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学生触摸温暖的苍凉

2017-07-01 11:22游晨芳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生死观校本课程初中生

游晨芳

摘 要:初中生正处于建构自己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而生死观是其人生观建构中绕不开的一个环节。将迟子建的散文引入初中校本课程,进行必要的死亡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会阅读的时候,也正确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关键词:初中生;生死观;死亡教育;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1-018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1.116

一、初中生急需死亡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建构自己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而生死观是其人生观建构中绕不开的一个环节。但是,目前没有合适的教材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了解、认识、思考死亡的问题。但是正如《侏罗纪公园》里所说的那样,“生命自己会去寻找出口”。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神鬼故事都是途径。

但是影视剧里的死亡,作为一种表演,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是无法沉淀在学生的心底,也没有时间引导他们思考;报刊杂志上的死亡消息,学生大多关注的是人物和事件,引发一通感慨,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多大指导意义;神鬼故事,只会增加他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初中生急需死亡教育,死亡是每个人的终点,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才能去尊重亲人和學生的生命;才能珍惜与亲人、朋友此生相遇相知的缘分;才能珍爱自己的生命,不荒废光阴。

二、选择迟子建散文进行死亡教育

作为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情绪很容易激动,给教师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 “悲剧激发怜悯与恐惧,以促使此感情的净化。”而死亡多数都笼罩着悲剧的阴影,让死亡的悲剧性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会不会有效果呢?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经常给学生讲解中考阅读篇目。通过几次很偶然的课外阅读,突然发现与学生一起阅读迟子建的散文,总能打动很多学生。迟子建的散文,总是能让人心情归于平静,放下心中所怨,消去烦琐生活沉积的戾气。

于是,我选择用迟子建的散文来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

三、带领学生触摸温暖的苍凉

迟子建对死亡的关注和书写,是那样悲凉又那样温暖,是那样传奇又那样平凡。《棺材与竹板》一文,迟子建娓娓叙说着村子里提前准备棺材的传统,叙说着算命先生的竹板声。因为我们是一所农村中学,这些对于学生们来说,自然不算陌生,加之玄之又玄的生死和命运,让他们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没完,个个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学生的作文也写得让我刮目相看。其中一个学生写道:“棺材,是一朵妖艳的彼岸花,开在冥河水畔,开在奈河桥头,开在孟婆汤的倒影里。移植到此岸,也只是花开有些早,如同提前降生的小娃娃,无所谓凶吉,只要存在就是美好。”淡然的态度,平和的心态,调皮的视角,温情的语调,都让我瞠目结舌。学生争相朗诵着自己的作文,或是诉说害怕,或是宣告勇敢,或是深深疑惑,没有一个学生是无话可说的。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死亡教育的信心。

阅读《白雪墓园》的时候,恰逢雪天,教室里一片安静,阅读完毕,更是死一般的沉寂,这让我非常诧异。静默了十多分钟,还是没有声音。我忍不住问他学生:“怎么了?”一个男生眼中噙着泪,嗫嚅着说:“想到如果以后我爸妈死了会是什么样,觉得好伤心。”话音刚落,教室里竟然有了低低的呜咽声,如同潮水一般,从一个角落涌向另一个角落。有几个学生,把潮湿的眼睛投向了窗外的那片白茫茫的世界,眼神凝重而犀利,那双眼睛一瞬间没有了稚嫩淘气,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沉重的敬畏。我没有布置作文题目,只是让大家写一篇读后感。结果,很多学生的写作主题是“父母死后,我该怎么办”。学生的作文,写得极其感人,而且具有思想深度。

阅读《一滴水可以活多久》,大家透过生死,看到了一个女人一生的辛劳,体会到了人生的不易。学生这样写道:“人的一生就是一张答卷,生在父母如诗歌般抒情而温暖的关爱下,长在爱人和孩子如小说般烦琐而辛劳的叙述中,死在别人如议论文精悍而冷冽的评判间。”让我倒吸一口凉气,错愕,继而是五体投地。还有学生写了一篇《爷爷的传奇人生》,83年的人生,在孙子的笔下纵横捭阖,跌宕起伏,扬扬洒洒,竟也写了三千字之多。我将作文拍照,微信发给他的父亲,那个男人隔着电话给我讲述他的惊讶,他发现这个叛逆的儿子竟然会如此深情,那些赞美在勉强忍住的颤音中都流向了悔恨的小溪中。

四、死亡教育成为校本课程主题

迟子建是独特的。她书写死亡,呈现死亡,透视死亡,又悲悯死亡。她的文章盈满泪水但又不失冷静,处处苦难却又率性自然,笔下篱笆乡村、黑山黑水、白雪乌鸦,心底仁爱天堂、一树繁花、满炉篝火。

因此,在我开始创建校本课程时,从语文阅读的角度切入,一点一滴地给学生们进行死亡教育。我的校本课程中收录了她的《红绿灯下》《死亡的气息》》《灯祭》《重温草莓》《亲亲土豆》等共15篇。我和学生一起阅读死亡,讨论死亡和其周围的边缘概念,诸如怎样算是活着,什么样子的生活是你想要的,活着和读书有没有关系。“00后”学生的脑洞大开,探讨起问题来争论得面红耳赤,使我这个“80后”女教师显得那么古董和老旧。但是我还是很欣喜,是我,打开了一扇门,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考试范围以外的后花园,可以不计较对错,不必揣摩出题人的“圣意”,只是思考,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只是书写,行云流水,随心所欲……

死亡教育,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终极关怀,抛开了书本知识的束缚,可以让学生内视自己的生命状态,有助于初中生建立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中国的死亡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都隐匿在消防知识教育、防溺水教育等内容中,没有独立出来,不成熟,不系统,这就需要更多的一线教师主动挑起死亡教育的担子。半年来的死亡教育,让我收获多多,唯愿学生能够以生为乐,以死为戒,且活且求索……

参考文献:

[1] 王喜玲.魂系故乡 心存彼岸[D].曲阜师范大学,2012.

[2] 范慧敬.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叙述[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 刘巍,郝丹.谁曾逃过这温暖的苍凉——谈迟子建小说的死亡书写[J].职大学报,2012(3).

[ 责任编辑 李爱莉 ]

猜你喜欢
生死观校本课程初中生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弑他”与“自戕”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