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以载道,华夏文物的象征与寓意

2017-07-03 14:47何晓萌天津博物馆
收藏·拍卖 2017年6期
关键词:风筝古人文化

文:何晓萌 图:天津博物馆

器以载道,华夏文物的象征与寓意

文:何晓萌 图:天津博物馆

(清中期)竹雕松树杯此杯由竹根雕成一截松树,树干上雕刻裂痕和瘿节,表现出松树的苍老之态。树干之上还刻有一段松枝,枝头松针团簇,呈现出一派老树生新枝的形象,展现欣欣向荣之感。将杯子制成松树的造型,巧雕细琢,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身

中国艺术,向来以丰富的寓意见长,无论是一花一木,还是一禽一兽,都被先民赋予丰富的象征意味,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从流传至今的文物,感受其中蕴涵的丰厚文化内涵,以小见大,既是回归,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清)白玉惠山松塔山子山子是古人常用的装饰品,在玉石之上刻画山水造型,作为殿堂陈设,表现清雅意境。白玉惠山松塔山子以江苏无锡惠山的景致为原型,山子上雕琢浮云山巅、松树瀑布、亭台殿阁等自然景观,雕工娴熟,繁简得当。除了山水图景之外,其上还刻诗一首:“川路遥看见惠山,轻云淡日蔚孱颜。遄飞吟兴于何是,只在泉流峰埼间。”诗画相融,别具匠心

从2月开始,在为其一年的时间内,“器以载道——心生乾坤寄物语”原创展览在天津博物馆五楼展出,该展览曾获国家文物局2016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资助,以全新的角度呈现传统文化魅力。展览中的“器”指的是文物,而“道”指的是文化及精神,“器以载道”的含义就是通过展示精美的文物,揭示其背后承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该展览由六部分构成,分别是“松·坚劲”“竹·正直”“梅·高洁”“牛·勤恳”“马·奋发”“龙·腾飞”,展出了瓷玉书画、竹木漆器、民间工艺等各式展品,使观众在欣赏精品文物的同时探寻古人的文化思想与审美情趣。

提到中国传统器物,最初是以生活日用工具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不断提高,审美情趣日益浓厚,于是便开始将自己的文化思想赋予各类生活用具之上,使它们转变为具有文化特质的精美艺术品,象征着古人的精神理想。与此同时,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生活用具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最终实现了器道相承、物我合一。古代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各具特色,它们

就是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古人利用丰富的

形象象征不同的意趣。若要论何种纹饰

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那就非 “松竹梅岁寒三友”莫属。

(清)雕漆梅花式粉唾盂雕漆是中国传统艺术,至少有1400多年的历史,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技艺日臻成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的制作方式是把天然的漆料涂在器胎上,待涂抹出一定厚度后,再在漆上雕刻纹饰图案,经过打磨加工成器。雕漆工艺根据漆料色彩不同细化为“剔红”“剔黄”“剔黑”“剔彩”等种类,胎料则有铜料、木料和麻布料等多种,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件唾盂利用雕漆工艺装饰梅花纹饰,刀法纯熟,雕刻精细。唾盂是古代的卫生洁具,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出现,主要供贵族阶层使用。它的规格有两种,一种为大口,专门用于吐痰,另一种为小口,多数专家认为用来吐鱼刺。这件雕漆唾盂制作精美,刻画细致入微,体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手艺。对于这种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用品都能如此用心地进行创作,彰显出我国古代匠师坚守的工匠精神

岁寒三友,华夏精神的坚韧与高洁

松·坚劲

松树的适应能力极强,在我国分布广泛,种类有20余种。它不仅是工业生产原料,还具有观赏和医药价值。由于松树傲立风雪,坚韧不屈,深受人们喜爱,在诗词书画、瓷玉玺印、文房用具中大量出现了松的形象,加之青松寿命极长,因而古人经常用其象征长寿,配合寿星、仙鹤、苍鹿等作为装饰,是人们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展览中的“松·坚劲”单元展出有书画、瓷玉器、文房雅器等展品,每件器物都含有松的形象。

竹·正直

除了松文化之外,古人对竹也有着独特的情怀,“高风亮节”“虚心有节”就是竹子的代名词。在中国历史上,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手工业、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建筑家具、工具文具之中都可见竹子的身影。竹文化的形成与竹本身的特征紧密相连,由于竹的外形与其特有的品性与古人的道德意识相契合,因而成为了君子贤者理想人格的化身,成为各类器物的装饰纹样。

梅·高洁

与竹子的傲雪凌霜非常相似,梅花同样是在寒冬开放,是坚韧不屈、冷逸清雅的象征。据考古研究发现,梅树的栽培历史已有六七千年,最初的引种是为了食用果子,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梅树逐步发展为食用与观赏功能兼备。

将梅花作为审美对象始于魏晋时期,此时咏梅的诗作主要与女性的情感生活相关。到了唐代,人们对梅花的认识日渐深入,文人则更注重描绘梅的气质与品格。直到两宋时期,咏梅赏梅达到鼎盛,梅成为了宋人理想人格的最佳载体。明清以后,梅文化继续发展,时至今日,梅已经成为了民族精神和道德品格的象征。展览中呈现的紫檀嵌螺钿梅花长方盒、杨彭年制钱杜画寒玉壶均是古人咏梅的器物载体。

魏元泰作牧童风筝“风筝魏”是津门绝活之一,其创始人便是魏元泰。魏元泰之所以能将风筝制作工艺发扬光大,得益于他年少时的经历。他自幼在天津蒋记“天福斋”扎彩铺做学徒,学艺期满后于天津鼓楼东大街开设了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魏记“长清斋扎彩棚”。在制售扎彩的同时,他潜心钻研风筝的制作技艺,细致观察生活,不断开拓创新,发明了立体式、串联式、组合式、折叠式等各色风筝,题材涉猎广泛丰富,结构比例逼真,做工精细,颇负盛名。当时,慈禧太后、民国总统黎元洪、清末皇帝溥仪都曾购买过魏记风筝。1914年,魏记风筝还在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地区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为国争光。如今,“风筝魏”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中外瞩目。这件牧童风筝表现出魏元泰高超的风筝制作工艺,牧童和牧牛的形象刻画逼真,整体比例协调精准,色彩素雅,是难得的精品佳作

(清)铜马

(唐)白釉双龙柄瓶此瓶为盘口,细长颈,颈上凸起弦纹,溜肩,口沿与肩之间塑有两个对称的龙形柄,柄上有宝珠形贴饰。龙首探入瓶口衔住口沿,好似在贪婪地吸吮瓶内的玉液琼浆,造型生动。其形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龙柄造型则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端庄典雅,中西合璧

(清)竹雕马上封侯展品呈棕红色,为竹雕而成的一匹骏马,它昂首挺胸,四肢弯曲而卧,一只顽皮的小猴子正在爬上马背,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猴子的手中持有一方印玺,这种造型寓意“马上封侯”。中国古代有五等贵族爵位“公、侯、伯、子、男”,“侯”位于第二等级,泛指达官权贵。这种爵位的划分体现出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是历代君王维护统治的重要方式。“马上封侯”的艺术形象流露出古人期望升官升职,官运亨通的心理,在古代是极为常见的吉祥题材

牛、马、龙,民族大志的寄托

牛·勤恳

距今七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驯化牛从事耕作,并把牛视为丰收与歉收的关键因素。从古至今,牛都被广泛用于农业、交通等领域,并且还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不仅如此,很多民族节日、民俗也与牛相关,如仡佬族的牛神节,侗族的洗牛节,汉族的“结牛财亲”,苗族的抢牛尾婚俗等,由此可见牛文化的深远影响。

牛文化在农耕文明的滋养之下日渐壮大,牛的形象也随之大量地出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之中,承载着人们对牛勤恳踏实、任劳任怨的崇敬。此次展出的杨柳青年画春牛图、魏元泰作牧童风筝均很好地体现了牛仔传统农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马·奋发

马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易驯养、能负重、善奔跑,在狩猎、畜牧、农耕、交通、战争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马文化由此催生而来。以马命名的动植物名、地名、成语、俗语数不胜数,“马蹄莲”“马鞍山”“马到成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马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发展成为勇敢奋进、拼搏进取的代表,是古代各式器具的重要取材对象。

而除了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物象之外,古人也会发挥创意想象造就很多神兽,而影响最为深远、地位极其重要的就是龙。

龙·腾飞

龙是中国古人将多种动物和天象融合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形象有“九似”,分别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的诞生源自古人对自然的神化、升华,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和信仰载体。由于其形象是各种动物相集合的产物,因而具有天人和谐、开拓创新的象征意义。龙文化在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极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随着时代进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标志,并演化为全世界华人的情感纽带,意义非凡。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龙的形象就已大量出现在各类陶器、玉器之上,著名的玉猪龙就是典型代表。朝代更迭,时光推移,龙的形象经久不衰,在夏商周的青铜器、宋元明清的瓷器及各类文化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还有建筑、服饰、钱币之中都有龙的形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满载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思想追求,代代传承。古代各类器物饱含的传统文化因子为当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与丰厚滋养。“器以载道——心生乾坤寄物语”原创展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剖析先人传承至今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助力。

(编辑/雷焕昂)

(西周)克镈克镈是西周青铜乐器中的重器,蜚声海外。这件展品于1890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家村出土,1904年由工部侍郎张翼在北京琉璃厂购得珍藏,1981年由张翼之子张叔诚老先生捐献。它为西周厉王时期的打击乐器,呈椭圆体,上部为透雕夔纹组成的钮,镈身饰透雕连环夔纹组成的棱脊,腹部饰双龙组成的兽面纹,整体造型厚重,纹饰繁美。鼓部有铭文16行79字,记述周王召见铸造此镈的工匠“克”,并赏赐他车马之事。整件器物铸造技艺高超,流传至今,异常珍贵

猜你喜欢
风筝古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谁远谁近?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