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

2017-06-26 11:46河北李阳海
初中生 2017年21期
关键词:大山生命

文/河北李阳海

读山

文/河北李阳海

责任编辑:杨青

●阅读导引●

巍峨是大山的肖像,威严是大山的华装。大山常以巍峨和威严来显示它至高无上的存在和永恒的生命。其实,每座山都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名著、一幅龙飞凤舞的佳作。天工造就的群山,便是自然赐予我们的神奇图书馆。在大山的怀抱中,人的灵魂可以得到净化和升华。于是,人的灵魂和大山的灵魂共融了!我们读懂了大山,亦读懂了自己。

●甲文●

读山

宋殿儒

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

迤逦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

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

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地读其苍莽,近近地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读它们是以一种什么样子的姿态去承受亿万年的风风雨雨。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复杂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作蛮横的盘缠。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青翠,突现出这些丰厚卷册中美丽的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头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株枯树而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又有一天,当我正在读着另外一摊浓绿时,发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地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这样一个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谧的,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里,还可以发现昆虫世界中小小的战争。

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不完它,读了巉岩再读山林,还有那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地投向山林时。

●乙文●

读山

王宜峻

身在山中,举目皆山。有些人一辈子没能够跨出大山半步,也没能读懂大山的含蓄。对于这位沉默而友善的邻友,我问自己:你又读懂了多少?▌

这是一隅极普通的大山,栖居在城市的远方,没有响亮的名字,没有辉煌的故事;一些传说也是土里巴叽的。多少年来,与大山默默地交流,让我产生了片片奇想,却很少把它拾掇起来。

在我的目光多次与绵延起伏或威武雄峻的大山碰撞之后,大山幻化出许多瑰丽的景象和神奇传说。一次次与大山对峙,默默地怀想着沉重而旷远的心事,我发现尘世里的许多东西,原来都是多余的,只要有山有水就够了,就能在天缺一角的太虚里,自然地活着。就能让所有灵醒的目光,不论碰到它的哪一部分,都能读出大山的深沉来。虽然冷峻艰涩的岩石蛮横地阻断了我伸向大海的视野,斩断了我与平原的血缘,让我们感到几许的无奈和淡淡的忧愁,但我仍然很欢欣,很受感动。大山的慷慨,从不求回报地濡养了我,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无力,感到很安全。

静听,山中亦有景。山风徐徐,草木摇曳,风吟枝头,树叶沙沙,山雀啾啾,雨声淅沥,山涧轰鸣,如一曲天然雄浑的交响乐章。有远有近,似深似浅,忽隐忽现。如五雷轰鸣巨响,如歌者低吟浅唱;如大海波澜壮阔,似舞女轻歌曼舞,全都展示着大山深处诱人的魅力。当我把自己的目光举得再高些,穿过时光的隧道,细细地从大山每一块古老的岩石上,听取岁月以外的风声,听着听着,就能够听得见它的呼吸、它的脉动。那山那水,那草那木,便不再是原来的山,原来的水,原来的草,原来的石,而是一个个充盈着生命力、富有思想、富有激情、有了语言的生命风景。

山里的日子,就在太阳的东升西沉的轮回中悄然流逝。时光,被山丫子手中的牛绳牵引,在挑夫的三尺扁担上颤动。生活在山里或许是一种不幸,开门见山,脚踏黄土,肩担日月,一世辛劳,看不到深沉的大海、辽阔的平原,听不到外面世界精彩的故事,感受最多最真最切的是淳朴的乡音、古老的风俗和贫穷的日子。但是,生活在山里也是一种荣幸,被大山压迫得更加坚实的臂膀,驮着钢铁一般的意志,迈着执拗的脚步一次次丈量那座至今还无人逾越的山峰,用血与汗荡涤被大山挤得生疼的心魂,让理想生长出高傲的翅膀。不经历风雨哪见得彩虹?唯有重压之下的生命才会折射出顽强的美丽。

近山读山,最好不要把人类贫穷的精神,寄托在一些原本没有生机的庙宇。自古名山僧占多,此话不假。但我今读出,只愿埋头读自然的山,远离世俗的山。这样,面对大山,就多了一份恬淡,少了一点功利,多了一些自然,少了几许造作。与山为邻,好心情时切莫忘了读山,尽管不可能完全品味出山野的韵味,亦可让自己常怀大山一样的心情和胸怀。

(本文有删改)

●比较阅读●

甲乙两文都以“读山”命题。甲文表达了对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直面人生、生命顽强的精神的讴歌;乙文表现的主题是: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唯有重压之下的生命才会折射出顽强的美丽。

甲文由远而近读其外貌,由粗及细读其精神;由山及林、由广角到特写:嫩芽,根须,枝丫……从细微的听觉视觉写出大山隐藏着无穷的生机与乐趣,山是一个博大丰富的世界。除此以外,作者还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绘形。例如“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山灵魂与内涵。

乙文借助联想以及视觉、听觉等来描绘事物。顺着作者的思绪读出大山:与大山同呼吸风霜雨露,与田野共沐浴日月光华;通过视觉读出大山的慷慨和自己的渺小无力;通过听觉读出大山“是一个个充盈着生命力、富有思想、富有激情、有了语言的生命风景”。作者还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绘事物。作者把自己对大山的深层理解和感受全盘托给读者,给读者以想象和回味。

猜你喜欢
大山生命
生命之树
春天的大山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对着大山喊话的少年
走进大山
大山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