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衣裳,得体兼具典雅品位

2017-07-03 14:47雨田
收藏·拍卖 2017年6期
关键词:裙子服饰

文/图:雨田

宋人衣裳,得体兼具典雅品位

文/图:雨田

山西太原晋祠的宋代彩塑,仕女神态各异,亭亭玉立,衣服层次感强,是宋代美人的真实写照

华夏衣冠在经历了绚丽多姿的唐后,走向了与之截然不同的风格。富丽堂皇变成了简洁质朴;艳丽飘逸变成了淡雅内敛,这便是宋。政治上主张开放民主,“程朱理学”思想的盛行,让一切的“张狂”变得收敛了起来。唐代海纳百川的多元风格入宋后融合得更为彻底,在理性思维的左右下也变得更为中庸。于是,直领、对襟的设计,具备“遮掩”功能的褙子开始广泛流行。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宋人追求的服饰典雅大方,却又不失舒适。

与历代类似,北宋建立初年,就曾对士、农、工、商的服饰作了严格的限制和划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记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当铺)掌事,即着皂(黑)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可见,在宋代,除从服饰上可以看出等级差别外,还可以看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

不过,由于宋代大兴科举,传统的贵族社会彻底没落,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加强,且到了宋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日益提高,尤其一些经商致富的“富民”,对于穿着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原先的限制,他们与文人阶层的兴起让宋代服饰变得更为多元。

宋代文化气息最是浓厚,这一时期服饰奠定了后世中国人含蓄内敛、诗情画意的穿衣风格,低调而不失清新风雅,独具东方美学特色。同时,宋代服饰追求少即是多的理念,并追求神韵美,色泽和形制都温婉秀雅,这些无疑更符合现代人以瘦为美的观念。在款式上,宋代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流行着直领, 对襟。

遗憾的是,宋代服饰流传至今的凤毛麟角,要一睹宋代服饰真容并非易事。所幸存世的宋代绘画、雕塑不少,加之宋代的创作者受格物致知理念的影响,对事物的描绘无不严瑾细腻,因而我们仍旧可以从中窥探宋代服饰的风华。

女服,娉婷袅娜的骨感之美

宋服继承唐代遗制,女服仍以衫、襦、袄、褙子、裙、袍、褂、深衣为主。一般妇女则规定不得用白色、褐色毛缎和淡褐色匹帛制作衣服。如果说唐代美人追求丰满,那宋代女子则崇尚“骨感”。服饰妆容普遍追求娉娉袅袅的柔美之风。这一点山西太原的晋祠圣母殿塑像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晋祠圣母殿的彩塑是我国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殿内有主像一尊,四周环立侍从42尊,其中宦官5尊,着男服的女官4尊,侍女33尊。这些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从这些彩塑的仕女穿着来看,上衣大多为袄、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裤等。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颜色常以红、绿为主,黄次之。襦裙的样式和传世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所描绘的大体相同。唯衣襟不拘规则,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常挂有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玉环绶”,用来压住裙幅,使裙子在人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舞而失优雅庄重之仪。上襦多为大襟半臂,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征是折裥很多。宋宫中的裙子褶更多而细密,称为千褶裙。

《茗园赌市图》中的女子,身着襦裙,酥胸微露

《听琴图》中仕大夫喜穿素雅色彩的衣服,多为圆领袍或直领长褙子

“褙子”,又称“绰子”,是宋代最为流行的服装。男子从皇帝到官吏、士人、商贾、仪卫等都穿。妇女从后妃、公主到寻常人家的女子以及教坊、街巷的歌舞伎都穿。但男子一般把褙子当作便服或衬在礼服里面的衣服来穿。而妇女则可以当作常服(公服)及次于大礼服的常礼服来穿。

褙子虽则是隋唐时期就已流行的服装,但隋唐时期的褙子袖子是半节的,衣身不长。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是垂挂着作装饰用,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穿褙子时,却在腰间用勒帛系住。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时所穿,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褙子的广泛穿着,与宋代的文化密不可分。从造型上看,这种衣服的廓形方方直直,大方得体而不失舒适。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便服。式样是对襟、交领、窄袖、衣长至膝。特点是非常瘦窄,甚至贴身。由于这种服装式样新颖又省料,所以很快就流行了起来,不但贵族女子喜欢穿,一般的女子也仿效。这也表明,宋代人注意经济实用,除了头髻外,穿衣尽量节约衣料,这样既便于行动,又夸张了女性的曲线美。

此外,宋代女子穿衣大度开放的一面。从一些宋代风俗画可以比文献记录更直观、更真切地看到宋代女子的服装审美风格。南宋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画有一名提茶瓶市井女子,身着襦裙,内衣外穿,酥胸微露,而这并非个案。据考证,出了市井阶层,宋朝上流社会的女子“内衣外穿”更是普遍,这一点可以从宋词中看出来。北宋诗人赵令畤有一首《蝶恋花》小词,描写了一位娇羞的贵家闺中少女:“锦额重帘深几许。绣履弯弯,未省离朱户。强出娇羞都不语,绛绡频掩酥胸素,黛浅愁红妆淡伫。”其中 “绛绡频掩酥胸素”这一句,是说那位少女穿着素雅的丝质抹胸。

男服,开后世儒雅之风

宋代男子一般的服饰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袄、裥衫、直掇、道衣(袍)、鹤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围等。金坛南宋周瑀墓内出土三十余件男式衣裳,如围裳、开裆夹裤、圆领单衫和漆纱幞头等,是考究宋代男子服饰的上好材料。

在款式上,宋朝男子从皇帝到臣民,常服喜欢穿自唐代以来流行的圆领袍,在各种场合都戴幞头。而衫在宋代品种、衣式很多,如有凉衫、紫衫、白衫裥衫、毛衫、葛衫等。凉衫披在最外面,因多为浅白色,所以又叫白衫,到了后来变作吊慰凶丧时的服装,其他场合不穿;紫衫本来是戒装,前后开衩以便于骑马,且窄短;衫和葛衫是用羊毛或葛麻织成的衫,裥衫,衫下加一条横裥,是一般文士常穿的。

两宋时期的统治思想是理学,当时,不少文人提倡服饰上要简练、质朴、洁净、自然,反对过分豪华。如袁采著《世苑》讲:“惟务洁净,不可异众。文人虽追求朴素,但却十分讲究,追求古雅,喜欢戴复古头巾。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还喜欢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宽大,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名为“东坡巾”后世明代文人对这种装束多有继承,甚至影响朝鲜、越南等国的传统服饰。

劳动人民服式多样,但大都短衣、紧腿、缚鞋、褐布,以便于劳作。其工商各行均有特定服饰,素称百工百衣。

总的来说,宋代服饰无论男女,在穿着体验上都追求舒适得体,视觉上喜欢淡雅、大方的设计,无论在款式还是类型上都相比前朝更为多元,对后世元明更起到“启下”的作用。

(编辑/雷焕昂)

猜你喜欢
裙子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一百条裙子(四)
一百条裙子(二)
一百条裙子(一)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冬季服饰
服饰之美——高华村
千变万化的裙子
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