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育内涵发展的“立交桥”

2017-07-04 18:22刘秋泉
湖南教育·B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立交桥课题研究

刘秋泉

雨湖区作为湘潭市的老城区和核心区,历来是一块教育的沃土。2010年11月,随着响塘乡、姜畲镇由湘潭县正式移交过来,雨湖区面积一下子增加了5倍,教育均衡的攻坚战由此全面打响。2014年2月,本刊以《蹚向改革的“深水区”》为题,报道了他们城乡师资均衡配置的经验。

日前,记者来到雨湖区,又被他们大力推进教育科研的累累硕果所吸引——

2014年至2016年,雨湖区省级立项课题达25项,立项课题数居全省县(市、区)前列。可贵的是,这些课题覆盖全区22所学校,课题主持人有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教研员,也有学校校长、副校长,更有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令人惊叹的是,这些课题许多来自乡村学校。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科研,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科研兴校,特色办校。雨湖教育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科研无疑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科研这座‘立交桥的构建,让我们雨湖教育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谭先玉对记者表示。

坚定不移发展“第一生产力”

在谭先玉看来,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是雨湖教育科研蓬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他介绍说,2014年9月,时任雨湖区区委书记,现任湘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永珍,曾到姜畲中心校调研教育生态圈,就如何进行教学教研资源共享进行调研。现任区委书记王永红上任不久,就到区教育局听取雨湖区教育科研的专题汇报,并且明确指示,“要把雨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打造成一流的教师发展中心,要以改革创新为手段,发挥教育科研的导向作用”。在慰问走访一线优秀教师代表石灵芝、石桂花姐妹时,王永红对她们在教育科研上取得的成果予以高度肯定,并鼓励她们继续做好研究,不仅要做教书匠,更要做教育家。

2016年12月19日,雨湖区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检查。汇报会上,区长何锋对全区的教育科研课题情况如数家珍,充满激情地介绍了雨湖区如何通过课题研究全面推进深度课改工作。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组组长、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原司长阿布都听取汇报后,在高度肯定的同时,对雨湖区教育科研课题倍感兴趣,尤其是对乡村学校能够独立开展课题研究表示出惊叹,并热情邀请雨湖教育科研队伍加盟自己的课题研究组。

“雨湖教育科研無论是体制机制上还是经费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区教育局分管教育科研的副局长王红告诉记者,雨湖区分管教育的副区长每年都要到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进行调研,解决实际问题。区政府每年预算教育科研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特别是,区里还将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升格为副科级单位,中心主任由组织部任命。此外,虽然近几年政府大量压缩非政策性支出,但雨湖区反而加大了科研奖励力度,体现了“教育科研优先”的好政策。

雨湖区教育科研的主管机构——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从1993年建立以来,就具备了研训一体的独特模式。“近年来,更是将教育研究、教师培训、信息技术、体卫艺管理融在一起,形成联动,保证了教育研究工作的政令畅通。”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周水清告诉记者,区里不仅确立了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的独特地位,还在编制上予以充分保证,确保优秀教育研究人员的引入。

据她介绍,区教育局从人员配置上严格把关,从一线优秀教师、学校优秀管理人员中精挑细选配备教研员,许多教研员不仅是学科教学的领军人,更是课题研究的组织者。他们许多都是教师莲花奖获得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或曾是学校分管业务的副校长。在他们的带领下,教师基本形成“三年出成绩,五年形成自己风格”的成长规律。雨湖区的教研还形成了从教师到学校管理者到教研培训中心专任教研员的成长路径。

记者还了解到,区教育局定期召开教育科研工作专题会议,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每学期均有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布置会、推进会、总结会。早两年,区教育局出台了《雨湖区教育科研成果鉴定与奖励办法》和《雨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管理与经费资助办法》两个文件,各学校对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的老师优先评优评先,晋级奖励。这些举措使雨湖区的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这里,还不得不提到雨湖区有一位充满教育情怀的“掌门人”。他就是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谭先玉。谭先玉曾担任教育教学业务副局长十多年,对教育教学业务有深厚的感情。雨湖教育人都说他是“一位难得的专家型领导”。他常说:“再省不能省教育科研经费!”2016年3月21日,他大力推动并启动了雨湖区“为未来而学”深度课改工作,并语重心长地对与会人员说:“说到底,教育科研是培养人的工作。科研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样才能惠及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也是我作为教育局长的责任!”

就这样,雨湖区教育科研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风车坪学校获“湖南省小学数学实验研究基地校”称号,金庭学校获“湖南省小学语文实验研究基地校”称号,熙春路逸夫学校被评为“湘潭市智慧课堂教育科研基地校”,韶西逸夫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社会科学心理研究项目实验基地校”……

上下齐心,雨湖区合力把教育科研构建成了一座畅通的“立交桥”,使“教育科研促进雨湖教育腾飞”成了大家的共识。教育科研工作因此有了全新的定位,形成了“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认同。

高品质科研这样炼成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雨湖优质的教育资源!”飞速发展的时代向全区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要回答好这个命题,教育科研责无旁贷。

雨湖区的教育科研有一个特点,就是全域推进,全员参与。

2012年,区教育局、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在全区整体推进湘潭市教育局申报的省级重点资助课题《“两型”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研究,立项21个子课题,覆盖区内17所学校。2016年3月,雨湖区“为未来而学”深度课改工作全面启动,这次课改研究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

雨湖区的教育科研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基于均衡,基于质量,基于课堂。

“无论是区域整体推进‘两型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还是全面推进‘为未来而学深度课改工作,雨湖区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并且以立足课堂为切入点,以生态圈建设为抓手,通过龙头学校的引领,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学校与学校的合作,整体接受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指导这样的途径,完成实效性和目标性极为明确的科研课题研究。”湘潭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办主任罗大红这样点评雨湖区的教育科研。

采访中,记者印象很深的是,雨湖区的教育科研组织严密,路径清晰,成果丰硕。雨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坚持规范科研课题管理,立项前悉心指导,立项后及时组织开题论证,高度配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办对在研课题进行的中期检查,积极督促研究课题按时结题,着力指导结题后的成果整理与提炼。如此环环相扣、步步落实,换来今日全区教育科研盛况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罗大红就相关话题为记者做了更为详尽的解读。

“以‘两型课堂为例,雨湖区构建了‘教育局—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研室—专家团队一学校的区域网络推进体系。同时,各子课题学校都建立了管理层级,制订了工作思路,大部分学校依照‘校长一分管教学行政一教研组长一备课组长一教师集体参与这样一个网络开展工作。各子课题学校在总课题组指导下,走进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构建起‘两型课堂教学模式。如风车坪学校先后开展了研评我的课堂、研评一个课例、教学金点子交流、教师素养大赛、高效课堂热点辨析、微型课比赛、微格研课等研训活动。熙春路逸夫学校开展了理论学习、观摩学习、教材研究、学情研究和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等,分年级段、分学科、分内容、分课型进行教学模式研究,并且在艺体学科开展了‘两型课堂模式下教学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人民学校学习借鉴江苏洋思中学的经验,独辟蹊径分学段开展了农村小学数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研究,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和作用开展研讨。最终各子课题学校化茧成蝶,探索出了各学科共计30多种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在风车坪学校,教科室主任丁理册也向记者一一道来:“学校三个校区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体美等16个学科教研大组。学校有总课题,部门有分课题,每个学科组又有小研究课题。教师带着课题研究任务,开题、调研、验证、写作,读书、实践、反思、升华,做课、评课、讲座、分享,开展情境的、随机的、专题的研讨活动,随时可以在年级组、学科组以及学校会议中触摸到校本教研活动的脉搏。”

“抓校长”是雨湖区教育科研的一大亮点。采访中,记者与校长们进行了广泛的接触。韶西逸夫学校校长王常花、熙春路逸夫学校校长李芳、江南学校校长文建中、曙光学校校长王蓉、先锋小学校长王丹等,每一个都是有思想、有情怀,专业能力很强的校长。许多教师对记者说,他们的校长了不起,会讲,热情高,和大家交流不打官腔,说出来的都是“干货”。

校长们自己也说,每当大家聚在一起,话题没有一个是离开学校发展,离开教育科研的,甚至连整个中午吃饭都没有一句闲谈。有校长当着记者的面说,“只要是教研部门的任务,我都来者不拒,百分之两百支持”。

在雨湖区,比“抓校长”看得更重的是“抓农村”。城市学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农村学校怎么办?課题做还是不做?做又该怎么做?

雨湖区以“大校带小校,名校带薄弱校,城市学校带农村学校”这样一个生态圈建设模式,在较短时间完成了占地域面积84.4%的乡村教育的华丽转身,从根本上推动了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是教育科研的均衡发展。农村中心校做课题成了雨湖区教育科研的亮点。风车坪学校业务副校长石桂花到姜畲镇中心校城乡换岗,走访了姜畲镇所有的小学,开始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2015年,姜畲镇中心校信息化教学课题获得省级立项,结束了课题研究“零”纪录。这里既有学校教师的执着研究,也有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研员的亲历辅导,还有学校所属生态圈龙头学校教研骨干的热情帮助。

鹤岭镇中心校校长刘志宇告诉记者,自己最初接触课题是在20世纪90年代,只是一名盲目的、模糊的参与者。出发点也是评职称有用,谈不上对课题有概念,更谈不上用课题促教师成长、促学校发展。被划入雨湖区后,自己那时在姜畲中心校当校长,石桂花来支教,自己就跟着她学着一起做《农村学校素质教育资源整合与应用研究》课题。

“我在课题研究中尝到了甜头,也成了‘行家里手。到鹤岭镇中心校后,坚持课题研究一定要符合农村,一定要有用,所以搞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素养的提高》等两个市级课题,实现了鹤岭镇农村学校科研课题‘零的突破。我做教育科研的劲头越来越足,现在QQ空间中有说说121篇、日志214篇,仅2016年就公开发表科研论文4篇,还担任了区作协副主席。”刘志宇笑着说。

湘锰小学是一所厂矿子弟学校,远离城区,但又是生态圈的龙头学校,负责带动周边4所农村学校的老师一起发展。湘锰小学所有的课题研究活动都会邀请生态圈学校的老师一同参加,所有资源都和他们共享。比如做《课外阅读与农村小学生素质发展关系研究》课题,就到生态圈学校进行了多次调研,送教到校、送教到班,带动农村孩子一起开展读书研究活动,受到了生态圈学校师生及家长们的欢迎。

“做这个课题时,我觉得难度很大,困难主要是来自学生家庭。为了让这些处在特殊地域的家长转变观念,老师们有针对性地做家访,宣传阅读课外书的重要性,还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做专题宣讲,请课外阅读量多的家长介绍阅读的经验。这样坚持下来,班上阅读课外书的人数多起来了。”语文教研组组长廖伏兰说,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多了,还不能认为目的就达到了。部分孩子每天捧着的就是一本本漫画,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帮助不大。而且大部分孩子的家长也不知道买什么类型的书,结果是家里书很多,适用的却很少。因此,老师们的又一任务就是给孩子们推荐读物,不同年级段推荐的读物不同,不同阅读功底的孩子也不同,男女同学喜好的读物也有区别,尽量做到“因材推书”。

教务主任左曙宏则给记者讲述了另一个故事。那是去年端午节前,在综合实践课上,一个小女孩手握着粽叶,略显羞涩地给全班同学讲解包粽子的步骤。当看到一张粽叶在她的巧手中旋转合拢,一个玲珑可爱的小粽子就出现时,大家不由得惊叹喝彩。这个小女孩叫刘思悦,以往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时,她都被人遗忘,同伴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她却只是个冷眼旁观的“边缘人”。“几天前,孩子们提出以‘粽叶飘香话端午为主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生成了5个子课题,有的组是探寻端午的由来,有的组是查找端午的习俗,而负责展示包粽子的才艺比拼组却犯了难一不知找谁学包粽子。平时一向沉默内向的刘思悦抬起了头,眼神里闪烁着雀跃却又很快低下了头。于是我主动提议请她帮忙想办法,她的眼睛里顿时闪着光彩。放学后,她热情地把全组同学带到她家,拿出早就洗干净的粽叶和提前泡好的糯米,让爷爷手把手教大家包粽子。以前就略懂一点的她俨然成了小老师。这一次小组活动激发了她的热情,拉近了她与同学之间的距离,活动又恰好展现了她的特长,让她树立了自信心。”

“如果把教育科研比作一座高山,大家就是沿着这座山的不同侧面,在不同的路径上,以不同的方式向上攀登。我们前进的每一步,在海拔高度上都是上升的。”周水清饱含深情地说。

向着幸福奔跑

“向着幸福奔跑!”一到江南学校,文建中校长就用这句话欢迎记者,以表达对教育科研的“追捧”。

“经过教育科研的引领,老师们的精气神都变了。”他说。这几年,江南学校根据“小切口、深研究”的思路,申报了《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运动技能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研究》独立立项课题。该课题通过了省级立项,成为雨湖区6个省级独立立项课题之一。“本来,体育是学校工作的‘老大难,现在却成了最有活力的闪亮名片。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得到成长。如张皓承担全国国学经典观摩课,原先是想移植一堂课,我觉得自己‘煮的才是新鲜的,要求团队另起炉灶进行攻关,结果他的课上得学生久久不愿离开。这些不就是广大教师在向着幸福奔跑么?”文建中开心地说。

教学副校长李晓纯参加工作已经26个年头,觉得给予她最大养分的就是10年教科研工作。“2007年,学校任命我为语文教研组组长,因为学校没有语文方面的课题,希望我有所突破。当时,我完全是赶鸭子上架。2012年,作为教导处主任的我,又有了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那时候,生命课堂研究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于是我选择从生命课堂的个性化教学人手进行一系列研究,填补了学校无省级独立立项课题的空白。2014年,作为分管教学副校长,我在课题研究方面可以独当一面了。这次,我选择了体育这个科目进行研究,继而再次成功立项省级独立课题《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运动技能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研究》。这一年,我还参加了区里组织的课题主持人培训,有了更多接触专家的机会,真正了解了为什么要做课题,该做什么课题,怎样做课题。而2016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市教科院组织的农村学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国培班培训,受益匪浅。专家们站在理论的高度列举的精彩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豁然开朗。”

湘锰中学教师王红霞有着同样的体验。“2012年7月,我还在享受惬意的假期,教学副校长一个电话便将懵懂的我拉上了教育科研之路。‘一人豪门深似海是我一开始时的强烈感受,不知如何下手,不知怎么研究,不知要干什么!当第一次面对空白开题报告书时,新名词扑面而来,我真的蒙了。怎么办?只有一条路可走,学习!于是,读书、上网查资料、参加培训、向专家请教成了我日常教学工作之外的常态。我讲一个故事吧,我们的‘五读三赏教学模式中有‘一读为范读。之前,语文老师读古文都不自信,就把网上的朗读视频运用在这一环节。示范课上,我运用了朗读视频示范,却受到了教研员唐天平书记的严厉批评。是啊,老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与指导会带给学生多少的动力,这样的课堂会是多么的和谐。之后,我和同事们苦练朗诵,还举行了语文教师朗诵比赛。在后来的教学竞赛中,我的朗读示范得到了教研员的好评。”

“越做越来劲,越做越幸福”是记者采访中听到的热词。“很来劲”是记者听到校长和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口头禅。

韶西逸夫学校以心育为切入点,共做了8个课题,其中3个是省级立项课题。许多老师拥有多重身份,既是班主任,又是科任教師,还是心理教师。他们戏称自己为“跨界”。学校副书记周斌说,情怀是出于喜欢。当寒暑假别人出去旅游时,学校老师自发组成一个个团队去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并称之为“心灵的旅游”。

风车坪学校教导主任谭湘洪介绍,学校教师有一颗奔走、播种、收获的快乐的心,在教育科研中神奇地飞速成长。当初,大家惊异于孙丽娟老师班上学生的字写得像字帖一样漂亮,现在,随便拿一个班学生写的字都超过当时。学生尚如此,老师岂可落后?同时,老师们都暗暗较着劲,以好的作榜样,不甘落后。“自己的字写得可以,但在学校进不了前50名。”她十分谦虚地说。

是啊,当教师真正体会到了“走上做教育研究这条道路是幸福的”,那么,这种不受时空限制、潜移默化的教师专业提升过程就有效地解决了培训出现的“听起来激动,想起来冲动,回到学校一动不动”现象,也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教师专业提升过程中的“工学”矛盾,不愧为最受学校和学科教师欢迎的经济实惠型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黄旭是江南学校的德育副校长,也是美术骨干教师。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辐射到生态圈结对学校,“走进农村学校,我发现孩子们太需要艺术教育了。孩子们天生爱画画,对艺术充满渴求。但由于条件的制约,开展艺术教育有一定难度。我一直在思考做一个如何利用当地之材的科研课题。农村人少地广,草多可以织草编,泥巴多可以做泥塑,废报纸可以拼贴画。还有,用粉笔绘画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想法。”

李思玲是湘锰小学的一位年轻教师,参加工作4年就已经参与了3个课题的研究。她说,开始时觉得很难,有的题目大,但实际作用不大,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左国柱教她从哪里切入。她认真琢磨课堂上的问题并写成论文,获得省里的一等奖。

李芳说,过去做教育科研的只是个别老师,现在是一大群人乐此不疲,形成了一种场,有前面跑的,有跟着跑的,还有带着跑的。大家在其中“洗脑”“换衣服”,越干越起劲。

文建中说,在课题中成长的老师都是学校的宝贝,雨湖区的宝贝,教育的宝贝。

在区中小学英语教研员谭清香的身上,体现着“一个教研员可以改变一所学校”的传奇。熙春路逸夫学校英语特色坚持13年,就是“看着她的激情,不断被感染”。现在,全区的英语教师都有自己的绝活,无论上课还是做课题,都“一套一套”的。

还有,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是校长、老师们公认的“没看到这么做实事的中心”。2016年春季,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给所有的校长、副校长送了3本书:《静悄悄的革命》《学校的挑战》《教师的挑战》。暑假,全区三分之一的老师又收到了该中心赠送的《龚雄飞与学本教学》一书。

金庭学校的石灵芝老师自称是教育“发烧友”。她在学生面前始终是知心姐姐的形象,她的目标是“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贵人”。她自从开始“绘本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课题研究后,打扮着装都特别注意,原来搞行政,总是穿黑色的正装,但现在首先自己要有生命关怀,要和学生打成一片,用她自己的话说必须有“带人感”,不能“两张皮”。教一年级时,她买了好多色彩鲜艳的卡通衣服。为了做课题,这三年,她自费在当当网买了7万多元的书。这两年,她读了2000多本绘本,收藏了300多本纸质绘本和800多本电子绘本。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石灵芝说。

“向着幸福奔跑”“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不正是雨湖区教育科研最生动的写照和最完美的诠释么?

猜你喜欢
立交桥课题研究
山地立交桥上的角逐
最复杂的立交桥,路痴的噩梦?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