开展活动的次数不固定,仅仅有14.3%的被调查学校每学期开展活动在1~2次左右。

(4)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和社会的联系,第二课堂活动也主动走向社区、走向社会。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认为其所在的学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重视和社会的联系,15.7%的人认为学校第二课堂和社会的联系非常密切,43.8%的人认为比较密切。

2.高职院校对第二课堂的管理基本属于行政管理,有制度规范强制性和行政安排指令性特征,在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多元化背景下,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模式。

调查中,我们期待在两个方面取得结果:一是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情况,二是第二课堂有无相应的管理,如何管理。调查结果显示:第一,第二课堂管理基本规范,制度先行,井然有序。48.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第二课堂的管理“制度完善,且落实良好,第二课堂运行井井有条”;39.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关于第二课堂的管理还处于制度完善阶段,第二课堂管理努力遵循理性规律”;只有12.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制度不完善或没有制度,经常以人的意志左右第二课堂事务,管理比较混乱”。第二,第二课堂基本上有教师的参与和直接指导。当被问及“第二课堂有无相关教师带领和指导”时,67%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有”。48.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指导教师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甚至19.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指导教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然也有11.7%的人认为指导教师的作用比较小,甚至4.2%的人认为指导教师没有什么作用。

(二)大学生对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观评价和价值期待

1.大学生对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的总体评价是正向、积极、认可的。

(1)大学生充分肯定了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7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了第一课堂的学习;77.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对自己有影响,其中22.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对自己有比较大的影响。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38.3%);服务大学生素质拓展(19.5%);繁荣和落实校园文化(16.1%);调整大学生心态和解决心理问题(15.5%);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10.5%)……

(2)大学生较为普遍地认为教师对第二课堂的指导是必要的。67.5%的被调查对象希望教师对第二课堂进行指导,认为他们发挥了很大(19.4%)或比较大(48.1%)的作用。

(3)大学生认为第二课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学生参与程度不高(31.8%);活动流于形式(22.5%);经费不足(18%);场地没有保障(13.2%);学校缺少政策支持(10.6%);教师指导力度不够(3.8%)。

2.大学生对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充满了期待,希望通过活动锻炼和提高多种技能和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1)希望第二课堂能满足自身需要。调查数据显示,这些需要依次是: 提高交往能力、扩大交往范围,提高专业素质、扩大知识面,锻炼胆量、改变内向性格、提高心理素质,更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接受更好的理论熏陶,情感需要……

(2)希望第二课堂活动多增加自愿活动,建立学生自发组织,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3)希望第二课堂多增加提高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生活能力、心理素质、社交能力的实践活动,多组织与社会联系密切的活动,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提高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希望教师给予更多专业化的帮助和指导。

(5)希望学校加强对第二课堂的管理,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场地保障,为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提供平台和政策支持。

(6)希望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的多维评价机制和长效机制。

五、几点思考

(一)深入分析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梳理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完善第二课堂项目体系,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动手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品质,希望高职院校培养一到岗位马上就能胜任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些需求的满足,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合,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而人才培养目标是梳理第一课堂课程体系、构建第二课堂项目体系的依据,每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有为其量身定做的课程体系和项目体系。课程体系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依据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按一定比例和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包括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它要研究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如何将课程结合、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项目体系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依据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结合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按一定比例和培养需要组织起来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它要研究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第一课堂课程体系来设置项目,如何将项目和课程、项目和项目结合,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课程体系和项目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保障,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主要依据,其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通道,是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需要

2016年,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下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和安排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共青团改革相关工作,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这次改革的重要发力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不仅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需要。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课堂教学)而言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求除了传统的第一课堂学业成绩单外,学校还要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如参加竞赛、参加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情况,毕业时确定第二课堂成绩单。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这个平台,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自我、证明自我的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科学参考,搭建学生、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效连接平台。

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建设和成绩单制度是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历史久远,经验丰富,其实施主体主要是一线教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个全新的制度,其实施主体非常广泛,有来自校内的从事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服务工作的教职员工,也有来自校外的社区、用人单位、社会等方面的相关人员。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有效借鉴第一课堂在管理、监控、考核等方面的科学方式方法,同时又要凸显第二课堂的自身特色,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规律,正确处理和第一课堂的关系,将“第二课堂成绩单”打造成学生乐于参与、学校支持肯定、社会公众认可的大学生能力素质综合评价机制。

(三)建立第二课堂活动长效机制,把第二课堂项目体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全过程育人的需要

随着社会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技能对岗位的满意度增强,人才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素质的竞争,这种竞争压力传导到高职院校必然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直接影响。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第二课堂项目体系,并把它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不失为一个良策。如何构建第二课堂项目体系?这个体系在运行中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我们认为应当遵循以下的主要原则:第一,第二课堂项目活动要“三年不断线”。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提高不同,主要表现为:培养过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培养结果的不易测量性……综合素质是个系统,有多元的要素和表现,涵盖了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准、创新精神和能力、团队意识和能力等诸多方面,系统性、多样性决定了综合素质培养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要三年不断线地持续进行;第二,第二课堂项目体系要和第一课堂课程体系有机融合。教育主管部门对第一课堂教学有非常规范的要求,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相关的课时数有明确规定,目前对第二课堂项目体系还没有特别具体的要求,但方向是明确的,第二课堂项目体系一定要和第一课堂课程体系相融合,把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随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逐步实施,这项工作会越来越规范。

(四)深入研究第二课堂活动项目,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第二课堂项目体系,是高职院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需要

随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逐步实施,可能会出现千校一面的情况,大家竞相学习和效仿,缺少了个性,出现了雷同,这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高职院校要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项目体系。要深入研究第二课堂活动项目间的内在逻辑性、研究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和第一课堂课程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共性和本校学生的个性、研究本校学生的共性和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形成学校和专业两个层面的项目体系,彰显学校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不断培育和完善专业特色,这不仅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行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的需要。

(五)强化实践,打开校门,加强管理和指导,为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提供广阔平台和基本保障

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英、德、日等国一直十分重视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尽管它们的具体运作方式有所不同,但存在着共同的工作思路——服务学习、服务育人,将有益的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美国高校也在寻找一种方式,即通过学校的社团组织,使学生获得共同观念。通过群体活动,使学生获得合作能力的训练。通过“服务学习”活动,将社会服务和知识学习相结合,在有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中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获得和能力提高,并使其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我国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的“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也在全面开展,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活动中联想,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觉悟,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效统一。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到提高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服务社会,有更多的机会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建立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密切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不断研究和建立学校与社区联系新的切入点,创新社区实践形式,增强社区实践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进一步改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程度,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性、纪律性,强化责任教师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充分发挥社区的育人作用,德国“双元制”和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显示: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主体的作用,在社区实践活动中实现高校与社区的双赢;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机制和资金扶持,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实施提供良好的中介系统。

编辑:杨桂芳

2016-12-21

2016年度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资助重点项目(2016ZD179)

薛彦萍(1966—),女,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青年社会学。 李 萌(1979—),女,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青年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素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