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为“双一流”建设添动力

2017-06-19 03:14赵金霞
人民论坛 2017年37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载体

赵金霞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需做到内容与时俱进、方法不断创新、载体不断拓展,这样才能为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关键词】“双一流” 大学生 思政工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被称为“双一流”。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立德树人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而“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就意在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①。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在这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高校进行“双一流”建设的关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正所谓“人的发展,思想是根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在建设“双一流”过程中,高校应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积极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经受互联网的冲击和考验。当今社会已步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正在日益加深,很多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正在受到冲击。现如今,大学生可以轻松、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浏览各种网上信息,大学生对智能手机、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正在与日俱增,个别大学生成为了“机奴”、“机控”。互联网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求,但互联网又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的开放、无国界、共享,使其传播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自由性、不可控性。互联网上很多信息也都是未经严格过滤和筛查的,一些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背道而驰的信息,非常容易给大学生造成严重的错误导向。可以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不仅可以拓宽师生交流的渠道,增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距离,而且有助于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互动和引导。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以往面对面交流的传统教育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现实走向了网络,师生间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即时、互动交流,这种交流能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图文并茂,可以音频、视频共享,能给受教育者带来全新感受,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生动化、生活化,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了有效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其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自觉提高新媒体意识和素养。要熟练掌握新媒体应用技能,自觉对网上信息进行筛选和利用,做到能够娴熟地运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打造网络育人平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顺应形势,推陈出新。现如今,大学生是互联网上最为活跃的群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而且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應该说,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在新形势下,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适应新形势,转变思想教育观念,打破传统刻板、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积极主动利用新媒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自身话语传播能力和范围,做到在了解各种新媒体的特点和优点基础上,能够熟练地应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贴近学生,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

“双一流”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方法、载体都要与时俱进

“双一流”建设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以适应、保障“双一流”建设,是当前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紧迫性、现实性和共同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建设“双一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政治保证。”②作为高校,要积极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和课堂教学实际,找准结合点,抓住大学生关注点,利用各种形式、途径进行宣传和解读;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有机结合起来,把阐释理论与启发思考有效结合起来;要坚持把理论讲透、讲活,做到深入浅出,积极引发广大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让大学生真懂、真信、真用。切实做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不断创新。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高校正在进行“双一流”建设的这个特殊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需要紧跟形势变化,不断进行方法创新以适应和保障高校“双一流”建设。面对“双一流”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传统教育方法,从硬性灌输走向对话交流,从集中统一教育走向分层多样教育,从“大张旗鼓”教育走向“润物无声”教育。要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积极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载体构建交互便捷、丰富多样的沟通交流渠道,创建符合大学生思想需求、易受大学生欢迎的科学化、现代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不断拓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显得滞后、低效,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要。高校需要顺应形势,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比,网络载体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现实走向网络,从静态走向动态,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实施网络、即时、交互、潜移默化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网络载体与传统教育载体进行整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逐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立体化、信息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全覆盖。通过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载体,发挥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凝聚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思政部)

【注释】

①陈宝生:《2017年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将全面启动》,《光明日报》,2017年1月16日。

②张进中、朱伟华:《打开青年学生思想上的“锁头”》,《光明日报》,2015年7月15日。

责编/温祖俊 美编/王梦雅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载体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机会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