耷·琼培 现代主义唐卡探索者

2017-07-03 14:47董萍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收藏·拍卖 2017年6期
关键词:唐卡度量书法

文:董萍 图: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耷·琼培 现代主义唐卡探索者

文:董萍 图: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耷·琼培:1 9 7 5年出生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耷·琼培是藏传佛教转世活佛,是传统藏文书法艺术传承人,是集学者、诗人、画家为一身的当代艺术家。现已印刷出版的画集、诗集、论著有《新概念唐卡》《藏文书法精粹》《话说藏茶》《仓央之喜》等

常见的唐卡,是饱含佛教深意、精致绵密的复杂图式系统。然而有一种“新概念”唐卡,它以西方现代主义的图式方式,创造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灵动有趣又有意味的图像世界。

唐卡起源于青藏高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它诞生开始就是为宗教服务,有其严谨及规范的规格、度量、套路,这些传统标准一直延续至今。想要打破这种法度规范,在唐卡中自由畅快地画出画者内心的感知和感悟,绝非易事。耷·琼培就是这样的一位探索者。

生命发源地理塘

创造“新概念”唐卡的耷·琼培是一位佛学修养深厚的仁波切。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诗人、音乐家、书法家。他的活佛身份,以及他在艺术多方面的天赋和造诣,令其唐卡作品充满了哲思、诗性、律动感和力量感。

耷·琼培仁波切1975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海拔4000米的理塘,是拉萨之外的第二个“圣城”,这里蓝天白云、雪山草原、寺庙白塔、骏马飞驰、仙鹤徘徊,风景如诗如画,被称为“活佛转世的地方”,人们熟知的仓央嘉措活佛即在此处转世。

在耷·琼培的讲述中,理塘是喜马拉雅文明的源头之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许多古老的谚语,比如“水的源头在雪山”,让他思考文明的起源与交汇。理塘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城市,格桑花开,仙鹤飞回,仓央嘉措活佛在此留下很多动人的诗作和故事。理塘还是一个寺庙遍布的地方,耷·琼培从小生活在寺院旁边,经常能接触到很多圣师,圣师的言传身教成为他从小的一种修行。寺院也是他的艺术启蒙之地,他经常去看年长的画师画唐卡,后来慢慢开始临摹唐卡。

一个少年注定要肩负更大的责任。13岁那年,耷·琼培被认证为活佛转世,进入理塘长青春科尔寺学习,1995年,他进入甘丹寺继续深造。十几年佛学院系统的学习,让他奠定了深厚的佛学造诣。虽然他在传承上属格鲁巴教派,但他也会向其他教派的师傅学习。在佛学院之外,耷·琼培遍访名师,了解各宗各派的奥秘,最终他发现,各种宗教哲学在最高处是相通的,即都在探索如何让人实现生命的自在。

《空乐》目之所及的一切皆如梦幻泡影,找到空,乐即是真谛

《五官花的执着》如果以为所见、所闻、所思即是真实,那么如此的执着会令真理改变方向

《嘎巴拉内的苦海》颅骨内的思维营造了人生苦海的假象,智慧和方便能助你脱离

传统唐卡出走者

唐卡艺术诞生于数千年前。在唐卡艺术的生命线上,有无数大师与画师在画布上留下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审美的领悟及对纯洁信仰的诠释,成为一份宝贵的传承。只是到了近代,这种传承也成为了一种无法逾越和超脱的枷锁。

16岁时,耷·琼培独立绘制出第一幅唐卡《四臂观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在严格按照传承、仪轨、度量的要求潜心学习。和周围所有技艺精湛的唐卡画师一样,他按照条条框框反复临摹历代大师作品,精雕细琢,精心刻画以求惟妙惟肖。

然而这样周而复始,令人忘却了思考的绘画,却让他感觉到一种思想被僵化、思维被锁住的痛苦。弥漫在画作中是相似的美感,却鲜有自然流动的禅意。他认为,这并不是完整的西藏绘画艺术。

他开始思索:佛的思想该怎样度量?画师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是否体悟出佛性与凡夫众生的内在联系?怎样在画作中试图呈现佛性的普遍存在,以及展现万物对一切美好的追求?

于是,他开始读书,大量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同时深入研究喜马拉雅早期文明。他在唐卡创作中,慢慢重新构建对唐卡文化的理解。在深入理解传统唐卡的精髓之后,又融入他个人多年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与对佛法的领悟,他开始动手创作表达自我心灵的唐卡。

他希望能够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唐卡注入一种新鲜的活力:画家不仅仅是在临摹当中过一辈子,可以在绘画中画真正的自己,画自己的世界。他尝试不离本质却以崭新的方式去表达新的思想,让更多人能了解唐卡。

唐卡需要灵性表达

耷·琼培一幅被命名为《月亮传说》的“新概念”唐卡展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男人侧脸勾勒出高山的轮廓,高山之上月亮升起,照耀山川大地,月亮又是女人温柔的面庞。这幅作品表达的是仓央嘉措一首诗中的意境,又暗含四重阴阳和合的佛法深意。

和传统唐卡不同,新概念唐卡常常用一组抽象、符号化的图像来代表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例如在传统唐卡中,人们习惯于用观自在菩萨代表慈悲、文殊菩萨代表智慧、金刚手菩萨代表勇猛之力。而在新概念唐卡中,慈悲、智慧、勇猛之力却不是通过菩萨的显像来体现的,它也可以是一朵花、一片云、一条河、一捧沙。每一幅唐卡都是一种意境,每一幅唐卡都是一段佛经。

这种类似于西方现代主义表现方式的唐卡,显然是一种图式的创新。如果说传统唐卡试图将佛的世界全面完整地呈现出来,而新概念唐卡更像是通往佛国世界的一个通道、一个桥梁。犹如禅宗,真理是月亮,而手指向月亮,手告诉人们真理所在。

这位年轻的仁波切,还在不断研究喜马拉雅早期文明和藏族书法文化,探索新的研究绘画技巧和观念。迄今为止,他问世的作品仅有300幅。早期的100幅创作全部被四川甘孜州博物馆收藏。第二期作品显得更加纯熟和开放。而现在,他也正在为下一批创作做材料的实验。

作为一位仁波切,他的生活并不神秘,他经常会写一首诗、画一幅画,或者写一幅书法、录一首歌。其他时间,他喜欢把书背在身上,随时随地看书和思考,也喜欢不断拜访上师,以获得智慧的加持。

在世俗生活之外,他始终在探究艺术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他相信,人性的深处,都向往自由,佛的教导亦是让每个人做自己。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而是放下所有外界对心灵的束缚,才有可能接近那种真正的自由。

《无常》人生的喜乐总在得失之间变换,知无常,才是解脱

海拔4000米的理塘,是拉萨之外的第二个“圣城”,这里蓝天白云、雪山草原、寺庙白塔、骏马飞驰、仙鹤徘徊,风景如诗如画,被称为“活佛转世的地方”

对话

新概念唐卡就是一座桥梁

记者:您在谈话中,多次用到加持这个词,加持到底是什么意思?

嘉宾:“加持”这个词博大精深,简单来讲,它是一种无形的能量。父母可以给我们加持、上师可以给我们加持、古老的文明也可以给我们加持,万物都可以给我们一种无形的能量。对这种能量,我们要去尊重它、认识它、看清它。我学了多年佛法,我认为对佛法的理解,是停留在哲理层面,还是在情感层面,二者是不一样的。停留于大脑这个层面,我觉得不够圆满。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得到加持,源源不断地获得一种无形的能量,能让我们心想事成。

记者:您出版了一本《佛字集》,书写了108八种不同笔法的佛字。您还用不同笔法创作了50米书法长卷,也被四川甘孜州文化馆收藏 。为什么会创作这样的作品?

嘉宾:书法中包含心灵的活动。真正的书法,并不是临摹字帖,而是表达心灵。王羲之写《兰亭序》是在喝了酒以后的状态,他觉得字迹不太好的字,还划掉了。其实人生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很多拘泥的书法,就像一个人要把自己的缺陷隐藏起来,对自己的本性其实是一种障碍。破除这个障碍,从而达到一种自在的状态,这是很多修行人所追求的。我希望通过这种书法告诉别人,其实书法是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的。因为书法本身并不拘泥于一种形式。

记者:在您看来,汉文书法和藏文书法有何异同?

嘉宾:汉文书法用毛笔,毛笔是软的,有一种像太极一样四两拨千斤的力道。而藏文书法主要是用排笔来写,排笔是硬笔,用笔的力道很足,或者说更有爆发力。中原文化是水的文化,是以柔来表现它的力度。中原文化推崇的瓷器、绘画、书法,都是这种行云流水柔的东西。中原文化发展到宋代,完全是一种意境状态。而游牧民族需要一种很刚烈的力量,他们就喜欢金灿灿的东西,包括佩饰、装饰、骑马、射箭,都是以刚硬为美。一个儒家思想很深的人,一定会说这是没有文化的表现,其实这是文化不一样,一个以柔为美,一个以力度为美。中原书法也讲究刀劈斧砍的金石味道。如果说书法是刚柔并济的艺术,那么汉文书法外柔内刚,藏文书法则外刚内柔。

记者: 我们看到您的新概念唐卡作品,是从传统唐卡中截取一些元素或者片断呈现,画面更当代。新概念唐卡和传统唐卡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嘉宾:唐卡艺术出现在藏区,有严格的规定和手法,这些传统标准一直延续至今,称之为传承。唐卡绘画艺术内容大部分以佛教中的人物、故事及坛城来呈现,每个人物的坐姿、手饰、法器等细节都是为了表达佛教思想和某种修行的方法。传统唐卡博大精深,非常复杂,以至于现代人离唐卡越来越远,最后都不知道什么是唐卡。但是传统唐卡是一个基础、一个母体,从中产生出了新概念唐卡。而新概念唐卡就是一座桥梁,可以通过这座桥去了解传统唐卡。

记者:新概念唐卡是以传统唐卡为母体进行创作的,是否可以理解它是从抽象走向抽象,新概念唐卡和现实的关系是什么?

嘉宾:我创作的新概念唐卡有几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宗教哲学层面、心灵层面、生活层面,还有仓央嘉措的情歌等。可以说,新概念唐卡是每个人都可以领悟和接近的,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你既可以说新概念唐卡是抽象的,也可以说是现实世界的状态。我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做过一次画展,展览的作品并没有解释,只有名字。画展上有人跟我交流,说他特别喜欢其中某幅作品,因为自己的人生就是这样。能有这样的感触,我觉得挺好的。

记者:您是新概念唐卡的创始人,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创作新概念唐卡。新概念是对传统的一种颠覆吗?

嘉宾: 传统唐卡有一个“度量”在里面。在佛教意义很深的唐卡创作当中,去突破这个“度量”有相当的难度。我一直在思索这个“度量”,我认为度量其实是为了找寻美、产生美。但是“度量”之外也可以产生美。就像黄金分割可以很美,黄金不分割它也依然可以很美。“度量”并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外在的标准,而是自己内心的一个标尺,就是按照因果循环的道理去做人,我认为这才是真正不可逾越的“度量”。

记者:唐卡是佛的尊严的一个表达,在人们并不了解传统唐卡的当下,新概念唐卡对传统唐卡的拆解,会不会存在问题?

嘉宾:唐卡非常博大,不仅仅代表佛教,还包括医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知识,比如像九宫、八卦、五行都是用唐卡的方式表达出来。新概念唐卡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但唐卡到了今天这个时代,必须要走这个路。传统唐卡可以传承古老的技法、文化或者美学。但也要有新的东西产生出来,这样才会走得更远、更稳固。

记者:新概念唐卡在佛教界是不是受欢迎?

嘉宾:在我所认识的一些佛学大师中,包括一个讲了三十年“入行论”的大师,在藏区算是顶尖级高手了,他看了新概念唐卡后非常震惊,说要拿二三十幅画,跟入行论配在一起。

记者:在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唐卡这门古老艺术的生命力在哪里?

嘉宾:走到21世纪,唐卡的绘画技巧、色彩不应仅仅局限于为宗教服务,而且可以为艺术、心灵、社会等各个领域服务。唐卡的应用之处,可以在民俗、传统理论等各个方面。过去,唐卡只局限在佛堂,如今我们可以让唐卡出现在商场、学校、酒店、茶楼等各个场所,每个角落都可以展现藏族千年来的唐卡绘画艺术,这才是真正的弘扬。在延续传统的过程中,唐卡需要与时俱进,尝试不离本质却用崭新的方式去表达新的思想,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唐卡绘画。

(编辑/董萍)

《大脑控制的人生》“真实”的生活来自于大脑的“幻觉”

猜你喜欢
唐卡度量书法
书法
鲍文慧《度量空间之一》
书法欣赏
书法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代数群上由模糊(拟)伪度量诱导的拓扑
突出知识本质 关注知识结构提升思维能力
度 量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